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47|回复: 7

请教:谁知道做面人的材料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5-31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位朋友知道做面人的面   是什么面  怎么加工   谢谢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8-8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是江米面..
发表于 2006-8-9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人系用精制面粉、江米(即糯米)粉、防腐剂等,用开水调合成面团,在锅内加温后,根据创作需要分别放入各种颜料,即可捏塑各种人物形象。面人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唐以来,一直以民间玩具的形式流传。它多取材佛道故事、戏曲及历史人物。捏塑手法简练,所塑人物形象,虽大如手掌,小如果核,却面部五官备赅,形象鲜明生动。是一种小型的民俗雕塑艺术。
发表于 2006-8-9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人汤艺术馆
   运河文化育英才,古老的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物化天宝,人杰地灵。享誉海内外的汤氏面塑艺术,就起源于通州,是运河文化孕育的艺术奇葩。

    第一代面塑大师汤子博(艺名面人汤),1882年生于通州新城南街。先生少喜绘塑,兴趣广泛。对医、儒、释、道、禅均有研究。清末在通州万寿宫偶遇山东面塑艺人,颇感兴趣,遂购其面团,潜心研习面塑,终有所成。他将传统签举式玩偶改革成托板式面塑艺术品,更创新了核桃面人艺术珍品。汤氏面塑独具特色,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精细所致,能在半个核桃里塑造27个人物,堪称艺术绝品。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汤子博工作室,从此"面人汤"从民间登上艺术殿堂。汤子博先生为发展民族工艺美术事业勤奋创作,默默奉献毕生精力。其作品多被选为国家礼品并常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奖章。

    面人汤第二代传人汤夙国,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先生成长于艺术之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幼工诗文,善绘画。得家父真传,对面塑艺术承上启下,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总结、创新、发展,使面塑艺术更具时代和民族特点。其著作有《面塑大师汤子博画稿》、《面塑制作》、《中华民间艺术大观》、《北美印地安艺术史》等。先生曾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2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讲学,举办展览,对宣传民族文化,增进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徐悲鸿纪念馆、巴黎大学、日本东京艺人等收藏。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汤夙国先生"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通州区档案馆在区委、区政府和汤夙国先生大力支持下,建立"面人汤艺术馆",旨在弘扬运河文化,展示通州深厚文化底蕴。艺术馆已于2001年7月12日揭幕,欢迎各界前来参观。

    通州区新华北街301号(区委院内)

    电  话: 69551025  

发表于 2006-8-9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捏面人这种手艺流传到如今总有二三百年了。传说它和刘墉还有点儿关系呢。

  刘墉在北京当官,但并不是老北京人,他的老家是山东省说在厨房里有个大师付,也姓刘。这一年从老家来了个亲戚,姓王,有四十多岁了,大家都叫他,自从他父亲做官后才在北京安了家,因此家里的管家。差人大多数是从山东老家带来的。单老王,是山东荷泽县人,因为家乡年景不好,想到京城的刘师付,于是就来投奔了。刘师付孤身一人,住在刘府的下房里,老王投奔他,也住在了下房,帮助干些杂活。

  有一回,老王帮助揉馒头,干着干着来了兴致,他照着山东人过年节的习惯,把馒头揉成了各种形状。要说老王的手可真够巧的,一疙瘩面在手里揉揉捏捏,有的就成了仙桃,有的成了朵花。他又用一个小木梳在揉好的面团上一压一挑,一会儿做成一条小鱼,一会儿又做好一只蝴蝶,上锅一蒸形状一点儿不变,往饭桌上一端,引得刘府的家眷们拿在手里仔细地瞧,反复地看,竞舍不得吃了。刘墉也觉得挺有意思,就问这是谁做的,当然也免不了称赞几句。

  刘师付回去对老王一五一十地说了,老王听说刘大人夸他,更来了精神,就想再露一手。他找了些江米面、精米面和好蒸熟,捏成了大丫头、小小子、鸡、狗等模样,又找来了胭脂和染料,给这些小玩意儿上了一点色,这么一来可又中看多了,老王托刘师付把小玩意儿分送给刘府的内眷们,这更引起了大家的夸赞,可巧刘墉又看到了,他的兴趣也来了,就让刘师付去传唤老王,要跟他聊聊。老王听了别提多高兴了,跟着刘师付来到上房。刘墉问他怎么学的这点技艺,老王回答说:“俺们家乡穷,过年节时家家要互相走动走动,总得带点礼物啊!可是哪买得起点心呢,就把面捏成各种玩意儿,蒸熟了当礼物。那是哄孩子玩的,我也是跟别人学的。”刘墉问他:“为什么用江米面做呢?”老王回答说,“老大人,您老可知道,这江米面不爱坏,给小孩子做的玩意儿总得让他能玩些日子才好啊!”刘墉点头说:“好,想得倒挺周到的,你还会捏别的吗?”老王回答:“ 还能凑合捏一些花样,不知老大人喜欢什么样的?”刘墉指指墙上挂的八仙上寿的画说:“这上面的人物你能捏吗?”老王认真地看了看画上的人物,点点头说:“可以试巴试巴。”

  老王辞别刘墉回到下房,用心地捏了两三夭,还真把八个人物捏出来了。刘塘一看,嘿!蛮有精气神儿,十分高兴地说:“老王啊,你不是想找个营生吗?我看你就下心鼓捣这玩意吧。做好了,拿到大街上,庙会上去卖,也能赚钱啊!”老王惊讶地问:“这也能卖钱?”刘墉点头说:“可以试试嘛,不过我给你出点儿主意,把面人捏得更精致些。”他告诉老王,为了能保存长久,可以在面里加上蜂蜜。他还让老王用冲的各种颜料的水来和面,再分别蒸熟,这样面本身就带色,比捏好了再上色可能要好看得多。

  这一番话把老王说得心窍大开,高兴得直给刘墉打躬作揖。老王回到下房,就按刘墉教的办法去做,狠下了阵子功夫琢磨怎么把人物捏得更像。他又试着做了几件工具,像用竹子做的圆拨子、扁拨子,用铁片砸成的各种小剪子等等。有了可手的工具,干起活来就方便多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老王的技艺大长,他捏了一套带色的八仙人,用盘子托着送给刘墉看。这回可和上次捏的八仙人大不一样了,八个人物面目清晰,神态各异,又加上配上的各种颜色,更显得活灵活现。江米面蒸熟后本身就发亮,再加上蜂蜜,简直是半透明了,八个仙人赛过那牙雕玉刻。! P3 E$ ^ P* i7 L

  刘墉拿起面人端详了好久,连连夸道:“好,好,太妙了!”猛然他想起一件事,不久皇上的寿辰又到了,往年皇上庆寿,大臣们都纷纷献寿礼,一花就是成千上万两的银子,刘墉为这事可伤透了脑筋。他想,这回我何不就用面人作寿礼,既好看又省钱,于是,他对老王说:“我想把你的手艺派个用场,你能不能再把这八仙人捏大一些?”“老大人,您说要多大的?”老王问。刘塘用手比划着:“有尺把高就行。”“好,我试试。”老王又回去捏。三天以后,真给捏出来了,而且又别出新裁捏了个老寿星。好嘛,九个面人整摆满了一张大桌子,看上去真是漂亮极了。刘墉很是高兴,告诉老王让他等好消息,日后准让他出

  乾隆皇上寿辰这一天,刘墉命人准备了一个朱漆描金的大抬盒,把九个面人一个个摆放在里面,上边盖一块大红绸子,由两个家人抬着直奔皇宫而来。

  皇宫里这时已经是鼓乐喧天,热闹非常。乾隆高登御座,接受王亲贵族,文武大臣们的叩拜献礼,寿堂上排满了礼物。
  
  大家看见刘墉远远地走上殿来,在他身后,两名家人抬着个大抬盒。在场人部在想;往年刘墉送的寿礼顶邪门儿了,今年不知他又出什么花点了,可得好好瞧瞧。
( e4 G6 a. S( a' _. j: n9 y

  刘墉来到乾隆面前,行大礼拜寿。乾隆问:“你给我带什么礼物了?。刘墉笑嘻嘻地回答:“今年臣的寿礼与过去大不相同,万岁请看——。”他回身命家人把大抬盒放到大案旁,然后一件件取出放在桌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九个仙人光彩夺目,压倒了所有的礼品,人们不由得奇怪起来:刘墉哪来的钱购置这么贵重的东西?

  乾隆忍不住问:“刘爱卿,你这些东西用了多少银子买的了”刘墉笑笑,伸出一个巴掌,乾隆说:“噢,五千两!”刘墉摇摇头。“是五万两?”刘墉又摇摇头。“那到底用了多少啊?”刘墉一字一字地说道:“白-银-五-两。”
  
  “
& U/ T+ V0 a: o$ r
啊?”大家又呆住了,都摇头不信,乾隆也不相信,问道:“可是真的?你可不能欺骗联。”“当然不假。臣岂敢与万岁爷作耍?”乾隆说:“你送这寿礼是玉的还是牙雕的?”刘墉摇头说:“都不是,这是用面捏的。”人们更不信了。刘墉把手一伸说:“不信,请到跟前仔细看看。”

  乾隆好奇地打量一番,果真不像玉雕也不像牙雕。忍不住伸手拿起一个,嘿,还挺轻,而且很柔软,确实是面捏的。他转过脸对刘墉说:“这是谁做的?手艺真高啊!”刘墉答道;“是臣的一个姓王的乡亲。”乾隆笑了说:“你们山东府可真出能人啊!”
' G& G2 {1 U8 L- L' D6 s
刘墉施礼说道:“谢万岁爷夸奖。”乾隆又说:“五两银子买这么多礼物,你真有办法。不能让你破费,联加倍赐还给你吧!”说罢哈哈笑了。大礼已经参拜完毕,乾隆回后宫去了。

  等乾隆一走,王亲贵戚、众大臣一窝蜂地围上来,对着面人一通相面,纷纷赞叹。有个驸马想给老娘送寿礼。要出大价买一套八仙人。

  刘墉回府后,叫过老王说:“你可以说是小喇叭隔着墙吹——名声在外了。现在有人出价买你捏的八仙人了。我把刚才从万岁爷那儿得的十两银子交给你,你到外面租处房子,大胆地做买卖吧。”

  老王喜出望外,赶快给刘墉磕头道谢,打这儿以后,他还真的干起来了。官府,大宅门接长不短地找他,让他给捏面人。
( z$ d9 U% y+ @; g$ b. [+ O5 `

  人们都说这老王是喝了磨刀水——内秀。他除了捏八仙人之外,又琢磨着捏出了许许多多人物,什么孙猴、猪八戒、关公、张飞……,花样越捏越多,手艺也越干越精。有人来订货,他就在家里捏,空闲时候,他就准备一个小木箱、小方凳到大街上去捏”他不贪财,给点钱就卖,有赚头就知足。日子长了,手头上也多少积蓄了俩钱,就把老家的老婆,孩子接到北京住下。一来二去,老王年纪大了人也老了,为了不让手艺绝了,给孩子留下个饭碗,就把手艺传给了儿子,还收了几个从老家来的穷乡亲的孩子做徒弟。捏面人这门手艺也就一代一代地在北京传了下来。

发表于 2006-8-9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学问的妙心,支持顶[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6-9-28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的三大职业理想:沾糖葫芦,捏面人,做蛋糕。

发表于 2006-12-23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学过……小学的兴趣小组

江米面兑白面粉揉,貌似稍微放点油。(什么油我忘了回去给你问问)不放油的会裂。

颜色是用国画颜料兑进去一点一点揉出来的的,广告色也行

面人有专门的器具,其实就是改良的小软塑刀,美术馆那边有的卖。

, z( Y( y3 J2 j+ C0 x; \4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3 18:59:0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3:28 , Processed in 1.12179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