& G5 X4 S9 u' g/ E( A5 Y2 D
谈口头语
7 U' }- n# m% h# A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口头语,这也是表明个人特点之一。一般来说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语言习惯,但是旁人知道。每个人在交往中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用口头语,别人听着也感到习惯。
: a3 n/ N# r/ c2 W; I7 { 今天谈的可不是这种;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在一定人群中形成一定规模口头语,之所以形成规模也可能和追求时尚有关。
2 T8 u8 I, B' D$ S6 |: h5 l: U0 Z# E 三十年前流行的口头语,年纪稍大点儿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吧;那就是“向毛主席保证”。那时的青少年之间无论相互聊什么事儿,为了让对方信任其讲话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总是一再表示“向毛主席保证”,并且说得快而熟练。可能大家后来觉得“向毛主席保证”的字太多(6个字儿)绕嘴.,就自然而然进行了简化为“向毛儿保证”;虽然看上去还有5个字,变化不大,实际上说的时候只发4个音即可;其中的“毛儿”只发一个音,咱北京话不是带儿音吗不是。这样嘴就省事多了。再后来又加大了精简的力度,把其中的“向”字省略掉了,变成“毛儿保证”,这样虽然嘴省事了,但意思变了,不是他向毛主席保证什么,而是毛主席要保证什么。这个他们不管,就这么说。
4 [$ ^( I( W M3 ^/ b 这个口头语“向毛主席保证”现在可听不到了,不时兴了不是。 * A4 W* q& C3 K1 s! N7 Y1 M* ]
二十年前的口头语是“也就是说”。这句总结归纳性的语句,可以随便地放在每句话的任何位置,并且频繁的出现。掌握这口头语的人总是想强调其语言内容的重点所在;但适得其反,表现出来的是其语言的繁琐和凌乱。 " H5 J- n. }. W8 [8 K* k+ p
现在“也就是说”这口头语只是偶尔还能听到。
5 I9 |9 Q# x8 F! D# F5 C4 I 现而今听到最多的口头语是“然后”,使用“然后”一词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女士们(也包括部分中年女士)。她们很少或者决不用“首先”一词,只专用“然后”这词。
+ ^3 z# |* M, `2 h 经过近年仔细观察“然后”一词的使用者基本都频繁的放在每句话的最前端,中间时而插进“后来”、“之后”、“以后”、“最后”等词,总是必须有个“后”字出现;这可能和近年来电视台总是播放有关西太“后”的影视有关。
; W1 [7 Q L5 Y$ i 使用“然后”这个口头语的范围之大和时间之长,可比上面的两个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光普通百姓对其频繁的使用;就连广播学院、语言学院毕业的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个别女士)都不厌其烦的“然后”起没完。可想而知“然后” 这个口头语的市场多么繁荣! . \/ g0 U# `0 f/ _9 T& o6 {
每天上班坐班车或者外出坐公共汽车,经常会遇到车上几组女士在聊天;如果身边有“然后”一词的爱好者,频繁地“然后”起来,你是躲也躲不开,跑也跑不了。制止吧,又和人家不认识或者不熟;又怕犯剥夺别人“言论自由”罪之嫌。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采取一种形而有效的回避方法;掏出手机,插上耳塞,找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按确定。音量大小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而定,以听不到“然后”这词儿干扰为宜。 0 ?4 Y+ h9 {& w5 J' \
这样就避免了耳朵的痛苦和身心受到的摧残。 / `9 ?' W" {! a, z6 }- {
电是台出现大量的“然后”好办,手指头一动——换台。 5 W) o- M4 `1 K% Q+ L* N& X- x
中国的语言在世界上是最精彩的,词汇也是最丰富的;何必频繁的使用一个词呢,使用者不但自己累得慌,听着的人也闹心,您说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