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51|回复: 14

[原创]渔家傲 哀故园之零落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7-30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曉露沾花庭院寂 , R5 ~8 k7 y" W( L
斜陽淺照紗窗底 3 c3 I0 Y) e3 x; ]0 n
巷繞九曲情不已 ' X( U% y+ s) s- S7 k) K
休提起 8 c9 a+ C/ l" T1 Q% z7 o' @
回首故園煙塵里          - f9 g& _1 a0 V& a& `( k: u
  7 ?7 D6 ?/ X! g3 z
二十年來風景異 1 {3 |/ q N4 a5 m5 c) @, X. u
黃粱不醒真旖旎 6 B- c4 x! @; F7 W4 [1 z
欲遣相思無憑寄 & e: G8 O2 e' ^, q: x9 R2 T0 R
人空憶 $ |& K8 s, R7 @) b* V: v4 S% }
一杯濁酒愁無匹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版主先生:

% Q. A6 k# m% z; y/ L

 
一 关于格律问题

# M- b! R7 J" v) c8 [8 Z! g

版主先生不也写了一段古文吗。那么我是否也可以说,这段古文其实设置了很多镣铐,文绉绉的,让人看的似懂非懂的。咱不如随便插入几句白话吧,或者中间再插入几个英文单词,比如oh yeah 之类的增加语气,或者再加入几个表情符增加喜剧效果。不要在乎形式,把意思表达清楚就成,而且能让更多的人看懂,还能活跃气氛,多好啊。不知道我要是这么说,您作何感想。
认为古诗词是带着镣铐跳舞,此说由来久矣。不好意思,我个人的观点,这种说法纯属浅妄之见。不是针对您,而是针对这种流行的看法。 一个人可以不喜欢古诗词,没人强迫他喜欢,他可以看喜欢的杂文散文小说,也可以用这些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他的自由,没人干涉他。但是,如果他反过来对古诗词的固定规则妄加指责,那就有点添乱,或者说露怯了。古诗词讲究格律和韵脚那是必须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古诗词。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下象棋,却说马走日象走田是束缚手脚一样可笑,又好比去踢足球,却质问裁判为什么会有越位会有手球一样荒唐。

7 [6 F6 M7 ^( a% O; P7 i4 D

别觉得这是个单独的事件,其实我们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经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打比方说,好多人非要往京戏里掺乎交响乐、现代舞,您说您要不好这口儿,您换点别的成不成,没人拦着您。可是不介,人家偏对自己不喜欢又看不太明白的东西上心,还美其名曰改良、与时俱进,这哪是改良啊,纯粹是糟改。

+ S1 e9 w h- u

再比如说,这里比较爱讨论的胡同、四合院的形制,大家一看到那些被“改良”和“美化”的面目全非的街巷门墩,立即群情激奋,这说明懂行的人都是要注重传统文化固有形制的。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0 F% E& o9 I$ Q5 {5 V

假设,一个人看到一对门墩被改得不伦不类,因而嘲笑房子主人没文化,同时他又在说,古诗讲不讲格律都无所谓,那么,这个人实际上已经自相矛盾了。或者只能说,他对传统文化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
得,您还没就此问题发专文,我先罗里吧嗦说一大堆,期待您的高论。

5 m4 T- J6 `+ W b8 M0 t" `

二 关于发帖

! ]) S5 h/ _3 {% C! J' G! ]* n

我不太懂,为什么要把我发的三个诗词帖子合在一个帖子里,难道就因为它们的形式都是诗歌?那所有发杂文发散文的帖子是不是也该因为形式相同都各自合并呢?

5 B* W h% N" E- q- e8 {+ K

哦,是占用版面?不对啊,我总共才在论坛才发了十个帖子,其中有三个是彼此主题毫无关联的主帖,也不知道它们占用了多少版面。那要是我发一个帖子问卤煮是不是好吃,再发一个问炒肝是不是好吃,再发一个问炖吊子是不是好吃,这是不是就不算占用版面。如果再多发一些照片,那肯定就更不是占用版面了,不管照片内容是什么,只要不是反动黄色,那都应该属于为论坛做贡献吧。总之,潜水十年,冒出来发了十个帖子,但是占用版面了。

" n0 F; o2 l# O* k

哦,是发帖太频繁了?也不对啊,再怎么频繁,也才十帖啊。而且是在好几天里发的。

3 H2 ]: r2 x$ F2 D& Z

不过我注意到,在这几天里,这个版面很少有新帖,冷清的跟这个季节不大协调。所以咱这几个帖子自然就“频繁”了。可别人发帖少,跟我无关啊,我又没恶意灌水。没错,咱这帖子发的可能是勤了点儿,可谁让我就这两天有兴致呢。

1 Z9 j. p3 @/ Q6 Y X

我想您是版主,您的担忧肯定是有您的道理,万一我这样的古诗词帖子疯狂屠版,咱这文学版变成诗词版可怎么办呐。杜渐防萌,所以赶紧站出来说两句。理解,理解。

4 e7 g; A5 K6 n

那我也给您支几招供您选择:

/ a7 W: |' \, s! d. {

第一,本版禁止发古诗词帖子,发古诗词帖者删无赦。第二,同一作者所发诗词帖子吗,无论内容是否相关,必须在同一主帖内,不得单开新帖。第三,想法让其他文学形式的帖子大增,让寥寥几个古诗词帖子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第四,单设一诗词版块。

2 E2 K7 P# P& m5 l$ P5 J

如果这几招您都不采纳,那没辙了,我还是会继续发我的帖子的。我觉得我还是知道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

2 ^$ I1 U" p% q7 Y7 G$ b

您如果看着不顺眼删掉或者合并,那是您版主的权力,我也拦不住。我和这里其他很多网友一样,是因为热爱老北京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才来到这里发帖。发帖的目的是为了跟同好学习、交流、娱乐。

8 z: N5 v$ O4 x) O; N


最后给您也进一言,作为版主,特别是文学版的版主,应尽可能地摒弃个人好恶和门户之见,广开言路,只要不违反国家法规和论坛规定,符合论坛基本走向的帖子,就应该兼容并蓄,而且还要想法鼓励网友多发帖发好帖。

j: [1 P$ o+ I- d2 T) I4 Y7 n

忌,不要把一个版块,搞成拉拢同好,排除异己,甚至是自己舞文弄墨,独自表演的狭小舞台。 

$ B/ ~1 @! j, w& S

咱不会拐弯抹角,说话比较直,对事不对人,我也给您一揖到地了,天热,恭祝夏安了! 

发表于 2010-7-30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弱弱的给先生提个小建议,不知道是否恰当:倘您喜欢用诗词表述您对生活的感受,挺好的,您汇总一个帖子。这样做有两点好处,其一方便同好者阅读学习,其一不会太占用版面。咱这里不是诗词论坛,一整版全是诗词,势必会形成屏障,有“隔”不但对诗词不好,对这个版块也不大好,您说是不是!?

+ i% s- t6 c7 R$ G& f

2:两分着看这件事,古体诗词不是不好,可有格律的“镣铐”拘着,不戴不合规矩,戴上了总有不自由之虞,当今的古体诗词再发展我觉着也属“曲馀”范畴——因她失去了整体的 坚实的传统文化柱础,可,传统诗词选词炼句功夫是当今写作者缺乏的必修,有个引领确实很好,可不是主流。

6 M' I8 S7 i, s; r; d: \, {$ ^, o

     这样说可能令先生产生误解,认为在下有些“功利”,其实不然。这是个层次比较深的问题,抽空儿我想写篇文字阐述我的观点。

, W0 H3 T* q- c+ B' J% j* D% G

3:金圣叹在给《西厢记》写批语顺兴写下了三十三个不亦快哉,其中并没有涉及更多友人事。在下轻狂时候,曾尝试续之。

    其一云:或云或雨,或风或雪,或晨或暮,友来,吾持酒作画继续饮酒,击节放歌继续放歌,撒米饲鸡继续撒米,浣衫撩水继续撩水,莳土弄草继续莳土。案上有酒橱中有肉壁上有画箧中有书全凭自取,或坐而谈或仰而饮或默而对,雨晴则抖笠,雪霁则拭氅,天地非我独有,陋室因友不空,不亦快哉!

- j* J. r: k4 @$ T- G1 N

 

5 j, W; Q0 ]0 ^7 Z, X5 |" p

-------------------------------------

% C0 \1 o' p$ m3 \6 `: F2 X) Z3 @

    欢迎您来,一揖到地!!

& r" e, b' J+ y. `0 v/ O

    笑~~~

9 m0 C' v" k2 R0 q& g# T

 

发表于 2010-7-31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说几句直话。

5 K0 M8 q, O) g

------------------------

. m$ u5 ?7 h& Y1 Y, |, x

1:在下贴一段往年游戏文字只是为了表示诚心,表示晚辈不排斥旧学,出于礼貌,明心而已。

. z( n: {4 b1 e; S, _) W

    倘引起先生发任意一段感慨,某之罪也。

5 e( y( I2 N8 q m4 p4 `" C

 

- e! w) _9 C3 y, ?! w# \! {

2:喜好北京文化的整体人群并不是很多,在这人群里再筛,旧体诗词门前雀都不落。自斟自赏诚可贵,花因风重蕊难伸。

* o. M* i) A5 n% A

    您说的不错,这个版块就是一个独立舞台,谁想上台唱几句都行,可,有一样——文字说话。

. w/ |& w5 W1 u! u) v+ X

    摒弃浮华追求实感是我所追求。

9 }9 X0 x! V4 L# V: b

    旧语有云:入乡问俗谓之礼,贵者不傲贱!想必熟读诗书的您一定理解的比一介草莽的小子深透。

* J) ]1 x9 w) y/ W- ^

   

4 \* ^6 |6 J! a7 W

3:诚如您在本版发第一帖时所言,瞧了一年,再不发点字觉着不大好,您发了,也有网友给您提了点小意见,对不对的吧,大伙儿都是善意。既然您敢挂“律”的招牌,大约堆房不小,否则如何大吉鸣鞭呢,是不是!?

/ M' U6 `4 y/ K% W8 }

    所以在下对您的教诲思之晨暮。

, w+ ~ f2 Q$ }5 `$ A4 @

    我不敢说在下暂管的这个版块有什么什么规矩,来的都是客,全凭文字说话。这“文字”俩字可就深奥了,个人理解不同,可无论有什么不同理解,去伪存真漂去浮华留存善美或许是个追求的大概方向。

/ B7 P: f$ R& E3 b

 

4 |/ G/ n8 a; o1 d- [

4:诗者,心之声也。不是内心里发出的声音,仅仅小猫被烫了尾巴似的喵喵叫几声,听着凄厉也怪动人,细品起来,嚼前人余唾——恐怕也是您不喜欢的——从您严谨的文字判断。

. a' v2 A. R3 W$ s1 U

    我不乐意把这里弄成病梅馆,宁可全是票友自拉自唱我认了,水平有高低,咱就这个水平可有什么办法,您说是不是?

, ] a8 d k( Y* u

    兼容并蓄是个不错的主意,国学网倒是兼容并蓄,可是泥沙俱下五味杂陈吵成了烂泥坑——还是冒泡儿的!

! I! u M' x9 Q* W: O" y

    虚妄、浮华、刻意深沉,对真实的生活来说全是假招子,蒙一些掌声谋一时“娱乐”而已。

2 n, V5 }8 x- x2 I' f$ `& J

 

. K& G8 P2 I0 m2 T" n3 u& w/ M

5:谁来我都持良善的欢迎态度。抬杠呢,我没那么大的气力。所以呢,遇到该扛一把的时候我尽可能绕着走。

% ^7 `' R) a% \7 K; C, Z! g

    一个厨子——还得是好厨子,天生来的大概只能做几道拿手菜,倘厨子哪天高兴,非要顶门口的食客一踉跄到对面的桅厂做一道“拿手材”您说可够多么滑稽。

: [# j7 G% D* `% r7 t* K- |' K) W

    我就是一食客,并且运气好,最近这几日的单子归我给下。好吃不好吃您还得多包涵,因我总得要考虑大家伙的感受,不能单单因为几张嘴砸了大师傅的炒锅。

% V: }; m& D1 Q7 D4 _" E2 r7 W' l1 j% R

 

8 b, a0 h. W( w

6:昔日袁子才诗话中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言诗,他说,酒菜百货都在市场上,主人一旦请客,不是去市场,而是跟厨子商量。为何?因为只有厨师知道做什么样子的菜。现在有些人作诗,喜欢堆砌知识而不进行锤炼提取其中真味,这跟用市场上的物品来招待宾朋没有什么区别。

, v& M4 D! S* R T

    我还要弱弱地跟一句:跟厨子、食材较劲的主人尚属明主,跟一个管市场的较劲也是明主之属嘛?

: u) N' c3 G* c

 

0 y. M: y4 S# F, R- L

7:《儒林外史》里有一句话:士先器识而后辞章。

- g$ {& h# A4 `0 S

    我没有那么大的气量,所以写不出好文章,期待先生的好文章!!

5 `$ j% m3 i+ o9 d: d

    问候,一笑!!

, j' N+ S" Y* [" c7 m" e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詩是最凝煉的表達 是漢字語言的最高境界 在傳統文化被全方位剿滅和篡改的今天 有識者更應該好好學習 繼承

4 V, [4 ]9 y9 b2 v! o" [

與此同理的是 真正的老北京文化日漸凋零 小眾化 但是也有愛好者堅守此陣地 以自身微薄的力量 正本清源 去偽存真

1 ]: K1 K. E7 C' }3 H: K+ x: S

 

5 c2 w* v. a) {1 a

學習古詩詞時

]. W9 g$ g5 N ^& F: Q. l! e

一應慎言創新二字 一知半解甚至還滿不懂的時候 就想創新 純屬胡來

# V3 \) M: S5 @2 _6 g: H

傳統文化是有其完整血脈的 能繼承好就是創新

! e) m* R& Q& A, G6 h- m

二應慎言迎合二字 文化從來就不該屈尊俯就于所謂大眾 更不應該迎合所謂市場

$ ]; ~& t! N( F1 Z* l

因門可羅雀 就把人參當萝卜賣 一個詞兒 掉價兒

^- a, f+ \) I/ k2 I, g5 y

迎合大眾口味的東西也從來就不是真文化 此點毋庸多言 今日黃鐘盡毀 瓦缶雷鳴之亂象 已是明證  

$ ^* W* B9 x; F* b

我輩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恐怕連過去上私塾的小學生都比不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輩只能徹底與古詩詞說再見 也不意味著就不能嘗試去寫一寫 再拿出來交流一下

: v7 U, L& j% h

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不斷學習而有所提高

8 L7 t" m" R$ v5 r* A. Q! |8 b

也不說非要學成個什麽樣子 提升自身修養 自娛娛人 還是可以做到的 

: q0 Q- z3 j8 D0 }$ H1 x

至於本人來此發帖的目的 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學習 交流 娛樂  

1 D2 k/ R: K4 d# g* V: G

其中學習是第一位的

. n& A/ |. P- P' @ P! S% t

如文字實在太差 不知所雲 形如病梅 聲似病貓  或者錯字連篇 實在無法卒讀 爛泥貼不上墻  觀者可以一笑 版主亦可刪之了事

9 A/ L& \+ X0 Z, h

既然版主大人提到發文 恰好在下有一文是寫對古詩詞看法的 

; R: b& ?# y' }. K9 r$ ?

文字隨意寫成 肯定不屬於在老北京網上能蓋紅戳兒的那種好文章 且與老北京文化關係不大

: ?" {2 U5 V" C. O

爲了不佔用版面 發在回帖里 蓋紅戳兒或者蓋藍戳兒都沒關係 呵呵

& B' w- O w) G2 g) ?

問候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g! n+ A- U0 z* s) x

什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價值的事物

; d2 B; G4 S: G+ B! l: T; L

什麽是中國五千年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 [6 W+ r& S) @7 v) y' |) R1 \

也許有人會說 不是四大發明么

8 \& k+ R8 t+ U( S; D8 L

嘿嘿 大錯特錯

, t! E$ b+ K& ~; @- L

所謂四大發明 只不過是西方人對中國文明成就的一個評價
可至今國人中還有人為此沾沾自喜 成天掛在嘴邊上 生怕自己或別人給忘了
每當別人質疑 說四大發明不一定起源于中國的時候

! o% v Q+ v: G

自豪的國人們一定會旁徵博引給予強烈的反駁 以捍衛我們對四大發明的擁有權

1 m, k" Y: m2 s# U- J

可爲什麽從來就不想一想

, J+ L1 f' K0 f* j6 v$ b

你不能把外人所評價的你 當成真正的你

# |. M: b3 I2 H3 v9 O- x* p' N

無論那些評價是褒獎你還是貶低你

0 R; v6 w7 t( H: A

 

! Q, N! J+ M$ `- [

真正的中國文化 對所謂的四大發明根本毫不關注

: t# [! |9 @# G8 |( D

因為中國文化根本就不是一種重視器物的文化

# N4 S3 o" L8 h* ]9 i8 w- l

孔子曰 君子不器
對這句話 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

& B; @ ~4 [ ?

我的理解即是 是君子就應該達到不注重不拘泥于器物的境界
而莊子也有和孔子類似的思想 其中講到一個故事 有個老人 寧可挑水喝 也不用轆轆

6 R' t& H1 M, d6 S% P6 L

這在別人看來非常愚蠢的舉動  卻是莊子所推崇的一種玄妙的境界

4 }# r+ s: i& O/ @. W+ T* ^7 G

與重視器物 重視實證的西方文明相比

3 `' y- y, Q$ D

中國文化更為重視的乃是 空靈的精神境界

$ `3 y$ q5 M. ~6 f/ C0 g: E) C% ^4 ^; t

 

- x5 ?- b8 i8 Z8 M* E

四大發明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說重要嗎

( Y9 n# y3 U' |2 \( Q* _

我的回答是  一點都不重要  

& K0 O1 Z5 @" E! }& H

那麼 到底什麽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0 d- f0 _9 a3 `- j. i

也許答案又會出來很多

4 z \( c' T0 k

在趨近于正確的答案之中 

8 }+ I$ ^; _( S8 J* s

有一個答案是 詩歌

& S- U9 t: ?1 F+ U

有人說中國是詩的國度

" F6 p+ @: E# _! e# E& F3 J4 `1 M

一本書上說 自古至民國時代中國的詩人們留下了一千多萬首詩

& Z2 M7 N7 s/ t6 P7 l

* C% G$ C. Q& s, B" P

才真正稱得上是中國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 j5 g" @" U+ g) v s

 

! a1 H* V) A* b1 I7 K6 W7 k

祖先們更看重的是精神的傳承 而不是物質的繼承

5 [) X3 H: T- u. X

因為物質永遠是精神創造的 

8 h9 |5 V) k5 J: d" t+ g, b6 }

沒有了優美的心靈 無論物欲是否能夠得到滿足

$ R- H% ?9 `5 ]4 `

人都將生活在一個空虛乏味絕望的世界之中 

* i+ c- b& k6 Y; R0 O; X

胡同的門聯上不是寫得挺明白嘛

* |2 b. ?* Z; l9 r

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8 A3 r1 G, i: e" z

 

% `( |( r9 B' G2 U1 c4 ^8 j9 P% W

不過呢

; i. B' I7 q: }6 q) \

真正意義的傳統詩歌 已經被當代所謂主流文化拋得遠遠的了

X! n/ r* ]5 f9 Q4 j6 \$ h

人們越來越欣賞更直白 更熱鬧的文字

6 [5 _# J! ~0 y3 R& _

話說回來

, L2 |* w8 v& Y1 o% b

其實這樣對古詩詞也好

6 `$ I) w8 h+ a- {% j

能圖個清靜

发表于 2010-8-3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关注。

! S# F, D! Q1 t( C9 j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组成部分,文学的主流与诗词的关系可能是二位讨论的一个话题。

+ r& D* V0 c, u, i9 C4 ?, ^# X

我喜欢平仄的抑扬顿挫的音律感,但想真正抒发自己的感受,看来这辈子的希望是不大了。

6 Z, E4 \2 i- s3 v% b0 A9 S1 K

其实,有些争论,尤其是学术上的争论,在文学这个话题上,已经被人淡漠了,因为它太不值得功利了。

" O' b) f3 N5 m& S- ]

稍微静一静,喝口茶,毕竟友人来和,总比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让人感到这个世界还有一些事情值得回味,值得驻足。

0 y' Z1 `6 ]5 i4 B

继续关注!

发表于 2010-8-3 0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很高兴您不再在发帖子这等小事上纠结开始跟在下谈论文化,虽然我是一只夏天的虫子根本没见到过冰,可并不妨碍小子说说我对冰的认识。

# R; E9 i9 d! p: ?5 r

 

" @. a" K, v# F& @; W! {7 j8 A8 K

2:什么物件也有生老病死,好就一味总好,没一丁点毛病,或有毛病为了夸大其好而闭上眼睛假装看不见,那都是不客观的。词是诗余,曲是词余,这在理论界早有定论。何谓“余”?甘蔗梢子上没嚼尽的一丝甜滋味而已。诗、词、曲在文学上从来没占过主流,只是某时候文学形式流行之一态而已,更多时候只是附庸。后辈人站在自己角度上看,觉着满眼都是(诗、词、曲),那是因为厅堂下全是仆人忙乎遮住了观察者的眼目,观察者沾沾自喜于自身一孔之见一芥之得,眼光不到,瞅不见正座上坐着主人的缘故啊!

0 t: Z+ B6 Z, E- I% w" G8 x# Q

 

|+ k3 U6 s1 h. i

3:拿您贴的这首词说说。词是有一定曲牌的歌词,曲牌是固定的,词因人、境、遇的不同而可以变化,这是一种规束下的自由。为何强调字的平仄、句式的长短?是为了歌唱时候音调、气韵的顺畅和审美之要求。后人只知天下有格律,不计词之唱的存在,是谓刻意强调辘轳下所悬打水桶的模样制式而忽略了“打水”这个实用,愈走道路越偏,思想越狭隘,她不死谁死?

) V; g7 B' h# I, X* Z! i; H! \

 

) I3 g( U& ?1 p6 w5 F6 a/ A- H

4:胡适辈们所进行白话文运动,所解决的是经年形成的 语 文不同步影响文化浸润大众这一屏障。

Z. V2 X2 i0 T# m* @

    那一辈人有着深厚的旧学功底,深知诸如“平仄”之危害深苦,所以要振臂一呼。

( B8 \7 F0 a+ X5 C

 

' A- [1 y& g) H! Z# i: ]5 c, O7 O

5:从《诗经》发端,到《古诗十九首》经唐逾宋跨元至明清,诗歌的存在只不过是文学大衫上的纽襻而已,倘强调其重要的话,最多也只能上升到文化的纽襻。大褂没了,再追求纽襻的盘结方法,只够一点不及其余是不是好我说不准,脱不了一个“迂”字。

2 r$ t. ] r/ n7 h: M2 a4 Z

 

: O7 b n" Q: j" f! j6 Y8 U

6:读书不多的缘故,我理解起先生的观点有些偏颇。说句糙话,一个人也好,一个文化也好,光挂个纽襻大街上行走愣冠自己以文化守夜人的爵位,倘不是陈子昂摔琴另类推销的“卖”以求众目的话,只能说滑稽,连幽默的边儿都够不着。

8 P. n, F) r7 x7 D

 

4 m8 k5 v N; T, j) B* M5 }2 a

7:看得出来您是一个直爽人,所以在下捅开天窗说亮话,可能窟窿大了点儿,先生担待!

" }% G5 a: r! I

    握手!

发表于 2010-8-6 0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X# G& k* v. y

 

6 a( b, x/ g0 k" V7 S7 Z# I4 J0 `

1:很高兴继续聆听您的教诲。

! \5 ^% l1 g. k J1 Q1 A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始于学诗以求知,学礼以求立身社会,习乐以求学诗、学礼之有成和完满。这是不是一种递进关系呢?

' U: X5 v) z2 u r: Q

     学诗是登上文学殿堂的起始,何谓起始?台阶也。只知天下有台阶,不知台阶上有殿堂,是谓小蚂蚁长征——满眼皆是石阶般的浪漫。

4 T- m! g* `6 V3 b

     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唱完歌儿以后的孔子是“车轱辘歌”接着唱,还是起身去做点什么?

3 C% B2 a1 E; \' R& R

     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为何得此判断?是不是告诉世人“为文”有好远的路要走,诗 是起始。抱残守缺不行,一味钻在追求“一致”的死心眼子里不成。

+ j8 |$ Q7 Y- i3 ?3 e i2 V

 

) u9 W" v0 z; g' e0 H) j/ p% r

2:诗教兴国 任何东西成了 教 就是迷信,就要盖庙,塑金身,养大和尚,祈盼香火盛多得几文,那是什么?买卖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5 f! q8 W4 W& Z' W4 ?- t# ?

 

& j( @- ? U- j0 {

3:“《禮記》說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 W Q5 \; Z5 B6 J' S# j e

    儘管這裡的《詩》指的詩經 但今天我們也可以把它延伸來看 看成是講究格律 韻律的詩歌體裁”

8 q4 i9 E* {3 v/ J/ {

    您这种做法属于 偷换概念 的常例。

: f( z+ c/ d% B0 |3 \

 

/ z$ o9 z" y( ~5 U4 ]' Y

4:在下以为天底下的好东西多了,认准一个仔细咂摸力求通透,好,好在哪儿,不好,不好在哪儿,是执著,倘高举膜拜神圣化,不允许质疑甚至出现质疑者就用眼神盯死他,弄不弄慰问人家亲属还,下作耳!

/ e( v7 @$ p0 u& ^5 j& C+ _/ R

    

* i2 B) U; B+ \; \

 

5 P2 a2 W% ]. W) S/ i

5:跟您讨论是一个学习过程,真的很愉快。

% Q% ], {4 P9 y# O9 q

    我耍个无赖成嘛?既然诗有千般好,希望您接下来的发言全是 诗式叙述 可以不? 我期待着。

9 K; _ Q" [+ X$ _2 d

 

2 P i8 z: r# A4 F

 

3 }$ P1 U/ @* Q. f9 O) ~

6:《颜氏家训》中说:博士买驴,书券三张,未有驴字。我的见识窄浅,言深文沉的边儿都挨不上,可我知道:养实者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

. Y" z$ j ?8 v' I* f

     冒犯之处请您担待!

& |2 _ G- m; J- M

     问候您!

发表于 2010-8-6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敦厚,风人之旨。作诗、论诗、讨论诗。别离开这个旨。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江南小糊涂在2010-8-5 15:34:00的发言:
( B4 ^8 q1 S7 N8 ]& m% j7 ]

最近看一本從地攤上淘換來的  名為《詩詞合璧》的舊書

" v) `1 t4 e0 p" Q2 ?; D2 I: u

 

+ q# S$ w) b9 l) Z! E* U' ]

 

c! e" F* G0 z+ i6 {/ s6 B O. x8 x

——诗韵合璧

) r( o5 L+ e; A1 l( y

一時筆誤 謝先生指正

发表于 2010-8-5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一本從地攤上淘換來的  名為《詩詞合璧》的舊書

0 Z. l" H. _' M8 J! J9 d. a. w" `

 

2 j1 X+ b y( d+ W& T

 

% r. I" _6 g3 n& M

——诗韵合璧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附上以前寫的一小文

/ X- Y i+ F+ i3 y8 U$ o: w# r# d) X2 Y

 

' J( r$ @ f' z. Y8 i- \. u9 }

古人學作詩的真正價值

* ^5 j& q0 h, g5 z5 [7 u

我發現  古代讀書人從小學習寫詩  其作用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  僅僅是陶冶情操  提高文學修養 抑或是無聊時排遣興致 吟風弄月

8 ^9 ^$ U" F7 g; G

寫詩  最重要的一個作用   是讓孩童通過學習詩詞   增長各種知識

7 ]' d" F4 i N" \) _

學詩的基礎就是要學習漢字  要掌握大量的字和詞匯   直至了然于胸   信口道來

7 {3 ~" q! f5 U4 f _) q

而這正是在讓孩子們不知不覺間學習一本百科全書  要學習植物  器皿  人名  典故  等等各種知識和概念

; n1 U" r' m1 H* C$ X0 o& X: G

 學詩詞是對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延伸   同時又要增強對音樂的理解   直至增強各種修養    觸類旁通  通感移覺 真可謂一舉多得之妙法

' j6 b' S- E ^) L

 

* K# q( q6 B4 T

最近看一本從地攤上淘換來的  名為《詩詞合璧》的舊書   書中每頁分上下兩部分  上部分講詩詞的典故  各類知識  下部分專門講各個韻部的詞匯組合  看了這書  上面的那些想法  就更加清晰了

9 m/ x! b2 f7 Q

 

% k) R8 c+ X7 d4 H- S* L

後來又發現其實這通感慨發的有點多餘

7 k9 N1 f" \. E. K K; n

孔子早就對學詩一事就有了結語

& i1 j/ O0 O/ y7 y, A4 M6 l

 

4 k( D7 Z. B8 {5 x3 X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詩 詩 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 遠之事君 多識夫草木鳥獸之名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庆陵排水涵洞与后半截内景探秘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长鹰飞在2010-8-3 7:29:00的发言:
/ F+ n- \5 I% K# S1 A

1:很高兴您不再在发帖子这等小事上纠结开始跟在下谈论文化,…… 

$ B* d& ~" G8 n

 

/ m: J* V6 o8 l% O0 i3 e

看著稍微有點累 試著歸納梳理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W7 e U. o& q% p( E! X

 

' r4 a( L% @2 o. y6 x

詩詞曲在文學上沒占過主流

( o) ^# e5 d; H/ d! c

高論  佩服

$ m* H; K3 ^! b0 u0 W6 f' b

奇怪 詩書禮樂易春秋 排不上文學主流的詩經居然混入了六經之中

' Y, T l& o5 C" Q; ~* L4 I1 F: z

孔子所謂興于詩 立于禮 成于樂和所謂的不學詩 無以言

5 K! S' |0 V5 `1 w/ V& \( e) M/ i

難道是謬論

: s) q) k+ y7 X8 b+ T

漢書中說的國子者(即士大夫的子弟) 皆歌九德 誦六詩 習六舞 五聲 八音之和

. l Q+ o& z# S. D

難道是胡說

) m5 k7 a( g+ z7 I8 H/ m

 

& X b* H% b5 e& X2 ~9 ~

與這個觀點恰恰相反

: i" c- K$ I3 Y8 _! s4 X$ t# `

詩 不但是文學的主流 而且是文學中的最高表達形式 返璞歸真 大道至簡 簡潔 凝練的文字永遠是最極致的

* a' H6 H- K9 b, S/ ?' K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詩教興國的國度(不是科教興國哦)

1 Z6 d' d# h! c6 A3 J

《禮記》說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 B9 H( i8 ~# a/ k/ Y8 N- M$ z$ J

儘管這裡的《詩》指的詩經 但今天我們也可以把它延伸來看 看成是講究格律 韻律的詩歌體裁

: q& x8 B: i0 N% y

 

8 @9 p2 t6 t6 `1 X0 X' A


; ]9 i: l4 Z* T5 m, t2 y, {0 ~

詞是詩余 曲是詞余 這已經是定論

# d$ a! C" Z7 R/ R% i* v

定論二字未免太托大了 一家之言還差不多

' ~) J3 {$ v. x# _2 ]7 i

如果按照此邏輯 那么雜文 小品文 小說是不是就是曲余了呢

& j) ]6 u, w8 C7 p, I. d

其他姑且不論 僅詞不如詩一說  就是廣為流傳的妄說之一

7 X% `0 i w$ p+ B1 K

宋人【乐府指迷】一書開篇中即說 詞難於詩

: b+ @+ z. [1 q7 H) C# l. ?

暇日相與倡酬,率多填詞,因講論作詞之法。然後知詞之作難於詩。蓋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思此,則知所以爲難

, h5 U3 a# c/ O! f( d) }


2 @$ b$ h a6 a: `

學習詩詞因為古代相關樂曲的遺失而沒有意義 該滅亡的就讓她滅亡吧 想當文化守夜人的主沒必要楞裝大個兒的 裸奔作秀

' H' ? v" b( R9 G; {! C

真奇怪 人們常常會在滅絕傳統文化這個事兒上扮演雙重角色

7 D7 N; q7 h& K/ M' h4 I; `4 o

一個角色是受害者 另一個角色是施暴者

2 G$ b: ~2 G. i$ b7 v7 ]6 o: f

二者寓於自己一身 卻從來沒有感覺到有任何不妥

! h$ W; A6 [ o& k5 ]0 H% v8 o: G

一塊完整金磚它就是碎了 每一個碎塊就算它再小 它也是金子 誰見了都會往家里搬 哪個人要是因為金磚不完整了 把碎磚搬廁所墊腳用 那這人一定得看醫生了

) i8 C8 c: ~ l& j$ f; D

詩詞曲調的遺失已經殊為遺憾 不說盡力去挽救沒有丟失的東西 而是破罐破摔 自暴自棄 甚至是落井下石 竊以為 這種認識水平有待提高

4 o5 v8 z! {+ f8 K


; ^/ a# f# r) |+ [. y D. B A

格律 詞牌等等限制了對特定情境的表達

7 F' A1 q, s v" ], r' b/ @

那可不一定

: v: k/ t# [- j8 u8 K- N

詞牌多了去 韻腳也多了去了 只要知道的多 可以撒開了花的選

9 _' f X+ N5 Y. K: s- h: Y

我想 恐怕不是限制 而是豐富了表達

7 m* r8 t% _( T# \8 M

再者 選取最合適的一種格律和韻腳 或者一種詞牌 描寫某一特定情境 恰恰是古詩詞的高妙之處

" }9 E8 f. [0 m. e

還是那句話

3 b( f# U o+ {: {, D

如果想任意狂歌 一抒胸臆 從來就沒人攔著 抒發的好 還會博得掌聲

: I9 | c |3 ^* ]* d4 W, r: E

但是 請不要歪曲或者排斥古詩詞 僅此而已

8 z) t3 g/ ?* D# S$ @) H

足球場上每個隊員都發一足球 那不叫足球 當用古詩詞表達的時候 在它限定的規矩之內 照樣有無限的空間可以施展

" B% ~- z- O6 e% t

 

; k& t9 ?* O# y$ ] }& s4 z( k& ?

注:

5 r& J- L$ N& b9 a4 e

本人不想跟誰爭論 抬杠 也不想說服某一個人

w* j3 V3 N9 m \

成年人的思維都已定型 爭論 特別是網上的爭論 直到互相問候了對方的親屬 也不會有什麽結果出來

& r# a" |+ ?6 T! B- [' c! T: X

只是想借用這種討論的形式 把自己的觀點傳遞出來而已

; a$ ?4 S4 a. y- `6 _& [! y

估計版主先生的用意也在於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6 11:38 , Processed in 1.19156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