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城西北9公里,建在大凌河北岸福山的悬崖峭壁上。石窟风分东西两区,现存大小洞窟16个,430余尊石刻造像。石窟面临一片开阔的平滩,远处山峦起伏、近处绿树成荫,石窟内法像威严、塔林高矗,亭阁林立,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溶为一体,营造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庄重、神奇的佛家氛围。 " P* l9 L6 k% `1 P4 F2 P- ~
据史料记载,万佛堂西区开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是当时营州刺使元景为皇帝赐福开凿的。东区开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是当时员外散骑侍昌黎韩贞建造的私窟。两区石窟距今已有1500余年,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就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宗教价值个艺术价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O$ X- `+ E* R+ Z& s* @ 西区共有9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有3小窟,窟内佛像均已风化无存,下层有6大窟,右东向西依此排列。第一窟洞门上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平顶方型,高约5米,面积约60平方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通连窟顶。石柱上,有雕缕精细的盘柱玉龙,奋目振须,腾腾欲博。真不知1500多年前的先人凭怎样的鬼斧神工,在悬崖峭壁上凿出偌大的洞窟,并雕出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的佛像,仰大者,高可近丈;视小者,不过盈寸。有的玲珑剔透、形神必肖;有的倚壁浮雕,仪表生动,呼之欲出。窟顶上的飞天,风姿飘逸,宛如轻歌曼舞。
+ e* v! f9 Y* M 第五窟为大型窟,高约五米,东西宽7米,前半部分已经崩塌,余下的后半部分深6米多,残存的雕刻有莲花、飞天等。最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堪称为国宝的“元景造像碑”就坐落在此,整个碑刻雕凿在岩石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经风化,上半部分还存有304字,记述了造窟的经过。碑刻的文字遒劲挺秀、笔力极工、方圆兼备、结构严谨,曾被梁启超评价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中国大百科全书也称其为“书法精美,堪称魏碑之上乘。” ! ]* x. u; L- j- M m1 \5 c6 a
第六窟最大,东西长约8米,现存一尊高3、2米的叉脚弥勒佛,面容慈祥丰满,神态端庄,充分体现出北魏时期的造像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宗教价值和审美价值。
* W U) Q5 F9 S% x8 }% G 东区现存共有7窟,所存原始造像不多,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明代所建的千手观音神像,为泥塑金身,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有46只手臂从周身向外伸展,左右各有文殊、普贤菩萨神像。第五窟中留有“韩贞造像碑记”,现存269字,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历史、边疆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