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八年的夏季,与炎热的酷暑遥相呼应,文化大革命的烈焰也是如火如荼。全国的形势大乱,学校仃课打派仗,不少大专院校武斗成风,工矿企业的生产建设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在此前毛主席曾提出过三支两军,即派军队下基层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这些措施起到一些稳定形势的作用,经济战线的抓革命促生产稍有好转,但对北京的大专院校则收效甚微。在这种严竣的形势面前,毛主席决策:打蛇先打头,派十万工农进清华,当然这是进驻后才陆续知道的信息。
$ t; n W% w. l1 _ 进驻前的战前布署于六八年七月二十六日下午在南礼士路十九号原建工局楼上会议室召开,我和一名派驻我公司的军代表共同代表全公司五千名职工参加了会议,(我时任公司和厂两级革委会付主任,工代会负责人)。会议是由北京卫戍区参谋部的作战参谋召集的,大约有全市三四十个较大的单位出席了会议。会上说奉中央指示,组织十万工农(其实大概都是工人)于次日晨进驻清华大学,宣布要严守军纪和严格保密,并对当时该校两派武斗形势作了介绍。最后对各单位的人员配备,先遣队、二梯队、予备队、以及各项应急措施和予案作了周密的布署,会议开至深夜才散会。 9 q+ I. n3 Y( }. K( p- u. \! q3 P+ S- [
我回到公司向领导班子汇报后,立即通知早已有所准备的下属各厂,立即组织基干民兵马上连夜开车到公司集合。七月二十七日天刚朦朦亮,我们这支二三百人的队伍就分乘数辆大轿车,带着旗帜和广播器材浩浩荡荡向清华大学进发了。
* \' m. u% d# R. b, i& J 
" B; \. g, b- M& K+ R& x. U* q
' u9 r6 [( c+ e- }. H * E% Z" @, M- h, `9 Z# e
4 @3 ^1 b$ }2 [9 D9 n5 t; h
当年北京卫戍区战前准备会在原建工局会议室召开(南礼士路十九号,现建邦商务会馆) / N6 M' b& r1 S* R- b/ ]0 ^
9 T( x2 a. U7 y# I* V' `7 c " { i5 ^- f0 _5 Q& a2 a# \" x
这是清华大学东南门。 4 F6 l- w8 ~0 B' J6 R: q
在清华大学附近,与指择部接上头后,按战斗步署,我们留少量人员到南门外做予备队,我们工农宣传队的大部队则从清华园最大的门东南门开进了荒草丛生,砖瓦遍地的清华园。然后按战前按排,各自进入予定的战斗区域,我们进驻的是主楼以西焊接馆,水利系,动农系一线,这时远处近处都不时传来阵阵枪声和依稀的爆炸声。后来得知是清华井岗山(团派)和四一四(四派)在与宣传队负隅顽抗,也有宣传队员踩到了布雷区而被炸伤或中了黑枪。将近中午,我到各处对我们进驻的人员进行了清点统计,竞万幸无一人伤亡。
$ b& z+ d ^/ a / C# F/ W* F/ @$ B% a: A' c- F9 t+ i ^
这是清华大学主楼,当时的主战场之一。 4 x4 T! C2 s( |1 w( U" h
当天下午卫戍区付司令员刘绍文同志召见了清华井岗山头头---号称高校五大领袖之一的蒯大富和清华四一四派的头头沈如槐,两个打了一年多派仗,终日刀枪相对的仇人在荷枪实弹的军人护卫下见面了,刘付司令员第一句话是:你们俩是同乡同乡,见面开枪。并传达了毛主席亲自下令十万工农进清华的指示,二人见已成定局大势已去也都表示欣然接受。我个人认为,四派是小派,势孤力单,工农宣传队的进驻对他们而言其实是一种解脱。在此后的几天,我曾两次在院中看到“沈如槐”如释重负的身影,他穿着短袖海兰色T恤,不太干净,但印有“钟声体协”的字样。我对他并不了解,也未交谈,我当时二十几岁,他比我略小两三岁,仅从表面印象看他有几分儒雅的气质。而团派是夺权派,又有中央文革的支持,未必能心悦诚服接受苦果,我也未在院中见到过“老蒯”的身影。大概在第二天或笫三天,毛主席亲自召见了聂元梓、韩爱晶、谭厚兰、蒯大富、王大宾等所谓高校五大领袖、毛主席说:我号召斗、批、改,你们一不斗、二不批、三不改、斗是斗,你们搞武斗。据说“蒯”当时还哭了。几天以后指挥部在清华主楼阶梯型大教室召开了总结会,认为此战非常成功,战果辉煌,当即控制了清华的形势,牵一发而动全身,敲山震虎也稳定了全市乃至全国高校的形势。但也付出了数名宣传队员伤亡的代价,亡者追认烈士,伤者各单位妥善治疗和安置。并对后续长期进驻做了布署,我单位负责动农系的宣传和教育。这时传达了毛主席最新指示,巴基斯坦贵宾送给毛主席一些芒果,毛主席说:“我们不要吃,要汪东兴同志送到清华园,送给八个团的工农宣传队的同志们”。这一天所有参战的解放军和宣传队员进行了热烈的庆祝,纷纷向毛主席表忠心:“势与清华共存亡”。从那以后,我们按要求只在动农系按排了二十几位同志,其余人员分轻重缓急,陆续撤回到了原工作单位。(我们收到的芒果后续如何处置,我以后择机专题另述。) % A- P3 T& M0 v k$ p! o; M2 e* v

Q$ A; V0 W) p f2 | + k. Z/ d8 ^. Y4 B1 T" x
这就是当时交战双方的激战之地“焊接馆”。 8 g( @- V( V5 ?4 @6 F. E
我们当时在此楼附近发现有“土坦克”,其实这个全国首屈一指的理工科学府,竞无任何科技含量或创造,只是简单在卡车周围焊了几块铁板,像个破铁箱子一样。至于扔到地上武斗用的铠甲、其实就是用一块一块铁片串起来,拿起一抖哗楞楞作响,很像过去串街磨剪子磨刀的匠人用的响器,比冷兵器时代唐吉诃德的战袍可差远了。 8 x* }$ Y2 p5 e: t' N+ g: {7 p3 O
另外就是两派对楼房的破坏非常严重,每一个大房间都在一个屋角立一个梯子,然后把上面楼板凿开大洞通上面楼层,再立梯子再凿洞直至楼顶,用砖堆成镣望哨射击位,这样他们从楼顶到各层通报信息较快,比一层一层上楼梯快多了,但确把每座楼房都破坏得千疮百孔。 - `6 P, V, ]% T+ s) V
至于他们设在窗口的狙击手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枪法,但他们是定点射击,只瞄准一个固定位置,谁进入目标就打谁。我们进驻前不久,一个从老家返校的女生提着行李卷,误入射程目标,竞糊里糊涂成了冤魂野鬼。简直是光天化日之下烂杀无辜,真是罪大恶极。 : |+ Q9 ^6 S+ G- @. {& @) b* W

0 Z) I A% Z$ s: o* D2 y9 G 这就是清华大礼堂,按美国哈佛大学大礼堂的原型缩建而成,也是当时双方必争的中心区域。据说庚子赔款那笔巨款只有美国未拿走,盖了一所协合医院,一座清华大学,此事我未经详细查考。但果真如此,美国也是为了文化侵略所为,用的也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钱,只不过不像另外七个强盗国家那样赤裸裸打家劫舍罢了。
: ~ I0 O9 [4 ~) O- M% c
/ i& a' \1 _6 ?/ [: u
) w5 b) t9 D$ N3 N A 清华大礼堂东侧建筑,著名的清华学堂。 ' P# A0 ]/ q! ?* @; X2 E8 E7 Q
。
& } a7 q6 S* v5 K 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科学馆,当时被焚毁,位于大礼堂西侧。火烧科学馆事件当时曾震惊全国,当年可以看到顶层已完全烧成乌黑一片。后经修复,但早已失去原有壮丽的外观。
5 J" v0 X9 ^7 [' w # G" q* l& @. U" h; l+ z. S
 8 c/ d8 E# Z, t, e9 A1 y4 v$ l5 u$ a& M
, _+ \: s% d+ o
这就是令无数莘莘学子终生神往的清华南门和清华园建筑。
' w5 V3 L5 F+ H0 `' P6 Z
$ r r. [: i7 c8 L# o" i & g% Y+ Z9 W! j- b" D2 e" O
校园内的商业街之一。 / }3 ^7 q0 Z4 Q
c' S/ V2 M/ d6 x7 P" j ; j+ }1 b0 x+ b- J) L' M
 $ k7 I5 v# Y; T+ \. M* ?. G+ ~
一百周年校庆标识、左旗上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右旗上是清华大礼堂图形,今年恰逢清华校庆百周年。 7 A4 k+ z, y9 P8 T* l% O; k" y

+ \2 J/ A$ ^; X9 g; F( h 校庆纪念碑之一,上书“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下款是:母校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校友敬献,一九八一年四月。
' u3 p3 r/ X: l, c# D3 T. n
+ [1 k& Y }7 e0 z- j 遍地二月兰盛开的花园。 8 c" a& Q* q' W, X0 v1 h0 z

* j0 ?1 `, c' o9 Q& \1 Q 遍布校园的花园小山之一。
9 u* K- w" J4 m 
5 D6 l' e* V7 ~/ \0 R) s% z, R- e: d 纵横交错的弯弯河道。 ; s. @' e4 x/ ?5 \$ c0 s2 Q' G

8 n# I& l1 W) T+ s$ l! { 庞大的清华老年学研究中心建筑。 1 K" L* _% M8 ]" {- ?: D5 l

" \0 h1 p+ M) K' b& P- @% |/ W" U+ x 清华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建筑。 - Y& T2 v: P, U4 x, z
后记: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座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美的清华园,与另一名校北京大学相邻。清华始建于一九一一年,一个世纪以来,清华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兴衰与共。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贯澈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办学方针,培养出了高素质、高水平的莘莘学子十六万多名。其中涌现出多位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兴业强邦之士,为中华民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 d- H0 ]' ~# N% ]+ t) r' v 我时隔四十几年后重访校园,发现除老校古建区刻意保护修缮以外,校内盖起了非常壮观漂亮的几百座新楼房,这所综合大学下设几十所专科学院,教职员工达数万人,俨然一座花园式的小城市。如果您要转一圈非用一两天不可,可以想见,今后的清华不仅是工程师的摇兰,必将成为青年才俊和国家栋梁的培养诞生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