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51|回复: 24

[北京北京] 采风爨底下(图文)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6-7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认识这个字吗?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烧。它的拼音是cuanˋ,一个不太常见的字,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就用它冠了名,叫爨底下村。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三四公里以远的大山里。据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基本上还保持了明清时代的民居风貌。远远望去,几百间老旧的很有特点的民居,傍山倚势,错落有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个村,有两个特点:一是,房多,住户少。整个村子,上百个院落,只住有20几户人家。象这样的空院落,比比皆是。二是,村里人绝大部分都姓韩,只有个别入赘的(倒插门儿)外姓人。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蒙蒙细雨,空气格外清新润泽。此时此刻,令人不知不觉的陷入了一句古诗的意境,天街小雨润如酥。是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浏览这古村,难得的机遇,真是绝胜烟柳满皇都的.
  前面的石板小路上,有几把艳丽的小伞不紧不慢地游移着,红、黄、篮三色交相辉映,或鱼贯而行,或杂陈并进,为这静谧恬适的村落,生动地凭添了旅游休闲的色彩。见状,我便突然有了一种冲动,对,就是那种忍不住的轻揿快门、留住美景的冲动。于是屏心静气,一手把伞,一手持机,如愿地记录了这张《古村细雨》的习作。当然,这是从七八张不同参数、全包围式的片子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张。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5

  进村了,放下行囊,稍安顿了一下,我和摄友便开始了忙碌的四下巡睃捕捉。哦,天解人意,一路上羞羞答答下个不停的小雨,此刻,竟悄然隐身了。

  我们直奔著名的碾房。左找右找,均未谋其面,却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个石碾。它缺胳臂少腿的,显然,只是被当作了某种摆设,供游客们瞻仰。但抬眼一望,它身后的墙上,尚留存有当年的标语,虽已班驳褪色,但仍依稀可辩农业学大寨的字样 。哦,太妙了!我寻找着最佳角度,终于又获得了一张比较满意的习作。

  是的,一个时代过去了。这张,就叫它岁月留痕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的农家院墙上,类似的浸润了特定时代气息的标语,还有不少。自然,我一处也不肯放过的,毫不吝惜地喀嚓着。要知道,这可都是难得的资料片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脚下这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石径攀山,一身的轻松快慰。这感觉,可比城里边儿你拥我挤地夯在香山的山道上惬意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洗的野径,水洗的林棵,水洗的村落,就连这潮润空气,也似乎带有了一股淡淡的微甜,欢畅地过滤着肺腑,相伴着一路的好心情。

  驻了足,放眼望去,眼前的一切这样洁净,这样可亲可爱。我心笑着体味到青葱美好这两个词的含义。是的,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放松和彻底的解脱,而且不由得生发出了一种画在面前,自己正步入画中的感慨来。我被周遭这阗寂清新的景致所感染了,真想忘情地高喊上两嗓子什么,释放一下油然而生的心底之声。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爨底下的人,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富裕。由于开发了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家家都办起了农家小旅馆。象这样的镰刀类的农具,大多摆在院落里、窗台上,供好奇的城里人鉴赏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

10
  但是在村里,也有不少惹眼的断壁残垣。原来,这可不是老乡们故作什么古朴的村景以招徕眼球的。这些,一幕幕的,都是当年小日本儿烧杀抢掠的罪恶遗迹,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一帮世界上最劣等的人类渣滓――东洋岛国的饿狼嚣犬们,当年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所犯下的骇人听闻的滔天罪行。
  是的,在拍这一堵堵无言的罪证时,我的手在微微地抖,因为,我似乎隐隐听见了那四起的如雷般的吼声:中华民族不可侮!中国要强大!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11
  下得山来,村里的老乡们磨刀霍霍向猪羊,正在紧忙活。尽管今天天气不是太好,但仍然迎来了大批大批的游客。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

12
  站在一旁,看他们携家带口地爬上攀下,真是很有意思。他们基本上是两步一回头,三步一拍照,生怕落下在城里难得一见的每一处古朴的景致。看来,喜欢双休日的不独是我这样拉车流汗、四处乱看的发烧友。


8 [2 p% f# t. x(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7 23:44: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

 


13
  路边,火苗呼呼,大柴锅里的贴饼子弥散着一股子新粮食的香味,一路上刺激着我的味蕾。哦,难得,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好的食欲了。

1 U, |" _1 s. u) s9 v*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7 23:45: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4


14
  入夜了,家家门前的彩灯都不约而同地点亮了,爨底下村进入了一个温馨而祥和的梦乡。我枕着双手,久久未能入睡,整理着自己一天的思绪: , A. B* Y' L' I: T% A7 K2 G0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7 23:46:4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

15
  有人把爨底下比作北京的小布达拉,确实,挺形象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


16
  有人把爨底下叫做中华民居的活化石,的确,很有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7

17
  还有人把爨底下喻为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璞玉,这比喻不错,非常准确。


# x) k4 C1 E% m. M3 b. r# ` F) S5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7 23:32: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8

 

18
  然而,在我的眼里,它更象是一颗璀璨的京郊历史文化的明珠,令人爱不释手。是的,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这里了,它的别样民居,它的文化底蕴,它的质朴民风。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


19
  再见,爨底下,咱们,秋――――见!

发表于 2006-6-8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1997年去过那里,已经过去9年,景致变化不大,变化的应该是那里的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佟老师一阅,

谢谢阅贴的所有朋友!

发表于 2006-6-10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棒,有图看,还能了解当地的事情。。
发表于 2006-6-15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三月去的
发表于 2006-8-2 0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04年初,一哥们跟斋堂做志愿者,就过去看

觉得那边,现在发展得稍微有些牵强,好好的民风都被带钱上了

还有啊,我就姓韩,去了挺亲切

发表于 2006-8-19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8 01:43 , Processed in 1.17691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