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6472|回复: 7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4 0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喜欢北京,从书本上了解北京。

* e2 \# ^0 O3 f) `

 

$ c+ Q* t4 q4 u+ [2 v+ c; m: ^" z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 G0 B0 f2 D1 U" I. \+ C4 |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 S; \* |, f+ m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 o1 y, l( q/ U9 b( g1 E6 Q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原创][ 有关北京的书

6 Q8 A9 B3 B- j2 \& l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正因为这些东西少了,甚至是不见了,才值得看啊,鸟巢水立方分,一时半时还不能拆吧,就是拆了,不看也罢,在电视里看了几回,至于车流,更是不爱看,喜欢静的东西,车流滚滚,太闹,北京的车,够多的了。

发表于 2010-8-4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是爱老北京的,不过真来北京还是去看鸟巢,水立方,晚上登国二招看西直门车流。这些您书本里看的老的东西,基本看不到了,所以还是甭看了。
发表于 2010-8-4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头两本我有
发表于 2010-8-5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四合院分了》也有点意思。
发表于 2010-8-7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士元 单老的 《故宫史话》和《我在故宫七十年》 都是经典!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姜鸣的《天公不语对枯棋》,写得非常好,对北京的老建筑及其典故介绍得很详尽。

2 o+ B1 @- Q/ K6 r' y! \5 M/ Y

 

}( |" N* L5 a L5 _1 H

) n3 E- H/ c$ M4 k

: ^" d8 s. Q4 h6 _7 T" d; ^( M* U$ @! o+ }7 C; C M. o( b1 i+ b) j' s( L! {1 T6 K/ y8 E8 p+ ]4 B" q, `5 y" }, b9 c7 i) m# m3 d+ f. Q2 q. t2 a6 Z9 ^1 y1 d" J6 A- r, f9 G; B$ L- c, d+ w- [5 n8 N8 I1 G+ y; t; q1 B7 A/ l9 P' E3 t7 W5 T `# N0 k, h6 j0 J& T' A8 q+ T6 H5 l( B! a* S! L" f E* o( q+ ] P2 S; Z" p" u7 C8 H% M$ W5 _( {. d# n8 j( I4 V P! o5 g& L I5 ~5 [5 S* s, Z5 t/ \! |* }6 f [4 s4 q: q6 Z% B+ m3 @( N/ L9 i/ Q( B0 i; x' E3 N5 i: J3 r& a7 ]" F2 R* r7 }/ P- V, |7 ~9 O! w) n2 b9 m7 d/ J1 d6 @9 S9 N2 [, D2 S" L+ K! m. N5 P# |8 a, X: e$ r7 Q* f$ W$ m9 N( e$ M/ v* H6 ]% \, v0 N8 f$ R+ M7 n- o6 T" A8 X, m3 Z9 Y6 W7 r0 g( w$ {' Z1 E* E* P2 e) @% {( u. Z+ x* s/ `; ?% _0 L/ Z' a5 U6 E6 t1 C. p0 P- \ o* v1 J& L f" K' H2 J% c& h( s* a3 j. H2 C8 c; P/ A2 a3 f- l$ F9 y% [: f% q3 ]5 E7 o: z/ w* k+ g
, f) p; O. M3 e

读姜鸣的《天公无语对枯棋》

" o8 l, j+ K# |+ B# j2 V, [

日期:2006-02-27 作者:宋路霞 来源:新民晚报

    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奇怪,离得太近了容易犯晕,看不大清楚,离得稍远一些,反而看得客观。所以上海人,常常要外地人来解读,而北京的故事,上海人似乎看得更真切些。

    姜鸣是个地道的上海人,10岁就开始读北京这本大书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小学生变成了一家证券公司的高管,《天公无语对枯棋》是他的一本很有特色的、集数十年功夫雕就的、对近代故都的百年感悟;是他细心采撷的精美微妙的历史碎片。

    尽管他不是北京人,经管他在北京每次逗留的时间都不长,但从小产生的北京情结,还是不断驱使他挤出时间,作全城的漫游。去翻检那些与晚清历史有瓜葛的胡同旮旯,去探访那些酿就了某种必然和偶然的故人遗迹,去驻足倾听那里残存的呼吸。足迹所到之处,趣味与常人大异。所以,他那细腻而沉稳的笔,就总是触到了北京的痛处,那是中国不能忘却之痛。

    历史,是要用心倾听的。姜鸣就听到了别人不曾听到的声音。

    最能令笔者久久不能释怀的,是书中《祈天忧人——关于“丁戊奇荒”》那篇。姜鸣格外关注北京的大高殿。尽管大高殿没有珍妃井和菜市口那样的鲜血淋漓,没有军机处和松筠庵那样的刀光剑影,却是一个与王朝祸福交关的晴雨表,也是皇帝在灾荒之年向老天爷祈祷减灾的地方,这在过去,未必有很多人知道。可贵在于,姜鸣从大高殿联想到了那些恐怖的荒时惨境。清朝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是在1877-1878年,1878年4月11日上海《申报》上载文说:“屯留县城外七村,饿死一万一千八百人,全县饿死六百二十六家。王家庄一人杀吃人肉,人见之将他拉入社内,口袋里查出死人两手”。据记载,那场灾荒所波及的居民达一亿六千万,直接死于灾荒和瘟疫的至少在一千万人。

    于是慈禧和慈安拉着才六岁的小皇帝,一次次地登上大高殿,一跪几个小时,望望天空,还是星光灿烂,毫无云影,相顾只有抱头痛哭……

    姜鸣从大高殿引导读者触摸到历史这样一些细节,辉煌的大殿就变得格外灰色。这样的负重感,使他的思考更为深沉。

    这就是《天公无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向我们展示的,中国的一切的一切,千百年来,都能在北京的断垣残瓦中找到记忆。从治学的方法来说,这本书所反映的严谨、负责的精神也是近些年来不常见的。在人家一惊一咋地浮光掠影的时候,姜鸣却在作艰苦的历史细节“对接”。他花费四年工夫对晚清户部尚书潘祖荫的旧藏、天下闻名的大克鼎的出土时间的纠正,就是一个实例。 

发表于 2010-8-8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都已经是奥运会开幕两周年了,鸟巢还没去看过,主要是觉得没什么可看的,还不和电视上一样?要不还不如电视上看的角度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5 12:53 , Processed in 0.141975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