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9|回复: 10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含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5-25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给了个精华,多谢啦,本人第一个精华贴。
发表于 2010-5-26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64]很可爱呀!
发表于 2010-5-26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可爱。
发表于 2010-5-26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8 H6 D6 k$ ]) m$ U! [' ^/ V0 c- E1 D+ R


好友照的都是白头鹎bei,最近气候反常北京观鸟会的很多鸟人在北京都看到,这南鸟类北迁的一个例子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中文学名: 白头鹎
拉丁学名: Pycnonotus sinensi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鹎科
属: 鹎属
亚种: 4种
命名时间: Gmelin, 1789
英文名称: Chinese Bulbul
英文名称: Light-vented Bulbul
 

) Y: v. D0 k6 h% T

  
外形特征

$ f3 _: [ K& y5 r8 m* `

  白头鹎(图2)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9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长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长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形态描述
  白头鹎(图3)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
鸟种描述
  描述:中等体型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I+ k/ b$ P! ~9 W

分布范围
  白头鹎(分布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2]
国内分布
  白头鹎(图4)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白头鹎是我国常见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琉球群岛和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
  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1]
生活习性
  白头鹎(图5)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白头鹎(图6)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桕、葡萄等。[1]
生活环境
  白头鹎(图8)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1][2]
生长繁殖
  白头鹎(图7)繁殖于3月至8月间。产卵至少二次,巢于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油茶树上及各种灌木丛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筑在高大乔木上的,距地高度约在6米至6.5米之间。巢呈深杯状,用草茎、杂叶、芦苇、草穗及少量细根、石松等构成,内垫以细柔的杂草。卵每产3—4个,呈椭圆形,色淡红,其上更有深红、淡紫等色的斑点。白头鹎(图9)白头鹎从3月就开始进入繁殖期,一直到8月。在这期间,它们至少要产两次卵,一般巢穴会建在离地面两三米的茂密的桑树绿叶林或是各种灌木中。也有的白头鹎会把它们的巢建在高高的乔木树上,大约离地面6米以上的高度。巢穴是用杂草、掉落的树叶、芦苇、草穗、石松和一些草的根茎做成的,形状为杯子状。窝内还会放上嫩草。白头鹎每次可以产下3到4个蛋,蛋的形状为椭球形,颜色为淡淡的红色,蛋的表面还会带有一些深红的淡紫色的斑点。[1]
亚种分化
  (4种)白头鹎(图10)1、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四川、陕西、长江流域、广西、广东,福建、北京和河北),越南,南海和韩国。   2、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东南,越南北部和中部。   3、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分布于台湾(不包括太鲁阁峡谷南部和东南沿海)。   4、Pycnonotus sinensis orii分布于琉球群岛(冲绳和八重山岛)。

% b5 ~8 ^0 [) i5 g# G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1]

发表于 2010-5-26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的不错加精以示奖励!愿更多的朋友大家都来关注和保护北京的美丽动植物。
发表于 2010-5-25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俩鸟盲!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山里拍的,没见过,叫不上名。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抓拍一组不知名的小鸟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OVER
发表于 2010-5-26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3:02 , Processed in 1.22950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