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o Y+ J* [- S! V8 Z' X6 F8 t( h 这是我在前几年发表于《法制晚报》的西四北各条胡同的故事之一,看来现在还要增加一个内容:有个名叫“无处怀旧”的名人也在这里住过。 2 M0 r' X5 t! f
, V( A* a' A$ k! W西四北五条 * H6 F7 ^, q0 E% D9 a3 X: w3 g3 T: y: C1 P
皇帝献媚当街造庙
' Z0 o; D! J( P9 K( d电影学院始自胡同
6 Z V4 N/ o" N+ c- q& s西四北五条,旧称石老娘胡同。“老娘”,指接生婆,据传是明代此胡同住过姓石的接生婆而得名。元大都时期的北京就有专业的接生婆,称为“稳婆”,她们在家门口挂着装有大鞋的红纸筐子作为标记,还兼治妇女胎前产后一应病症。
; e( e3 {, Z0 C% q5 f: i出生于西四北边的新街口小羊圈胡同的作家老舍先生,是正红旗满族人。他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提到,清末时北京的接生婆称为“姥姥”,给小说里的“我”接生的是“小白姥姥”,给“我”洗三的是她的婆婆“老白姥姥”。洗三,是小儿出生三天后施行的洗礼,小说讲述“老白姥姥”在洗三时,还要唱着吉祥歌词:“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十分生动有趣。 * F; o2 Z4 h. J4 S; W
在清末的地图上可以见到,石老娘胡同东口外,今西四北大街的街心处,曾有过一座朝北开门的小庙,俗称当街庙,道路至此分为两岔,从庙两边绕过。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此庙系北征蒙古族瓦剌部兵败被俘的明英宗在获释回京、重登帝位后兴建,意在感谢蒙古族首领的不杀之恩,所以才使庙门朝北。 # N8 Z& e' e( m X4 g E2 N7 d. E
西四北五条7号是一座大宅院,据说曾住过大军阀张宗昌,也有人说那是张宗昌的外宅,也就是小老婆的家。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电影学校,早期校舍就在此院。1950年,文化部电影局在这里开办了电影学校,蔡楚生、陈荒煤、俞平伯等专家学者都曾在此讲过课。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电影学院,就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7号院斜对门的14号院,当年曾是电影洗印厂,现在仍住着电影界的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