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3|回复: 2

[原创]2006年5月7日天坛地区拍摄纪实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6-3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5713时,根据网站的通知,大家如期来到崇文区红桥十字路口西北角。或许是五一长假的缘故,今天只来了10几个人,较以往少了许多。队伍中有一男一女两名台湾中天电视台的记者。

拍摄的主要行程:西园子街→西园子街一巷→东晓市街→西园子街二巷→兴旺胡同→西园子街→西园子街三巷→西园子街四巷→鲁班胡同→西晓市胡同→苏家坡胡同→大市胡同→东半壁街

我们首先来到西园子街,该街是一个东西走向的胡同。这里的胡同比起前几次拍的东城区胡同有较为明显的不同,没有那么宽阔和笔直,感觉居民密度也高一些。有的住户在院门外还盖了一些小房。

从西园子街向西走不远,我们拐向北来到了南北走向的西园子街一巷,该胡同不很长,由于是中午刚过,胡同里的人也很少。一个外地的小女孩做坐在一辆运垃圾的三轮车上在哭,打破了胡同的宁静,这时她的父亲做来一边安慰她一边把三轮车拉走。让人感到生活的艰辛及生存的含义。

向北穿过西园子街一巷,就是东西走向的东晓市街,该胡同较为宽阔,人也多一些。由于树木已经开始繁茂,遮住了刺目的阳光,感觉很舒适,体会到胡同的精妙。老“城根”还爬上一辆三轮车上拍摄。我们一边向西走一边拍摄。一些居民也询问我们的拍摄意图,并热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61号住宅的墙上依稀看见上个世纪“文革”期间留下的、已经非常模糊的 标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万万岁!”,让我联想起童年、少年时期经历过的那场“文革”,转瞬已有40周年了,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及时光的飞逝。在99号院落里有个汉白玉的须弥座摆在一户住户的门前。101号院原为药王庙,庙宇有的建筑已经被拆掉了,现为“北京市十一中学”并由刘炳森题字,从门外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的规模。

在南北走向西园子街二巷,一个院门口,有一家人在做用模子蜂窝煤,引的大家举起相机拍摄。由于居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冬季多以蜂窝煤或煤球取暖,所以到了春夏季,存放煤球或蜂窝煤的地方会落下很多煤灰,居民多会把这些煤灰收集起来,用水和好,重新制成煤球或蜂窝煤。

在东西走向的兴旺胡同,居民聚在一起聊天,2个女孩在兴高采烈地玩轮滑,与在西园子街一巷里坐在运垃圾的三轮车上外地的小女孩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台湾中天电视台的记者在这里采访了虫子,并为主持人解答了一些问题。8号院内,一进门的墙上的砖上模糊地雕刻着生产时间。

从兴旺胡同回到南北向的西园子街一巷又重新来到西园子街向西拍摄。我独自一人来到了一个南侧不知名的小胡同,在拍摄一位坐在躺椅休息的老先生时,老先生告诉我应该拍摄龙须沟路,并告诉方位。我很兴奋,因为老舍的名剧《龙须沟》反映了老北京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及时代的变迁,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以及地道的地域特色。我顺着老人指的方向向南走到尽头,不再走通向天坛北大街的台阶,而向东拐就是著名的龙须沟路。该胡同是东西走向与天坛北大街平行,但地势比天坛北大街低不少,所以能理解它为何称之为“沟”了,又因为该“沟”细长,紧靠皇帝祭天的天坛,像掌管风调雨顺的龙王的胡须,故而何称之它为“龙须沟”了(呵呵,俺的理解,没有考证,斗胆胡说)。该胡同不宽,即使这样,居民还在胡同里盖了小房,使原本不宽的胡同,变得窄而曲折了。南北向的西园子街二巷把该胡同截成东西两段,而我仅拍摄了西段,因时间关系,没有到胡同的东侧拍摄。在25号院外拍摄时,一个住在院内的老先生告诉我,以前这个院子是黄庄14号,而西园子街二巷以前则叫“受禄街”。

待我拍摄完龙须沟路后返回西园子街时,大家已经拍摄完南北走向的西园子街三巷,我匆忙拍摄了一张一个男人赤膊站在院落门口的照片后,又匆匆忙忙来到南北走向的西园子街四巷追赶大家,回到东晓市街,该街被近年修建的宽阔的南北向的祈年大街分成东西两段。

我们横穿过祈年大街来到西侧的东晓市街,该胡同西侧不长,其北侧的“金台书院”在1984年就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北京市金台小学”。

东晓市街胡同的西口是南北向的鲁班胡同的南口,再向西就是东西向的西晓市胡同的东口。我们听到当地居民讲:该胡同之所以叫“晓市”,是因为以前这里是小市场,而此时已临近傍晚,小商贩们在胡同两侧摆起了摊位,不少居民也在采买。胡同南侧一栋民国时期的二层灰色小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个小楼的门牌号是“金鱼池中区3号”。它的门口搭建的临建房,小贩在买着杂货。在13号院门上的对联“龙图世泽,虎关家声”,21号院门上的对联“祥光辉耀财源永,顺兴灿烂利泽长”。

随后我们来到了南北向的苏家坡胡同,在71号院落红色门牌上,还同时保留着蓝色的门牌,上面写着“西洪尺胡同5号”、“外X8”(“X”表示看不清楚),当地居民讲,“文革”期间,这里曾叫过“新时代胡同”。该胡同的北口是近几年新建的红砖楼,破坏了胡同的整体效果。

沿着红砖楼向西行,我们进入了东西向的大市胡同。在11号院落门口,有一对完整的石门墩。20号院落建的门槛比较高,房子建筑用砖也很大,看得出,这原是一个大户人家。据当地居民讲,这个院子曾是当铺的后院。

大市胡同的西口连接着南北向的东半壁街胡同的南口。东半壁街胡同很短,只有三十米左右长,它的北口就是两广大街。据“掌柜的”讲,他原来对这里比较熟悉,但现在变得已经不认识了。在胡同北口东侧的50号院落的门牌上,也有一个蓝色的旧门牌“外X9,大市东壁”。

17时许拍摄结束,大家多各自离去,聚在一起吃晚饭的人不多,我因家中有事,我未与大家一起吃晚饭,而返回家。

 

清风不识字

200661日晚

6 |& G" n/ f! q; ~6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 13:28:37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佟老师问好!!
发表于 2006-6-3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到了佟老师的文章,本来那天去的时候没打算拍到多好的东西,我还以为那一带早就没胡同了呢,虽然那不比东西城的深宅大院,但应该说收获不小,尤其是这里的市井人文的气味特别浓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2:49 , Processed in 1.10990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