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客气啦!这个植物的叶子是典型芸香科植物的叶子,它的果实应该是枸橘
& v2 v$ `: b+ c7 {$ f& b
[求助]为难树人一个
[求助]为难树人一个
[求助]为难树人一个
[求助]为难树人一个
[求助]为难树人一个
; m& ~8 N! T9 k+ m9 Y% m中文学名: 枸橘 别称: 枳、枳壳、 铁篱寨、臭橘、枸橘李、臭杞。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科: 芸香科 Rutaceae 属: 枳属 Poncirus 种: 枳 P. trifoliata 分布区域: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 \( v' x* r: n: h G# _! V$ w5 t
[求助]为难树人一个
[求助]为难树人一个
[求助]为难树人一个
拼音名:Gōu Jú 别名:铁篱寨、臭橘、枸橘李、枳、臭杞 来源:芸香科枳属植物枳的果实;其叶也供药用。7~9月采未成熟的果实,切成两半或切丝阴干。叶随用随采。枸橘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皮(枳根皮)、树皮屑(枳茹)、棘刺(枸橘刺)、叶(枸橘叶)、幼果(枳实)、将成熟的果实(枳壳)、种子(枸橘核)亦供药用 生理特征 枸橘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无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压状。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长1~5cm,刺基部扁平。叶互生,三出复叶;叶柄长1~3cm,宽2~5mm;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6cm,宽0.7~3cm,先端微凹或圆,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侧生小叶较小,椭圆状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点。花白色,具短柄,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常先叶开放,有香气;萼片5,卵状三角形,长5~6mm;花瓣5,倒卵状匙形,长1.5~3cm,宽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长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数枚胚珠,花柱粗短,柱头头状。柑果球形,直径2~5cm,熟时橙黄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多栽培于荒地、路旁,或作庭园绿篱。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品种考证 据考证,唐宋以前所用枳实的原植物即为本种枸橘(参见“枳实”条)。枸橘之名始见于《纲目》,称:“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蓠,亦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其描述及附图与本品相吻合,同时也说明枸橘在明代已视为枳实的伪品了。 鉴别测定 性状鉴别 枸橘绿衣枳实呈圆球形或剖成两半,直径0.8-1.2cm;外表面绿褐色,密被棕绿色毛茸,基都具圆盘状果柄痕;横剖面类白色,边缘绿褐色,可见凹陷的小点,瓤囊黄白色;味苦涩。绿衣枳壳多为半球形,直径2.5-3cm;外皮灰绿色或黄绿色,有微隆起皱纹,被细柔毛;横剖面果皮厚3-5mm边缘有油点1-2列,瓤囊5-7瓣,中轴宽2-5mm。气香,味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呈淡棕黄色或绿色。①果皮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长9-17μm,壁厚3-6μm。横切面观,细胞径向延长,平周壁及垂周壁外方增厚。②非腺毛由1-14个细胞组成,平直或稍弯曲,顶端渐尖或钝圆,长75-285μm,壁疣明显,基部细胞直径17-20μm,壁厚5-7μm。③中果皮细胞类圆形,壁厚7-10μm。④油室大小悬殊,长径91-715μm。⑤草酸钙结晶斜方形、菱形或多面体,长7-20μm。 ! h& F7 {8 C2 s- z$ X+ b
文化底蕴 《本经逢原》:破气散热,解酒毒。 《纲目拾遗》:疗子痈及疝气,整个枸橘煅存性,研末,陈酒送服。 《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 《中国药植图鉴》:发汗,健胃,祛痰,利尿。治胸腹满痛。 《上海常用中草药》:利气,健胃,通便。治胃部胀满,消化不良,便秘,子宫脱垂,乳房结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