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e7 j: P2 i, e. I; `2 j
《转》
' b5 V1 B$ w, ?; o/ b& P7 J7 l9 B" S
( [& P+ S, A3 V' Y2 `- H截至25日,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报陆续出齐。数据显示,五大行中期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618.8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28%,整体呈现较快的业绩增长。(8月26日《中国证券报》)
0 g4 ]* p# s# {, u站在纯市场的角度来看,银行作为企业,能够取得如此不凡的业绩,应当给予掌声。但是,中国的银行,有时却不能完全用业绩来评价,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企业成本压力十分巨大、融资难度相当大的情况下,利润水平仍然如此之高,就更值得好好思考了。
, X- p" W. q1 B据悉,五大行上半年的不凡业绩,主要来自于净息差提升与中间业务强劲增长。那么,所谓的净息差,到底出自何处呢?中间业务的增长,又“强劲”在哪里呢?
' E! T$ Q8 h( `7 |, h必须看到的一个事实是,自货币政策转向紧缩开始,银行的贷款利率就开始上浮了,且随着紧缩程度的加大,上浮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不仅增量贷款的利率在上浮,存量贷款到期后的再次发放也在上浮。更重要的,越是资金紧缺的单位,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也更大。也许,这就叫趁火打劫吧。 & Y/ L, P' a6 v- b" X1 O/ N& g
在存款利率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上浮,自然就成了银行的无本之利了。这也意味着,在银行实现的利润中,相当一部分是储户利益的转移。特别是居民储蓄,原本就是负利率,还要受到银行的盘剥,公平何在呢? ; j8 I! \7 J4 P9 w8 y- e
说到中间业务,自然回避不了收费问题。除了正常的理财、经营之外,大量的收费项目,也是银行保持“全球最赚钱银行”地位不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然,银行怎么会有高达3000多项收费呢?谁不知道收费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呢? 7 J3 x0 W( ^; W4 K2 B3 N% Q+ p
银行的利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啊。 ! K6 w9 m7 [% V" N
而第二个疑问则来自于巨额利润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风险?一旦风险发生,谁来为这些风险买单?
; I! C: \. p2 Y虽然从五大行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除了利润继续保持很高的增长水平之外,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也继续保持“双降”,工行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甚至降到了百分之一以内,分别为0.95%和0.98%。但是,风险却被这些靓丽的业绩掩盖了。因为,来自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的风险,已经若隐若现。就政府融资平台而言,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多数融资平台已经处于“资金链”十分紧张的状态。如果不是银行变通为融资平台“借新还旧”和暗地里增加贷款,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融资平台要风险爆发了。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运作如何将融资平台的优质资产转移,悬空银行债权了。
6 c( [) @8 [- r4 a6 E而从房地产企业的情况来看,随着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企业已经难以应付,风险的苗头也越来越多。如果房价真的出现大幅下降,银行的风险就会立马出现,而决不是有关部门所说的房价下降50%银行也能承受。
: g! ?% l6 F8 K: J我们说,银行的业绩应当在来自于为企业的全方位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血液。也只有这样,银行的靓丽业绩才能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但是,包括五大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有几家真正做到了呢?特别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做到问心无愧了吗?显然,银行的靓丽业绩只要与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局一对照,其“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
* |/ i; j3 I; t7 C) u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相关银行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作出了两年内不股权融资的承诺。能够作出这样的姿态,应当予以肯定。但是,从银行这些年来的表现看,这种承诺显然缺乏可信度。因为,近年来银行已经陷入了滥发贷款——股市融资——再滥发贷款——再股市融资的恶性循环。所谓两年内不股权融资的承诺,很难让人相信到时能够兑现。在银行与股民之间强弱非常分明的情况下,银行的承诺自然也只能让时间来检验了。
% L2 Q: W" ?+ p$ X$ _所以,对银行靓丽的中报业绩,只能持谨慎观察的态度,而很难给予掌声。因为,太多的疑问需要银行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当然不是用口号,而是要用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