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日沈老师讲的比较细致了,还有陆老师补充了很多; 1 a9 O7 ^) _& R5 a/ U% @7 w
但考虑的视角不同我还有补充一点内容。 3 i- K; t$ V0 ^$ n, f1 G4 t
- b1 w& X5 G) W( _. G马尾沟教堂俗称石门教堂,为什么叫石门教堂呢,因为这里是自明代利玛窦以来一直是传教士位于北京的墓地; ! q& C$ }' f/ B7 x1 J
而石门指的就是明代典型的墓地棂星门,这种棂星门有可开合的石门,两侧有石雕影壁,这种建筑形制现存的
) q7 \7 s% J8 p9 O* G许多太监墓还有保留(如田义墓),
7 ~$ A9 L% p( L' ?# [自万历赐地给利玛窦,这里是按明代官员墓地布局,有附属的华表,石五供,石像生等中式构件。
. F3 G# \! X% K- T* |2 M也有西式的祭台以及西式的祭亭。后啦去世的传教士被葬在了神路的两边。
/ j( h! L0 r2 D4 D4 q可以知道自明代到1900年这里还一直被称作“栅栏墓地”。
2 [* Y2 S) x! w1 _ $ W" g* j; A7 Q: d" E
1900年义和团彻底的摧毁了这坐墓地,石碑被推到,墓葬被抛出,整个墓地只有石门只是被砸伤没有被毁。 3 k: m% U0 }7 d
9 y6 c6 @: k( s+ M6 b4 _1903年法国传教士用清政府赔款,在栅栏墓地修起了一座教堂,教堂最大化的利用了原有的材料和土地; . a" n& c$ F, P: V. u9 ?% `3 A
保留了栅栏墓地的入口石门,作为教堂大门,在原来神路中段处建起了教堂;把残破的石碑都镶嵌到了教堂的内外墙壁上;
4 h$ S1 L/ [* f# D$ v, g修复并保留了原来的墓葬区域,把散了在周围神路周围的传教士的墓,都集中到了墓地后部的利玛窦墓葬区域, # z3 s' [, n: b1 B/ A0 W
这样形成了前教堂,后墓葬的格局。后来逐步在东西两侧分别扩建了口字楼,山字楼,以及其他建筑。 8 q% h! }$ c+ a Y6 l8 E. m& q
* t2 g ~5 c& K% A" l因教堂大门还是明显的石门,民间一般把这里称作“石门教堂” ! \9 Y4 p s" k4 {$ D. A
) c1 ]3 x4 D6 i: C, e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