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精品荟萃
) s2 I9 |6 K! n
国立故宫博物院,是位于中华民国台北市士林区的一所大型博物馆,一般简称故宫,或另称“台北故宫”以兹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区别。国立故宫博物院以收藏中华文化历代古物、图书、文献为主,主要承袭自宋、元、明、清四朝宫廷的皇家收藏,数量达655,707件(2008年2月底)。由于馆内典藏多为中国历朝传世之宝,遂有“中华文化宝库”之誉,部分文献称之“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馆”,但各家说法不同。 国立故宫博物院前身为中华民国政府于1925年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所建立的故宫博物院。1933年为躲避日本侵略,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经过多次迁移,经过上海、南京、安顺、重庆、乐山、峨眉等地;194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迁文物运抵南京;而1948年因国共战乱,中华民国政府将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精品运往台湾以避战乱;1965年11月12日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的台北现址落成,为了纪念孙中山(孙逸仙)先生,因而定名为“中山博物院”;一般为了与“北京故宫”有所区别,所以俗称“台北故宫”。 193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后,中国国民政府通知故宫博物院,将博物院最有价值艺术品速行南运。1933年2月6日,北平戒严,故宫南迁文物共13,491箱,从神武门广场起运,装上两列火车,运抵南京,再以南线、中线和北线三条线路分别运往西南大后方。1939年7月北线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等人负责搭乘火车,穿越秦岭,抵达四川峨嵋,寄放在一个古庙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1],1939年5月中线9,369箱文物抵达四川宜宾\,1938年11月南线80箱精品文物抵达贵州安顺。 部分文物南迁后,约2,900箱文物因来不及运送,滞留在南京,时北平故宫仍留有较多文物,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又广泛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南京国民政府下令马衡(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选择留在北平的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院长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以致于后来一箱也未运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国共内战后期,杭立武负责抢运这批故宫国宝至台湾,本来计划共运送五次,实际只运了三次,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下令停止所有的文物运送。1948年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320箱由中鼎舰运抵台湾基隆港,第二批,1949年1月6日运出,1月9日到达基隆,共计1,680箱,招商局海沪轮承运,第三批文物1949年1月29日由昆仑号军舰运出,2月22日运抵台湾基隆港,共972箱,为阻止文物迁台,南京故宫博物院党员陶孟和发动群众,进行阻止,但最后失败,抗战结束后,杭立武还向日本索回了很多珍贵的图书和艺术品,运往台湾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这部分图书和艺术品。除了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还有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422箱。1949年11月,战时河南省存放在重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抢运到了台湾,先是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1950年4月,文物迁入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1965年11月12日,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现址正式开幕。其中,后来运往台湾2,972箱,占南迁文物箱件数的22%。 国民党政府向台湾迁运文物,因战争形势突变只运了三次,第三次打算搬运1,700箱,军舰一开到,海军部的眷属就抢先上船,负责人杭立武怎么劝都劝不下来,只好找海军司令桂永清来解决,最后副舰长命令士兵将办公桌拆除,勉强解决空间的问题。但由于运输舰舱位有限,加之装船时间有限,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中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D4 j5 {, y9 b7 i% L: H/ ~4 E |9 @ ! D6 |4 i( D+ p( U7 W6 j" o
/ i3 D9 k7 H I
藏品分类
青铜器:院藏青铜器皆以传世为主,计有5,996件,其中先秦有铭文者约500件。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以及北魏太和元年的《青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等重器与金铜佛像。 书画类:院藏书画计有9,120件(2004年)。 其中元以前绘画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代以前帝后像),著名的有: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韩干《牧马图》、梁荆浩《匡庐图》、关仝《秋山晚翠图》、《画关山行旅》、赵岩《八达春游图》、南唐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层巖丛树图》、赵干《江行初雪图》、宋代范宽《谿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郭熙《早春图》宋徽宗《蜡梅山禽》、《文会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马远《雪滩双鹭》、夏圭《溪山清远图》、黄居采《山鹧棘雀图》、崔白《双喜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易元吉《猴猫图》、郭忠恕《雪霁江行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 元以前书法155件,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唐代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宋代苏轼《寒食帖》、《前赤壁赋》、黄庭坚《花气薰人帖》、《松风阁诗》、宋徽宗《诗帖》、《牡丹诗》、米芾《蜀素帖》、《论书》、蔡襄《澄心堂帖》、《陶生帖》、《离都帖》、元代赵孟頫《趵突泉诗》等。 陶瓷器:院藏陶瓷器计有25,407件,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明代官窑瓷器与清代康、雍、干三朝珐琅彩瓷器收藏均独占优势。 图书文献:院藏清宫档案文献386,729册件、满蒙藏文文献11,501件、善本书籍176,784册。院藏的版本时代早(宋、元、明版较多)、卷帙完整、品质较好,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及部分“天禄琳琅”藏书等,多是独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当珍贵。 工艺类:院藏玉器12,103件,著名的有:清代翠玉白菜、肉形石。漆器707件、珐琅器2,510件、丝绣306件、织品104件、成扇1,651件 、竹木牙角雕刻651件、笔墨纸砚等文具2,379件、钱币6,952件、杂项12,294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至善园,位于国立故宫博物院正馆旁之古典造景庭园
1 d" u% z% C0 E2 [! Y6 K
* u1 f# S* \+ @; i7 Y4 n4 ~& ~* ~* `
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国宝 1.散氏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於今日 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散氏盘的铭文拓本 维基百科 散氏盘 散氏盘的铭文拓本散氏盘,又称散盘,为西周晚期以块笵法铸造之青铜器皿。盘内铸有铭文357字,为西周晚期的重要历史记载文献。 外型 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盘底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公斤,盘附耳,盘腹有夔纹饰,高圈足上饰兽面纹。 铭文文献 盘内所铸的铭文为金文草篆,共19行,共357字,记载大意为夨国侵略散国的田邑,后来议和,夨国割田地赔偿散国。 和议时,夨国派15名官员前进行土地的交割事务,散国则由10名官员来接收,双方一同订立协约,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之下,两国正式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约,而两国之田界契约内容便铸刻铭文于盘内,成为宗邦重器。 历史 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 根据清朝张廷济所著之《清仪阁题跋》等等之资料,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1933年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现于故宫博物院收藏。 * H' n" {" I F6 `' I2 d& f2 _: o
$ z" t/ m6 Z- v6 L! P L' g# q- S) q% I4 Z _' O
2.宋 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6.7公分 深:3.5公分 宽:16.4公分 长:23公分 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着称於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於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於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3.清 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14.8公分 径:32.4公分 坛城(Mandal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结构的法器,常陈设於桌案以供礼拜。这件圆形的坛城,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中央一围层叠如山的是宇宙中心须弥山,山外则排列有四大部州的抽象符号,最外圈还围绕着珊瑚串,而侧壁的半浮雕在卷枝番莲纹内浮现各种佛家珍宝。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於清顺治九年(1652)进送顺治皇帝的礼物,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紧密关系。 4.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轴/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公分 横:103.3公分 范宽是北宋中期的绘画大家。他出身於关 地区,因得饱览北地的雄浑景致,笔下山水气势磅礴。《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唯一真迹,右下角树丛中有范宽的名款。 《溪山行旅图》的画面由下而上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後的距离,这也是中国早期山水画中常见的空间表现手法。画面上最醒目的,是气势雄浑的主峰,被云气阻隔,高不可攀。在中景的低矮小丘间,有一队商旅奋力赶路,在巨山的衬托下显出极为渺小。画中传达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以天地为万物之逆旅,人类只是其中短暂的过客。 5.北宋 郭熙 早春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158.3公分 横:108.1公分 郭熙是北宋神宗朝的宫廷画师,这幅作於1072年的《早春图》,充分体现他的绘画成就,画上如蒸云般充满动感的山石,以及蟹爪般的枝 ,是主要的特色。 画面中央的主山之外,两侧有舟子、渔人、妇人、童子在水边劳动。这是春雪乍融的时节,草木才刚开始发枝,自然界与生民百姓都正开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环。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郭熙本人即曾观察四季山水,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 ,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幅《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於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却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 m+ |+ S! ]; Q% N% N& F" M6.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轴/绢本/设色画 纵:188.7公分 横:139.8公分 李唐(约 1049-1130 後,另一说约 1070-1150 後)於宋徽宗朝任职於画院,靖康之难後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画院後,再度入画院任职。李唐横跨了南北宋两代,是画史上承先启後的人物。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图中是粗砺嶙峋的石质山壁,松树林於乱石中拔起,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侧的溪涧流水沿石而下,观者彷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与声音。 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於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7.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原图太大,无法上传: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5/57/%E5%BF%AB%E9%9B%AA%E6%99%82%E6%99%B4%E5%B8%96.jpg册/纸本 纵:23 公分 横:14.8 公分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快雪时晴帖》原本只是王羲之致朋友的尺牍(短信)。在一场大雪之後,天晴的时刻,想起了远方的朋友,遂提笔写信问候。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书圣」王羲之,以优雅闲逸着称,此帖则是传世作品中笔划最为圆钝的,更富有质 内敛的气质。其笔法与结字,几近无懈可击,行气舒缓连贯,给人悠 从容的感觉。 王羲之的作品今已无真迹传世。这件《快雪时晴帖》与同藏於本院的《远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乾隆皇帝将《快雪时晴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 的《伯远帖》同列为的三件希世珍宝,珍藏在他的书房「三希堂」之中。
5 v/ u8 Q% e! e8 O8.南宋 国子监刊本《尔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尔雅》一部字典性质的经书,原作者为谁,至今没有定论。本刊本由南宋国家最高学府 -国子监刊印,保存得相当完整。国子监自五代时开始刊刻经籍,然时至今日,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可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珍贵的孤本,也是考见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证物。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正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9.清 藏文大藏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每叶高:28.4公分 宽:75.7公分 整函厚度(不含外经版):16.4公分 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大不同於汉人所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页、经版、经衣组成。经页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落,上下以经版夹起,而後用丝带捆扎,并附上白色的哈达,最後以黄绫经衣包裹,而成为完整的一函经箧。这种经本形式源自於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 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自三百叶至五百叶不等,经叶依序叠放後,在边围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八种图案。 10. 帝 图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帝 图说》是明代辅臣张居正为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内容取材自历代帝王足以借镜或警惕的事迹,并有插图作为说明。图在前、文在後,每则故事先录上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译为当时通行的白话文,於文末提醒为政之方,浅显易懂,可知是专门为年幼登基的小皇帝设计的启蒙教本。故宫所藏的《帝 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丽,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完成於咸丰朝( 1861 年)之後。清末的同治、光绪、及宣统皇帝,即位时皆不满十岁,这套《帝 图说》或许正是因应此等情势而制作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票选十大国宝(这是三年前的) 现在是按如下分类: 典藏精選 繪畫 | 書法 | 圖書 | 文獻 | 陶瓷 | 銅器 | 玉器 | 珍玩 清 翠玉白菜 长18.7公分,宽9.1公分,厚5.07公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以前的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现在的图片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虽说翠玉这个材质与白菜造型始风行于清中晚期,白菜与草虫的题材在元到明初的职业草虫画中,屡见不鲜,一直是受民间欢迎的吉祥题材。除此之外,包心叶类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诗人杜甫用来作为政治环境恶劣、怀才不遇的隐喻,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亦被引用来作为绘画的主题,以表述类似的心情,暗谏为政者的昏庸。在乾隆四十年(1775)的一首名为<题和阗玉镂霜松花插>的御制诗中,作为帝王的清高宗,从以包心叶菜为造型的花插,联想到以杜甫诗中园吏不识嘉蔬之隐喻为艺谏的传统,而有所警惕;诗云:「和阗产玉来既伙,吴匠相材制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风气增华若何可,菜叶离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绯桃雪梨羞婀娜,民无此色庶云佳,艺谏或斯默喻我」。不过相信无论是此位宫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制作翠玉白菜的玉匠,都只是发挥创意、巧艺,为顺应赞助者喜好而创作,但是由于并未留下相关的资料记载,也留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撰稿:施静菲)
4 g3 w9 O" r, K7 z3 J! H" Q
! a! U1 w/ j3 u: L: u' P; r% c8 Z8 s' e3 S
12.战国 龙形佩(一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各长20.5公分 宽7.8公分 厚0.75公分 玉在汉文化中有被喻为君子之德的象徵意义,汉人早在周代以前即已发展出佩玉的习俗。这组以青绿玉雕成的龙形佩,尺寸极为罕见。从龙身中段的小孔穿过细线悬吊,头尾两端正好达於平衡,这种玉器应是古代所谓的「珩」,与平衡的「衡」意思相通。 这组龙形佩正反两面花纹均同,表面整齐排列着称作「 纹」的圆点。龙头口部微张,头部有卷鼻与短鬣,身躯如蛇般盘绕,造型富有韵律感,宛若流云,为战国时期的典型风格。 考古出土及现存传世的龙形佩虽然不少,但很有如此大尺寸,保存完好的上乘佳品。应是当时高等贵族用来象徵身分地位的玉饰。 13.元 明 大雁玉带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长:11.0公分 宽:6.4公分 正面以多层次镂空技法, 呈现大雁穿梭於荷塘苇丛间的景况, 塑造出线条层叠的丰富空间。背面则有 铜质带扣,供穿系革带之用。辽、金服饰中,常见 猎鹰捕雁的纹饰题材,称为「春水」,与北方鲜卑、女真族在春日纵鹰捕雁的习俗有关。明代以後的匠人承袭了这个传统,但淡化了 游牧民族的狩猎特质,因此构图不见猎 鹰,只见大雁。本作品既有元朝带饰的椭圆造型,又只呈现大雁而无猎鹰,可能创作於元明风格交替的时期。 14.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卷 绢本 设色画 纵:35.6公分 横:1152.8公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960-1126)相当流行的题材,其中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他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喜爱,因而有许多仿本的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撰稿/童文娥)
8 t! P9 j: w( j9 E / r% k; Q8 S5 k9 [/ Q
0 z: P1 q- l+ A' {
15.清/掐丝珐琅天鸡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25.8公分 /宽9.0公分 /最长21.0公分 /重约3535g 铜胎,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凤首与背部「T」形 脊镀金,馀施浅绿及蓝地满饰各式羽纹,腹饰兽面纹,喇叭式口饰缠枝花及拐子龙等变饰,双足蹲在车轴上,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的车轮为座,器形庄重,釉色鲜明 丽,是上好的陈设器。根据粉红、紫红等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後期的文物。 16.清 高宗夏朝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冠高:14公分 径:28公分 冠顶高:12.4公分 乾隆皇帝的夏朝冠,是专为澳热的夏日所设计的,又称作凉帽。帽体以 一种出产在东北清人故乡的「 玉草」编成,凉爽舒适。夏朝冠帽顶需系上「冠顶」、正面饰上「金佛」、并於背面缀上「舍林」,现以故宫院藏的冠顶、金佛、舍林等配饰搭配,大致还原为当年的样貌。这些帽饰均嵌有东北出产的名贵珍珠 「东珠」。在清朝的制度中,只有皇帝王才能享有在「冠顶」与「金佛」上嵌入十五颗东珠的特权。 17.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二次入选) 18.汉 玉角形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18.3公分 宽8.3公分 玉角杯以温润的和阗美玉作成,造型模仿兽角,口沿宽、底部尖。杯的正面为龙纹,杯上雕一龙头,并以线刻的方式绘出龙身,杯底的龙尾则以浮雕方式盘绕到另一侧,相当灵活生动。 背面浅浮雕一凤鸟,身躯亦呈?形,超过比例的长尾一直延续至杯底与龙尾相接,而顶部的凤冠高耸华丽。 玉角杯本无台座,现今所见的紫檀木座是清代末期配上的。 木座外壁镂雕成汹涌的波涛,波涛中有背载着「河图」的龙马及驮负着「洛书」的灵龟。 19.清 乾隆六年(1741) 杨维占 雕沉香木香山九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18公分 宽:9公分 这件大小比一本小书还小的木雕作品,是由来自广东的宫廷匠人杨维占所制作,在一整块沉香木上凿刻出九位老人在危 壁洞边的活动。其中一人於 壁题字,两人旁观,後方四人绕几相谈,再往外又有两名立者倚石而望,角落有童子烹茶。根据题识可知是香山九老的题材,即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八位老友聚会吟诗的情景。 壁间还凿刻有乾隆皇帝的诗句与印章。 20.清 竹丝缠枝番莲多宝格圆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24.3公分 径:18.6公分 「多宝格」是清宫内专门收藏各式珍玩的百宝箱,常被称为「皇帝的玩具箱」。 为让皇帝玩赏文物时快捷方便,将各式文玩集中聚集於多宝格中 ,而多宝格本身设计精巧,也可让皇帝在开阖多宝格时享受寻宝的惊喜与乐趣。 本件多宝格由四组扇形小柜组成,阖上时呈圆柱状,展开来又成了小屏风,反折後是四方体的展示架。其中两扇的格架还能三百六十度旋转,转出背面的西洋碉堡屏风画。小抽屉中藏了袖珍的册页及手卷及玉器。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