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01|回复: 21

新拍记活动方案公告(讨论稿)(2010年6月18日版)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6-18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拍记调整公告(讨论稿2010年6月18日版)

8 K# A8 T7 J5 |$ q" C0 _" z

老北京网拍记队经过5年的成长,组织活动数百场,参与网友数千人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及文化采集工作,拍记队作为北京城市文化名片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但随着北京拆迁脚步的日益加快,拍记队原有向公众传播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开放性活动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拍记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对北京文化深入探究,并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向公众传达北京传统文化珍贵性的理念。

9 k* C E2 ~% F4 }

现决定,从2010年7月份拍记起,将拍记活动按照性质分类进行,原有全开放性的拍记活动将部分转入封闭进行,除开放式拍记外,老北京网拍记队将采取小组作业形式进行。

2 Y% W4 i) l y. b' l0 g9 ]


一、拍记队活动分类及活动周期:
1、开放式拍记:每月活动一次,
2、封闭式拍记:每双周活动一次
3、随机式拍记:时间不确定,随公众文化活动进行

; U! l, y# C- H1 d! N

二、拍记公告发布类型:

* h6 X9 y$ A! w% O4 I. D

开放式及随机式拍记活动公告:公告发布为拍记前十日,公告发布包括:活动日期、时间、集合地点、联系人、拍摄区域等内容。参加人员范围为公众参与,参加活动后必须在老北京网论坛发布您拍摄的作品,否则取消下次参加资格。
封闭式拍记活动公告:对于老北京网主办的拍记将在拍记内部专区定期发布。公告发布包括:任务名称及任务编号(如大江胡同考察,任务编号20100701)、活动日期、时间、集合地点、联系人、拍摄区域、背景资料及图片搜集跟帖、预定完成考察日期
等内容。拍记队成员将有权限进入内部拍记区进行任务认领、拍记组织协调、资料整理和作业完善等工作。拍记成果将由组长发布在公众区内。

# t9 }: @0 Y+ r- w1 j8 O3 n


三、封闭式拍记队人员组成结构:
1、老北京网拍记队将分为若干小组组成。编号以A、B、C、D、E....+组名组成
2、拍记小组每组10人,小组成员包括:组长1名、执笔1名(负责执笔)、摄像1名、摄影5名、文字资料搜集2名,每次拍记活动将另行聘请1-2名相关专家对拍记历史研究部分进行现场指导。
3、小组产生方式:网上报名,自由组合,组长由小组成员选出,成员分工由组长指定,小组及成员必须上报网站备案分配编号并开通论坛内部拍记版相应权限。

) [: t: g2 x7 m! |1 p

四、封闭式拍记队人员小组成员资格:
1、热爱北京文化,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品行端正,能够长期坚持文化遗产考察,并乐意成果共享;
2、拍记小组人员一旦确认,将严格控制小组人数,若小组成员因故不能长期坚持活动(连续三次以上),视为自行退出小组,组长将在新报名人选中采取递补的方式增补。
3、小组人员将在论坛注册网名下方勋章处添加拍记队资格勋章和增加内部讨论区权限(若退出小组勋章及权限将收回)

1 I T! ^3 V! Y" ~/ v' G) F! h


五、任务发布:
1、小组组长发布(如无网站统一发布的任务认领外,小组长应定期发布任务拍记)
2、老北京网网站统一发布(任务认领)

) {) M2 I3 C1 a. U

六、拍记完成周期:
小组发布的任务完成周期不超过30天
老北京网网站统一发布任务认领不超过45天

8 w1 V* Q1 h- s7 H


七、拍记报告要求:
文字不少于1500字(不含拍记前查询的历史资料信息),图片不低于30幅(包括历史及现代,需配图片说明)
拍记格式示例:
拍记队A组针对(任务名称)“大江胡同”的考察报告 任务编号20100701

3 X/ O$ m0 H @. ]' ^9 g

正文:
历史背景、现状、考察内容、考察建议、考察结论
图片

, C( f5 S$ i7 z4 _

任务认领日期:2010年8月1日
任务完成日期:2010年8月31日

. e) v {6 P. \+ O- u

参与人员及分工:
组长:***
执笔:***
摄像:***
摄影:***\***\***\***\***
文字资料搜集:***\***
随行专家:***\***
特别感谢:***

" @: N6 z, N0 V7 o4 C1 W

资料搜集参考:《***》文献,作者***\《***》文献,作者***\《***》文献,作者***

1 E b' s0 t% \ }' Y/ q Z

 

* B8 }" v+ ]# w

八、拍记成果汇报:
1、老北京网网站发布。
2、电子杂志发布。
3、图书、报刊、杂志。
4、拍记学术年会。
5、其他渠道。
注:考察成果除老北京网发布外,其他商业性媒体发布所取得的收入除30%留作网站活动经费外,其余部分将由小组组长在本小组内平均分配。

7 t. x5 n4 p' k: t- o4 x


以上为新拍记调整讨论稿,大家如果有任何想法请在下跟帖提出,最终拍记版本将于30日内根据网友提出意见修改后发布并执行。

0 g$ i, U7 `8 w/ \% ^% O

本贴不接受“顶”“支持”类的空洞话语。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f' @0 n6 H4 d2 L6 E. j

 

; s! m7 H6 g" s& f# g: i

  

3 g o& I: n+ n1 R6 |; Z

 随机是开放,还是封闭?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京琐忆昔话在2010-6-18 15:24:00的发言:
0 `' b% m" V, o0 t0 s( W+ n

 

% @" h7 l$ i! D

 

9 R) I$ c( ~ u9 q% |" o: }& g4 I

  

% {4 o% V% G0 j: u2 t4 j8 _. k# r

 随机是开放,还是封闭?

/ i, Z8 L3 }% ^

随机式开放的

发表于 2010-6-18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的小组成员人数有点多,人越多凑一起越不容易,5个一组还凑合,这样出去,开车也方便些。
发表于 2010-6-18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参加。至少本人自以为“品行端正”。

7 Y: e2 A1 j8 \* q$ v) K

 

发表于 2010-6-18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名参加!不知道够格吗?
发表于 2010-6-18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报名参加,能力稍欠,不知能否够格?
发表于 2010-6-18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工太细怕不易成组,不如人兼数职较为可行。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本人报名参加。
发表于 2010-6-18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摄影的博大精深

胡同摄影的博大精深

* g& P: p% m' R3 G

  

( R; \; [! g( ?% E

     胡同摄影,作为一个题材,从上个世纪末,到奥运会,以至到世博会,用不着掩耳盗铃,随着北京拆迁的权钱交易的愈演愈烈,已经似乎能够听到,胡同丧钟的悲鸣了。很多热爱老北京胡同,老北京的文化的朋友们,虽有精卫填海的侠肝义胆,但愧螳臂挡车的卑微能力,每每坐到一起,或是网上闲聊,说不上壮豪悲烈,也可谓可钦可敬,也许北京的胡同,在我们这一代行将就木的时候,可能已经升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既然选择了胡同的守望,那么,不管胡同究竟能够变化成什么样子,只要每一个人自己不放弃,胡同的冤魂,就可能又会多了一份厚重的纸钱。

* s# k5 e& [8 w I* P; X

     胡同摄影,从一定意义上讲,纪实摄影的成分是主要的,但也不排除有艺术化创作的空间,其实就是艺术摄影,要想把一个题材拍摄的完美一些,从博大精深的角度来要求考量自己的拍摄态度,也是无可厚非。但也许有人说,博大精深这个词,是拉大旗作虎皮,可能用这个词不是很准确,不过自己的确是从这四个字的角度,来谈点自己的认识,所以暂且就用这个词吧。

0 ~* r" a6 B4 `

    博。广博,渊博。这两个词说明了博的量与度。

' y6 U- S- q( o2 d

    胡同题材的拍摄,在以前自己写过一些文字,提到了如果想了解北京文化,根据自己在书店工作的条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并且也把老北京网友的一些建议也同时刊载了。

8 f( a+ c$ L) E$ V4 T4 b) }' |- D6 V

    作为胡同摄影,肯定是要读两方面的书,一是北京,一是摄影。

g/ _ h1 l. M9 V0 |

   北京的书,具体的就不罗列了,不过从北京的历史讲,毕竟是到了明朝已经定位国都,和我们现在见到的北京城基本一致,而历史的变迁沿革,文字性的东西多一些,基本上到了清末,有了摄影术的发明,有一些具象的照片资料,从摄影的角度讲,才有了更直接的教材。

: q1 W% w1 h e' M" z

   自己读的书很少,比较热门所说的关于老北京的一些书目,没能细看,望名生义,似乎多是清末民初的作品,我想这可能与封建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历史大环境有关,因为每次历史社会的大变革的前奏和伊始,都会产生出一大批不朽的昙花一现的精彩文化作品,而这些精彩文化作品产生的同时,肯定也有一大批作为护花使者的护花春泥,他们也在为这种文化的繁荣,起着百花齐放的历史功绩,所以在产生了红楼梦的同时,也同样诞生了一大批这样的普罗文学作品,尤其是京城的环境,那些闲散八旗,落试举子,以至科举取消之后的一大批落魄文人,虽无脸回乡,混在京城,可文采犹在,落笔涕神。所以,关于北京城这一节段的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北京京味文化的啼血结晶,也更应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奇葩异果。

! v; Z7 @. c A' o" r: e

   而过了这一阶段,北京变成了北平,政治中心的转变,自然文化的重点也就迁移,再加上八年抗战,北京文化的衰落,也是一种必然。我曾经在中国图书史展馆(通县台湖)做了一年的前期筹展工作,对于这一段的事情,多多少少有一点接触,似乎特别使人过目不忘的作品寥寥无几,像这一段的历史,似乎看看张恨水,林语堂,老舍,等人的文学作品,还能品出一些原汁原味,而像京华竹枝词一类的民间绝作,的确没有清末民初那个时段繁荣昌盛。

" a3 ^ X7 f$ n0 x& x- O, [

   由于自己在老北京网,经常有一些朋友发布一些老照片,或者信息,自己也根据这些资料,学习了这个阶段一些知识,但总体讲,这一阶段,资料的空缺是很大的。

4 U+ R* _ p. \) ]% e2 Y

   从解放到文革,有了一些资料,毋庸赘言,肯定当时的政治色彩非常严重,所以想找到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方面的文字图片,除了歌功颂德的时代烙印,真正历史的原貌,也是比较少的。

; ^* R, `0 Q' T

    文革之后,到了改革开放,再到60年华诞,虽然现在通用这样划分,可我个人觉得这样划分胡同摄影的阶段,不如从拆毁老北京进程的阶段划分更为贴近历史真实。如果说,历史(有摄影资料)五四之前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是抗战之前;第三阶段是八年抗战到49年解放;第四阶段就是解放到文革;第五阶段就是北京政府出面修防空洞,修地铁(我不在北京,具体时间不清楚)第六阶段,改革开放,两广路,平安大道,奥运会,第七阶段60华诞至今。北京城的消逝历史基本是这样一环接着一环蚕食渐进的,如果按着这个时间段,搜集一些当时文字资料,图片影像,我觉得可能是了解胡同文化的另一种思路。

( `1 n0 c s. B( ]* Q F4 Y; v3 k

    所谓博,无论是广博,还是渊博,这些东西要真是能够消化了解,的确可以考虑称得上是博,拍摄胡同题材除了拍摄方面的技艺要与时俱进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要对北京胡同的历史现状,沿革变迁,有个大概的框架,才能够找准切入点,把胡同这个题材拍摄的更理想一些。而过了奥运会,华诞之后,胡同的利用价值又失落了,所以这一阵的新书,又没有什么太多的看头了。

7 ?% I G6 E5 b8 ?

    大。心有多大,天有多大。我觉着这个心,一个是责任心,一个是爱心。相对于北京的胡同,对于中国其它地方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种地域文化;而作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几朝古都,那相对于世界,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些话在奥运会,世博会,已经被那些用胡同骗资本的人使用过无计其数了。但从北京胡同摄影爱好者讲,有了这种心态,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自己的片子当中,拍出一种悲切,拍出一种凄美,拍出一种惨痛,拍出一种柔情。另一方面,也要放开心境,我们的片子,毕竟是一种摄影艺术,没有了美,没有了愉悦身心,即使作品本身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似乎流于孤芳自赏,我们搞胡同题材摄影,就是要通过自己拍摄的片子,体现出一种独到的胡同之美,来打动读者观众的心灵,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的审美情趣,可能也包括着作者本身一种胸怀的"大"。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在拍摄片子的时候,也要想到自己如果把它也同时作为一种摄影艺术创作的话,那么你的受众,就不应该仅仅是北京人,还有其他地方的中国人,还有世界的各国人。

6 V1 X" y5 ~ O! A. v

    精。作为摄影艺术性讲,任何题材的作品都必须精致入微,尤其现在科学技术已经使相机的人性化设计到了精美的水平。所以从技术角度讲,艺术的表现"精"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怎么理解精的其他含义,我自己觉着精,除了精致精美,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精道。

; M2 t! \0 T. ^+ P5 ^

    北京的行政划地域大小论,而老北京城四九城就63平方公里,历史上胡同最多的时候,四、五千余条,就是苟延到现在的胡同,虽无确切的数据,至少还在千条以上。要在这么大的区域内(63平方公里)把这散落的千条胡同走一遍,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可能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对照一张老地图,转一块划一块,还是刻意为之,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我毕竟还在捧着饭碗挣饭辙呢)所以我觉着,量是质的前提和基础,想拍精道了,首先最好先把四九城残存的街巷胡同转一圈,这种感性认识,会对理性的了解胡同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童子功。

: f2 P, V- e) k( d

   等转完了北京城一圈的胡同,您可能对于怎么拍胡同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了。前写过一点文字,说过一些这些方面的内容(《胡同摄影拍什么》)。胡同拍摄至少是人,景,物,缺一不可。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就谈一点自己最新的感受,要想拍的精道,首先要做足了功课。就是这两点:先期资料的备案,后期资料的整理。

* ?! o' h1 N& Y, B6 y# q, N

    现在书出的很多,有系统系列的,有旅游导购的,有驴皮卖马的,也有据点寻根的。虽然前人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但毕竟不可能谁能穷尽真理,再者,每个作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去描写表述的,那么您就可以为我所用,只要弄明白了哪里有什么,就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这里确有真实价值的东西存在,就足够了,至于您从那儿再得出什么新的结论,那就是是您自己的事儿了,再加上现在,网络信息也很方便,事前把要去的地方,有什么可拍摄记录的要点整理清楚,的确比见到了不知道要拍什么强得多少倍。

3 ]( W; N% |+ f, w

    再就是后期拍摄素材的整理。当然艺术处理也是必要的,这里说的整理,主要是资料的建档归档。其实一个地方拍一次,即使拍得再好,肯定是没有历史纵深感,如果拍两次,甚至固定为一个周期(月份,节假,季节,年份)都去拍摄,一段的时间之后,即便拍的角度,光线,色彩都没有什么变化,就是物体本身折射着的社会变化,这种对比,就是一种极其厚重的文化(艺术)内涵。

) K; B% }1 m5 Y! d+ z

   深,扫的深,扎得深。

* a2 j) z2 H- ~- _: L4 [

   其实,真正触动自己想写这点文字的动机,还就是这个深字。

' D( B: |# V& C7 ~

    胡同题材怎么拍,说实话,摄影摄影,没有了物体本身,影子自然也就不存在了----那您还摄什么呢?现在胡同的拆迁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凡是能够搬迁拆走的地方,什么文化,什么文物,跟本不在是考虑之列。奥运会也办完了,世博会也开了,下一届领导也快出台了,快下台的能捞钱的抓紧捞钱,快上台的能别惹事的就别多事,所以从北京市的大环境,看着像没有什么大型的具体项目拆迁,可各个区县说是为了繁荣昌盛,实则政绩捞取,拆迁改造甚嚣尘上,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兔子到头也要吃窝边草。东城西城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开发空间,看看什刹海,看看东安门,就知道这些领域已经被新一轮权贵霸占。而宣武动手稍慢半拍,结果还是把最具特色的草场地区弄得跟灰耗子似的,就是这样,绝大部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也给轰走了,而前门东半扇就更别提了,看看新修的前门大街,真是那句话:我X你祖宗!至于宣武区,在把宣武门地区,米市胡同一代消灭了之后,大吉片已经没几天活头了,而广内校场口,您到了那里,真是欲哭无泪,还有什么心思艺术摄影呢?

2 Y& v' a9 g& }4 T

    话还得说回来,这就是深。所谓扫的深,就是这么大的北京城,还是能有漏网之鱼的。我虽然每次(每礼拜至少一次)扫街,总觉得比上一次可拍摄的东西少了,但还是有惊喜的出现,退一万步讲,即使这个地方已经拍过几次了,或是光线,色彩,人物有变化,或者是机位,角度,时间有变化,还是一种收获。再说句伤心的话,这个地方有的时候您拍了,可拆的时候你没拍,就如同您的父母生前,即便您对他千般孝顺,可临终闭眼的那一刻,您没守在床前,您想,您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校场口小五条,我拍了很多次,可那间房拆半截的镜头,我是在网上看到老北京网"逝去的光阴"拍摄的,异常后悔,等我立马再去的时候,已经就剩下半米来高的墙角了,那天,我站在那里呆了四个小时,反复拍了5次,但是,心里还是一种愧疚。。。。。。)

- O+ ^. m1 x% I, x

   这是指对某一具体建筑的跟踪,来反映社会的变化,其实这还不能叫深,真正的深,应该是对于胡同的灵魂---人的追踪报道,这才是真正的深,深刻。

* c7 l/ n. M9 }* }- `1 s$ w- o( e

    我曾经几次找到了想跟踪拍摄的对像,的确也尝到了一点甜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坚持下来。这里面确实有客观的原因,但肯定有主观的原因。我自忖反思,为什么赵铁林能够成功,为什么黑明,奚志农能成功,不就是一种磨杵成针的执着吗?也用不着再多说什么,胡同的建筑可能会某一天消逝了,但胡同的故事是不会消失的,更重要的是,胡同文化如果不在我们这一代夭折的话,我们一方面要和推土机赛跑,尽可能拍一些哪怕是支离破碎的镜头,另一方面,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准备付出更长更远的代价,把胡同深蕴的故事挖掘出来,和我们所拍摄的图片,互相佐证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如何消逝的,我想,这种创作,虽然不仅仅是摄影,但我觉得这可以称为是新形势下,胡同摄影拍摄新的立脚点吧。

发表于 2010-6-18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公告上看开放式拍记与以往拍记活动的形式基本相同,只不过多了一个条件即"参加活动后必须在老北京网论坛发布您拍摄的作品,否则取消下次参加资格"。
    个人认为该条件大可不必,原因如下:

; J+ i. f6 R$ t8 |; K

1. 愿意参加活动的朋友有些是出于对老北京历史或人文的喜爱,有些是出于对老北京古建筑的兴趣,有些是单纯喜爱摄影, 还有一些朋友没有相机,仅仅是为了跟随着拍记队伍行走在胡同中,对过去时光感怀追忆....... 形形色色,但无论哪些人,我想大部分都是出于对老北京或老北京文化的感情和偏好而加入这个队伍的, 但每个人的展现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由于时间、表达意愿、器材等种种个人原因不愿或不能每次都在网上发表主题帖的朋友, 就被剥夺参加活动的权利,未免太过苛求。

5 U, u. z; e1 c. |$ C6 Z/ Y- ]

2. 操作性不强。比如参加胡同主题的拍记,咱还得挨个在胡同口核对身份?没有发表帖子的朋友下次又来集合地点了,咱还真能跟人家说:“对不起,您上次没发帖,麻烦您别跟着我们走了”!?除非活动是在封闭的、非对公众开放的地点举办。

. C: W/ Q9 z: f2 w

3, 包容、随性、大气应是老北京人的特点,也是老北京拍记队和老北京网至今能生存、发展、乃至壮大,同时被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原因。如果设置太多门槛,会令人敬而远之,反而显得生分了。

$ p* I, s5 p4 l Q) A6 c. k" _. G

 

7 V5 v& |. e# e1 {5 h8 T0 o

建议:既然叫开放式,索性就像以前那样完全开放。。。。

% ?2 p K* B; W' S9 Y

 

9 t& o/ I6 I2 F; g5 d+ w

一家之言,共同讨论。。。。

发表于 2010-6-19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太懂,希望能有时间大家集中说明一下!
发表于 2010-6-19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漠孤狼在2010-6-19 0:49:00的发言:
没看太懂,希望能有时间大家集中说明一下!
) }- l) \% X5 z& l1 u$ t& k" x5 Y

 

; Q$ a$ K+ ?9 E# B9 A( ]' ^

 

$ ?4 l# o8 ` i7 n9 b1 n, u

那多看几遍……

发表于 2010-6-19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10-6-18 19:19:00的发言:
& v; s/ H) C- \5 X$ _6 S! z0 {# y9 x

胡同摄影的博大精深

2 [6 x$ {& Z+ T6 T4 ^* K

  

5 A- q/ Y3 p, O; C! l

     胡同摄影,作为一个题材,从上个世纪末,到奥运会,以至到世博会,用不着掩耳盗铃,随着北京拆迁的权钱交易的愈演愈烈,已经似乎能够听到,胡同丧钟的悲鸣了。很多热爱老北京胡同,老北京的文化的朋友们,虽有精卫填海的侠肝义胆,但愧螳臂挡车的卑微能力,每每坐到一起,或是网上闲聊,说不上壮豪悲烈,也可谓可钦可敬,也许北京的胡同,在我们这一代行将就木的时候,可能已经升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既然选择了胡同的守望,那么,不管胡同究竟能够变化成什么样子,只要每一个人自己不放弃,胡同的冤魂,就可能又会多了一份厚重的纸钱。

) e5 d3 J/ d- j( F d1 W& u1 `/ e4 H

     胡同摄影,从一定意义上讲,纪实摄影的成分是主要的,但也不排除有艺术化创作的空间,其实就是艺术摄影,要想把一个题材拍摄的完美一些,从博大精深的角度来要求考量自己的拍摄态度,也是无可厚非。但也许有人说,博大精深这个词,是拉大旗作虎皮,可能用这个词不是很准确,不过自己的确是从这四个字的角度,来谈点自己的认识,所以暂且就用这个词吧。

6 r: X' ]6 J( d% ^: _

    博。广博,渊博。这两个词说明了博的量与度。

" N/ j. n2 N; F2 C' n# q

    胡同题材的拍摄,在以前自己写过一些文字,提到了如果想了解北京文化,根据自己在书店工作的条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并且也把老北京网友的一些建议也同时刊载了。

7 w! M$ G: U1 V0 [# A

    作为胡同摄影,肯定是要读两方面的书,一是北京,一是摄影。

9 ~! }5 C& x' V+ @( n; ^' _1 T. i

   北京的书,具体的就不罗列了,不过从北京的历史讲,毕竟是到了明朝已经定位国都,和我们现在见到的北京城基本一致,而历史的变迁沿革,文字性的东西多一些,基本上到了清末,有了摄影术的发明,有一些具象的照片资料,从摄影的角度讲,才有了更直接的教材。

8 Q7 {* G L, }) ], T5 Z% p0 h

   自己读的书很少,比较热门所说的关于老北京的一些书目,没能细看,望名生义,似乎多是清末民初的作品,我想这可能与封建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历史大环境有关,因为每次历史社会的大变革的前奏和伊始,都会产生出一大批不朽的昙花一现的精彩文化作品,而这些精彩文化作品产生的同时,肯定也有一大批作为护花使者的护花春泥,他们也在为这种文化的繁荣,起着百花齐放的历史功绩,所以在产生了红楼梦的同时,也同样诞生了一大批这样的普罗文学作品,尤其是京城的环境,那些闲散八旗,落试举子,以至科举取消之后的一大批落魄文人,虽无脸回乡,混在京城,可文采犹在,落笔涕神。所以,关于北京城这一节段的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北京京味文化的啼血结晶,也更应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奇葩异果。

, X$ Y* d3 j8 k, e/ X. d

   而过了这一阶段,北京变成了北平,政治中心的转变,自然文化的重点也就迁移,再加上八年抗战,北京文化的衰落,也是一种必然。我曾经在中国图书史展馆(通县台湖)做了一年的前期筹展工作,对于这一段的事情,多多少少有一点接触,似乎特别使人过目不忘的作品寥寥无几,像这一段的历史,似乎看看张恨水,林语堂,老舍,等人的文学作品,还能品出一些原汁原味,而像京华竹枝词一类的民间绝作,的确没有清末民初那个时段繁荣昌盛。

# _* _' o+ k Q7 o

   由于自己在老北京网,经常有一些朋友发布一些老照片,或者信息,自己也根据这些资料,学习了这个阶段一些知识,但总体讲,这一阶段,资料的空缺是很大的。

& r! [# F2 h4 F) O r* s

   从解放到文革,有了一些资料,毋庸赘言,肯定当时的政治色彩非常严重,所以想找到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方面的文字图片,除了歌功颂德的时代烙印,真正历史的原貌,也是比较少的。

9 m; y; P( |7 n+ I

    文革之后,到了改革开放,再到60年华诞,虽然现在通用这样划分,可我个人觉得这样划分胡同摄影的阶段,不如从拆毁老北京进程的阶段划分更为贴近历史真实。如果说,历史(有摄影资料)五四之前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是抗战之前;第三阶段是八年抗战到49年解放;第四阶段就是解放到文革;第五阶段就是北京政府出面修防空洞,修地铁(我不在北京,具体时间不清楚)第六阶段,改革开放,两广路,平安大道,奥运会,第七阶段60华诞至今。北京城的消逝历史基本是这样一环接着一环蚕食渐进的,如果按着这个时间段,搜集一些当时文字资料,图片影像,我觉得可能是了解胡同文化的另一种思路。

. Z2 D; O4 ]4 `6 l$ A O4 L4 v

    所谓博,无论是广博,还是渊博,这些东西要真是能够消化了解,的确可以考虑称得上是博,拍摄胡同题材除了拍摄方面的技艺要与时俱进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要对北京胡同的历史现状,沿革变迁,有个大概的框架,才能够找准切入点,把胡同这个题材拍摄的更理想一些。而过了奥运会,华诞之后,胡同的利用价值又失落了,所以这一阵的新书,又没有什么太多的看头了。

4 J0 i; E7 @% v7 N1 P3 s

    大。心有多大,天有多大。我觉着这个心,一个是责任心,一个是爱心。相对于北京的胡同,对于中国其它地方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种地域文化;而作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几朝古都,那相对于世界,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些话在奥运会,世博会,已经被那些用胡同骗资本的人使用过无计其数了。但从北京胡同摄影爱好者讲,有了这种心态,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自己的片子当中,拍出一种悲切,拍出一种凄美,拍出一种惨痛,拍出一种柔情。另一方面,也要放开心境,我们的片子,毕竟是一种摄影艺术,没有了美,没有了愉悦身心,即使作品本身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似乎流于孤芳自赏,我们搞胡同题材摄影,就是要通过自己拍摄的片子,体现出一种独到的胡同之美,来打动读者观众的心灵,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的审美情趣,可能也包括着作者本身一种胸怀的"大"。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在拍摄片子的时候,也要想到自己如果把它也同时作为一种摄影艺术创作的话,那么你的受众,就不应该仅仅是北京人,还有其他地方的中国人,还有世界的各国人。

! }' ^$ `' `; @( K$ k

    精。作为摄影艺术性讲,任何题材的作品都必须精致入微,尤其现在科学技术已经使相机的人性化设计到了精美的水平。所以从技术角度讲,艺术的表现"精"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怎么理解精的其他含义,我自己觉着精,除了精致精美,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精道。

- a3 J. m# ^% d5 R

    北京的行政划地域大小论,而老北京城四九城就63平方公里,历史上胡同最多的时候,四、五千余条,就是苟延到现在的胡同,虽无确切的数据,至少还在千条以上。要在这么大的区域内(63平方公里)把这散落的千条胡同走一遍,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可能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对照一张老地图,转一块划一块,还是刻意为之,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我毕竟还在捧着饭碗挣饭辙呢)所以我觉着,量是质的前提和基础,想拍精道了,首先最好先把四九城残存的街巷胡同转一圈,这种感性认识,会对理性的了解胡同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童子功。

% K4 N5 X0 V. T7 g6 O1 r7 I

   等转完了北京城一圈的胡同,您可能对于怎么拍胡同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了。前写过一点文字,说过一些这些方面的内容(《胡同摄影拍什么》)。胡同拍摄至少是人,景,物,缺一不可。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就谈一点自己最新的感受,要想拍的精道,首先要做足了功课。就是这两点:先期资料的备案,后期资料的整理。

+ b' M. b+ I' m3 ]# p

    现在书出的很多,有系统系列的,有旅游导购的,有驴皮卖马的,也有据点寻根的。虽然前人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但毕竟不可能谁能穷尽真理,再者,每个作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去描写表述的,那么您就可以为我所用,只要弄明白了哪里有什么,就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这里确有真实价值的东西存在,就足够了,至于您从那儿再得出什么新的结论,那就是是您自己的事儿了,再加上现在,网络信息也很方便,事前把要去的地方,有什么可拍摄记录的要点整理清楚,的确比见到了不知道要拍什么强得多少倍。

0 H3 Z2 r: n' g% T* T

    再就是后期拍摄素材的整理。当然艺术处理也是必要的,这里说的整理,主要是资料的建档归档。其实一个地方拍一次,即使拍得再好,肯定是没有历史纵深感,如果拍两次,甚至固定为一个周期(月份,节假,季节,年份)都去拍摄,一段的时间之后,即便拍的角度,光线,色彩都没有什么变化,就是物体本身折射着的社会变化,这种对比,就是一种极其厚重的文化(艺术)内涵。

2 N% K0 V9 _* H( @

   深,扫的深,扎得深。

9 B6 v2 R% _8 x

   其实,真正触动自己想写这点文字的动机,还就是这个深字。

* {" Z9 y- u3 s j t4 I

    胡同题材怎么拍,说实话,摄影摄影,没有了物体本身,影子自然也就不存在了----那您还摄什么呢?现在胡同的拆迁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凡是能够搬迁拆走的地方,什么文化,什么文物,跟本不在是考虑之列。奥运会也办完了,世博会也开了,下一届领导也快出台了,快下台的能捞钱的抓紧捞钱,快上台的能别惹事的就别多事,所以从北京市的大环境,看着像没有什么大型的具体项目拆迁,可各个区县说是为了繁荣昌盛,实则政绩捞取,拆迁改造甚嚣尘上,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兔子到头也要吃窝边草。东城西城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开发空间,看看什刹海,看看东安门,就知道这些领域已经被新一轮权贵霸占。而宣武动手稍慢半拍,结果还是把最具特色的草场地区弄得跟灰耗子似的,就是这样,绝大部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也给轰走了,而前门东半扇就更别提了,看看新修的前门大街,真是那句话:我X你祖宗!至于宣武区,在把宣武门地区,米市胡同一代消灭了之后,大吉片已经没几天活头了,而广内校场口,您到了那里,真是欲哭无泪,还有什么心思艺术摄影呢?

" T. o {& Q0 H

    话还得说回来,这就是深。所谓扫的深,就是这么大的北京城,还是能有漏网之鱼的。我虽然每次(每礼拜至少一次)扫街,总觉得比上一次可拍摄的东西少了,但还是有惊喜的出现,退一万步讲,即使这个地方已经拍过几次了,或是光线,色彩,人物有变化,或者是机位,角度,时间有变化,还是一种收获。再说句伤心的话,这个地方有的时候您拍了,可拆的时候你没拍,就如同您的父母生前,即便您对他千般孝顺,可临终闭眼的那一刻,您没守在床前,您想,您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校场口小五条,我拍了很多次,可那间房拆半截的镜头,我是在网上看到老北京网"逝去的光阴"拍摄的,异常后悔,等我立马再去的时候,已经就剩下半米来高的墙角了,那天,我站在那里呆了四个小时,反复拍了5次,但是,心里还是一种愧疚。。。。。。)

2 A. Y( O; \# o, ~& ^

   这是指对某一具体建筑的跟踪,来反映社会的变化,其实这还不能叫深,真正的深,应该是对于胡同的灵魂---人的追踪报道,这才是真正的深,深刻。

# u$ e" c: D, G# w

    我曾经几次找到了想跟踪拍摄的对像,的确也尝到了一点甜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坚持下来。这里面确实有客观的原因,但肯定有主观的原因。我自忖反思,为什么赵铁林能够成功,为什么黑明,奚志农能成功,不就是一种磨杵成针的执着吗?也用不着再多说什么,胡同的建筑可能会某一天消逝了,但胡同的故事是不会消失的,更重要的是,胡同文化如果不在我们这一代夭折的话,我们一方面要和推土机赛跑,尽可能拍一些哪怕是支离破碎的镜头,另一方面,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准备付出更长更远的代价,把胡同深蕴的故事挖掘出来,和我们所拍摄的图片,互相佐证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如何消逝的,我想,这种创作,虽然不仅仅是摄影,但我觉得这可以称为是新形势下,胡同摄影拍摄新的立脚点吧。

2 {& ^! z# a' D6 b; F! l

 

0 T, B4 t$ x1 H( I

 

- }) T/ k& v* d; |% f4 M( v

老朱的帖子厚重……

6 g% I' ^% H+ p# q+ x. B- C: G- o+ F

 

9 Y- q" u* _# J' `5 D* L

向老朱老师学习……

1 q2 H; e! f, m& a6 x

 

% R9 |/ w6 C# N4 H0 z. {+ ?0 i- M* f

 

/ d N( |% K$ W7 V6 r# D L

 

发表于 2010-6-19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大家的意思,就是可操作性差点。尤其是如何“封闭”,和“交作业”。

4 I% N; B# a2 x1 B9 T, _; b5 T

 

% H* j0 T: Y/ }9 ^7 w9 p! M4 S

其实这是兴趣和责任心(升华一点就是使命感)的综合。

发表于 2010-6-21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童年

建议拍摄北京老城区部分时小组成可以采取分块包干制,把四个老城区分配一下,而且每个小组只记录本区域内的就行,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否则记录起来会遇到不少阻力和困难。拍摄记录时最好是同一个角度月月或年年拍摄,反复记录变迁与变化,所有的组一年可以集中一次后二次,合拢资料。拍记队多年来的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走马观花的拍摄,而且主体不明确,艺术摄影和单纯的拍照记录有点混。
发表于 2010-6-22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6-29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以前的拍记活动怎样。个人以为,老北京特别是二环旧城内的胡同和四合院,应该根据拆迁的规划,抓紧时间制订一个详细的拍记计划(涉及内容包括建筑、树木、历史人文信息等,拍摄精细程度要有统一的标准,如细部要包括哪些、整体风貌以及片区鸟瞰风貌等等),并依据轻重缓急,划分区域和片区,3-5人一小组(拍照、摄影、访谈文字),先做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纪实性、抢救性记录。

n( J8 m2 v* T) x; |6 F: @7 y

 

& c+ k. Q" R: X# T7 i% ?

上海的里弄已经这样做了。

发表于 2010-7-9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愿意参加活动 但是是摄影初学者 可以报名参加么
发表于 2010-7-5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愿意来参加
发表于 2010-7-5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愿意参加,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发表于 2010-7-11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我要参加。怎样报名。
发表于 2010-8-31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交作业还是必要的 因为大家一起去拍摄回来的资料,只有汇总在一起让大家共享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达到拍摄活动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5 19:48 , Processed in 1.30079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