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茶馆》正在播出。鉴于剧中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是现在许多人,包括老年人也较生疏的,且文史民俗错误较多,使得观众不一定品味出老舍先生名作的丰富内涵,特查阅资料就其中一些人、物叙述介绍之。 * j( L) h {( w7 M
有清以后至民国初期,由于京城文娱场所很少,且限制官员人等随意进入这些场所,又没有后来的公园。茶馆就成了社会交往、聚会、议事、休闲的重要场所。因此不能误以为剧中各色人等到茶馆就是为了喝茶解渴。老舍先生以“茶馆”为题,是暗喻茶馆是小社会、百态人生的展示地。
6 H. p" D9 i9 f4 z1 o0 O0 ] 据戴凤春先生《老北京的茶馆》一文,北京茶馆的发展兴盛,应该在清朝康乾盛世,至同治年间茶楼更为盛行,甚至有可容千人的大茶楼,占三四层楼面。究其原因,大概和八旗子弟相关。随着社会的安定,八旗兵丁多无事可做,朝廷也不让他们做别的,只能武备候令,只要是″在旗的″,男孩儿一出生就能按月领俸禄吃皇粮,每月可领老米一石七斗,外加些银两,虽不多但不会间断,即所谓的“铁杆庄稼(指饷银)″。老米″亦称禄米、仓米,指年久泛红的陈米。旗人觉得这种米比新米更好吃”,旱涝保收。不做任何事的旗人就养成了喝小酒、吃小吃,细水长流享小福的习性。既然有主顾,茶馆自然兴旺。北京茶馆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季节性临时茶馆、避难茶馆等。
! f1 Y; l P$ l0 R: U 北京的大茶馆以地安门外的天汇轩最为著名,其次是东安门外的汇丰轩。剧中的“裕泰”是虚构的,实际没有此字号。这类茶馆铺面整齐,设备较为讲究。本色的方桌木凳,雅致干净。茶馆入门为“头柜”,负责外卖和条桌帐目。过了条桌即“二柜”,管“腰核帐目”。最后就是“后拒”,管理后堂及雅座。三层柜台各有地界,接待不同来客。有的后堂与腰核相连,讲究的中间隔一院落,院落夏天搭天棚,摆放花草盆景金鱼缸。大茶馆茶具也研究,早先一律都用盖碗。一则卫生,二则保温,三则随饮随添水,显示派头。更主要的是在这里饮茶是次要的,主要是消磨时间。北京人讲礼仪,喝茶要不露口,碗盖打开,首先用于投条,饮时则以此为饮口。在这种茶馆里饮茶,除了茶叶钱之外,添水不再加钱,可以终日长饮,一份儿茶叶可以分两包,早晨下茶馆先泡一包,中午回家吃饭,将碗扣在桌上,堂官会把您的茶具、茶座妥为照应,下午回来还可泡第二包接着喝。大茶馆还兼卖饭食的,因此又分为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和二荤铺。 3 N5 t; b7 W6 E) O/ A: h2 M' K
清茶馆只卖茶水不备饭食。茶馆前春夏秋三季,高搭凉棚,棚架竿上或者屋檐下,挂着木板招牌,上刻“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茶叶名称,下面系着红布条穗,迎风飘摆,老远就能知道这是茶馆。每日清晨五时左右就挑开炉灶开门迎客,所谓“水沸茶舒,清香扑鼻”。第一拨客人是喜欢遛早的老人或者无业子弟,他们早晨到城外苇塘附近遛鸟,进城后就到茶馆休息。此时,他们把装着饲养的百灵、黄雀、画眉、靛壳、红子等的笼子,或放在茶桌上,或挂在棚竿上,常客都有固定的位置。此时有的人会脱去笼子罩,让鸟鸣叫,顿时“百鸟齐鸣”。一些鸟可以模仿喜鹊、山雀、布谷、苇扎子、甚至大雁、家猫的叫声。还有的可以模仿老鹰叫,但是养鸟人都讨厌它,因为它一叫,其它鸟都不敢再叫了。客人们除了比鸟叫,就是谈茶经,论时政,话家常,消磨一上午。茶馆主人为了扩大营生,招揽顾客,还会组织“串套”活动。就是在春暖花开或者秋高气爽的季节,写好花笺红封,约请养着好鸟的老人前来,让养鸟的爱好者带着自己养的鸟来学叫,行话叫“押口”。届时茶馆会张贴红帖广为宣传,于是老少云集,四方辐辏,茶馆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串套”活动组织得好的茶馆,也会由此声名大振。崇外大街的万乐园就是此中之佼佼者。到冬天,茶客们除取暖聊天外,又养蝈蝈、斗蛐蛐、玩鸣虫,他们会把揣在怀里的葫芦放在茶桌上,把湛青碧绿的蝈蝈放出来,用茶的热气熏得蛐蛐振翅,金钟鸣叫,于万物萧疏之时显示一丝生机,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除了比虫之外,观赏虫具也是乐子。蝈蝈葫芦很讲究,蒙口样式繁多,现在有的葫芦已经是古董文物了。清茶馆也供一般人″摇会″、″抓会″、″写会″(组织互助组织或者行业协会),也有设迷社(灯谜组织)的,也有设棋社的。例如围棋国手崔云趾,曾在什刹海二吉子茶馆,象棋国手那健庭,曾在隆福寺二友轩,这也是清茶馆的韵事。午后茶馆就换另一拨客人。拉房纤的房牙子,在此交换房屋买卖、典押、租赁的信息。沿街收买旧货打小鼓的小贩,一面喝茶一面交换情报,某处出售旧货自己出价多少,同行如果去只能出价比自己低,以便压低价钱牟利,他们用行话称茶馆叫“攒(读cuan)儿上”。还有就是泥瓦匠等生意人,把此处叫叫做“口上”。手艺人没活干,到本行茶馆沏壶茶一坐,也许就能找到工作。还有放高利贷者,在此处经介绍放债,盘剥借款人。此外甚至有人贩子来此买卖人口,这种买卖伤天害理,茶馆掌柜一般都会委婉地把他们拒之门外。
( x. Z& A9 i7 A3 n 书茶馆上午接待饮茶的客人,也是各行生意人集会的“攒儿”、“口上”。下午和灯晚则约请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来说唱,此时饮茶只是媒介,主要是听书。下午的书一般是三点以后开场,晚上的书则由七八点可以延伸到半夜十一二点。有的场子在下午书前加一拨“说早儿”,由一点开始,为刚出道的或者还不出名的角色提供练习和拉听客的机会。著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有摆放藤椅藤桌的,也有木椅木桌的,有的墙上还挂些字画,以便造成听书的气氛。茶馆须先请下先生,一部大书可以说上两三个月。收入三七开,茶馆三成,先生七成。法定正书只说六回,以后四回一续,可以续至七八次。平均每回书收钱一小枚铜元。先生也算文化人了,茶馆老板对他们是十分敬重的。评书的内容,有说史的“长枪袍带书”,如《三国》、《两汉》、《隋唐演义》之类;有“公案书”,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有侠义书,如《大五义》《小五义》等;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之类。也有说《聊斋》的,《聊斋》虽然也是神怪故事,但有许多优雅的爱情篇章,很不好说,说得过俗会失掉作品的原意,说得过雅听客又不易明白,必须要雅俗共赏。有的艺人却说的很好,把鬼狐故事说成人问世态炎凉,听客们在饮茶中遨游于人间地下与天上,似乎与茶的气氛更容易一致。听书客交费不称茶钱,而叫“书钱”。正说明听书是正题,茶是助兴。北京的书茶馆多集中于东华门和地安门外,东华门最著名者是东悦轩,地安门的是同和轩。天桥的书茶馆表演的是曲艺节目,什么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唐山大鼓、梨花大鼓,种类很多。鼓书曲艺虽也说书讲故事,但大多为片段,除了选取大部评书的段子外,还有些应时应景新编的故事,如《老妈上水》《辞活》《红梅阁》等等。说评书的以农历两个月为一转,到期换人表演。凡每年这两个月准在这家茶馆表演的,叫″死转儿″,如遇闰月,茶馆要另外约人表演一个月,名″说单月″,也有由上转接着表演,连说三个月的,也有说单月接连下转表演三个月的。至于表演两转连说四个月,是很少的,那要看说书的号召力和书馆下转有没有安排好人。这类书茶馆,是普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当时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普通民众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书茶馆的评书。当初受欢迎的演员,有刘继业讲说《济公传》,王杰魁讲说《包公案》,连阔如讲说《东、西汉》,赵英颇讲说《聊斋》,鼓词受欢迎的节目有《前后七国志》《三下南唐》等。天桥的二友轩,花市儿的青山居、三友轩、万乐园等都是此类茶馆。 3 q$ |+ B O5 e5 t( J" X+ I$ A
棋茶馆在过去天桥一带,客人以体力劳动者和无业游民为多。这里设备简陋,有圆木方木数根,埋在地下,或者干脆用砖垛代替,上面铺上长条木板,画上棋盘,茶客们在此下棋,用对弈来消解生活的烦闷。除茶资外,不收租棋费用。各家茶馆客人不多,业务单纯,故而生意清淡。 - Q" f8 k% H! ~" _/ [* W
季节性茶馆就是茶棚,除了厂甸、蟠桃宫、东西庙的定期庙会临时设立的大茶棚以外,还有一些人们季节性游览胜地,旅游季节也设立茶棚。城里著名的季节性茶馆要数后海了。民国五年之后,从立夏到立秋,沿北岸是一溜茶棚长廊。有的茶棚沿岸搭建,半在陆地半凌水面,每当夕阳西下,清风徐来,看海面,绿叶红荷迎风点首,品清茶,毛尖雨前齿颊留香。有的茶室就靠近荷塘,菡萏伸手可及,茶香荷香混为一体。还可以品尝新采摘的莲蓬、菱角,盘中的白藕水气未消,余香浮案。小吃有芸豆糕、豌豆黄、苏糟肉、炸薯片、茶汤、杏仁茶、杏仁豆腐。晚间,水汽浮动,树影婆娑,灯光点点,水雾中莫辨东西,使人疑似天上。这里的许多糕点都秉承了御膳房的手艺,风味地道。一些茶棚后来由临时改为固定,有的还迁入游人众多的园林,像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太平花、上林春、集士林,北海公园的双虹榭、道宁斋、漪澜堂,前身都和后海茶棚有点渊源。
* Y5 K* U4 @5 b A7 s 野茶馆主要是因为它们都设立在郊外,如朝阳门外的麦子店、安定门外六铺炕、德胜门外撞钟庙等地四面芦草,环境幽僻,附近有众多池塘。许多人来此钓鱼,养鱼把式也常到这里捞鱼虫。每当夕阳西下,他们扛着鱼竿丝网,便渐渐向这里设立的茶馆走来。又如六铺炕的茶馆,位于一片瓜棚豆架之间,茶客们到这里,看着那黄瓜花、茄子花,黄花粉蝶,一派田园风光,大有孟浩然和老友“把酒话桑麻”的乐趣,人也便感到返朴归真了。朝阳门外还有个葡萄园茶社,西临清流,东、南皆菱坑、荷塘,北有百架葡萄,南有老树参天,周围短篱环绕。于是,文人们看中了这块地方,常来此处进行棋会、谜会、诗会。至于高亮桥畔、白石桥头,则因清代前往圆明园、颐和园必经此处而兴起茶棚。这些野茶馆,使终日生活在嚣闹中的城里人获得一时的清静,对于调节北京人的生活大有稗益。以上是比较文雅的野茶馆,而真正意义上的野茶馆一般就是几间土房,四边围上竹篱笆,顶子用苇箔一盖,内中是土坯垒起的茶桌,边上摆上四五张木方凳。沏茶就用大肚砂包茶壶,喝茶用黄沙粗茶碗,或者干脆用大海碗直接从绿瓷坛里舀茶喝的。20世纪50年代,阜成门、西直门脸儿一代这种茶馆特多。因为这是“生口儿”、“驴口儿”,京西拉煤的、牵毛驴赶脚的、城里蹬三轮拉洋车的,多在此歇脚打尖儿。他们一般就喝大叶子茶,“满天星”花茶碎末就算是好茶叶了。冬天,这些人在茶铺炉子上烤上些窝头、白薯、贴饼子,就着热茶吃午饭。大碗儿茶两分钱一碗,有钱就给,没钱喝过就走。
0 N2 F( j" y% x) t3 T 避难茶馆并不是这种茶馆的正式名号,而是说它的功用。崇外大街东晓市路南就有一间,名叫德胜馆,顾客多是附近平民。平时茶馆按时营业,但是到了年底除夕,确实通宵不关门,升着炉火,低档着门外的寒气。一些平日里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民,欠了粮食、副食、煤柴账,或者拖欠房租,一时无法偿还,为躲避年关债主索债,就来到这里“喝茶”。一个个愁眉苦脸,长吁短叹,默默无言,或者伏案入梦。第二天在人们庆贺新年的爆竹声中,互相道别归家。万一半路上碰见债主,赶忙拱手,祝贺“恭喜发财”,债主也往往苦笑还礼,年关就算熬过了。
+ [% x4 U' J( q; F2 d 《茶馆》剧中的裕泰是综合了以上多种功能的大茶馆。老北京的大茶馆解放后基本就绝迹了。其他茶馆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存留。现在书茶馆恢复了不少,而新式茶楼如“避风塘”等是不能算作老式茶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