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之一 在往年,到了五月初一和初五,从天亮,门外就有喊:“黑白桑椹来大樱桃”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喊声还不断。喊的声音似乎不专是为了做生意,而有一种淘气与凑热闹的意味,因为卖樱桃桑椹的不都是职业的果贩,而是有许多十几岁的儿童。他们,在平日,也许是拉洋车的,也许是卖开水的,到了节,他们临时改了行——家家必须用粽子,桑椹,樱桃,供佛,他们就有一笔生意好作。 北平的卖粽子的有好几个宗派:“稻香村”卖的是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子种类多,价钱贵。这种粽子并不十分合北平人的口味,因为馅子里面硬放上火腿或脂油;北方人对糯米已经有些胆怯,再放上火腿什么的,就更害怕了。可是,这样的东西并不少卖,一来是北平人认为广东的一切都似乎带着点革命性,所以不敢公然说它不好吃,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谁管它好吃与否呢。 真正北平的正统粽子是(一)北平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子,而只用顶精美的糯米,包成小,很小的粽子;吃的时候,只撒上一点白糖。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二),还是这样的小食品,可是由沿街吆喝的卖蜂糕的带卖,而且用冰镇过。(三),也是沿街叫卖的,可是个子稍大,里面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此外,另有一些乡下人,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这,专卖个下力的人吃,可以与黑面饼子与油条归并在一类去,而内容与形式都不足登大雅之堂的。 小顺儿的妈心中想着的粽子是那种糯米的,里面有红枣子的。她留心的听着门外的“小枣儿大粽子啵!”的呼声。可是,她始终没有听到。 她说不上来什么是文化,和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午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椹——生活着才有乐趣。 为补救吃不上粽子什么的,她想买两束蒲子,艾子,插在门前,并且要买几张神符贴在门楣上,好表示出一点“到底”有点像过节的样子。她喜爱那些神符。每年,她总是买一张大的,黄纸的,印着红的钟馗,与五个蝙蝠的,贴在大门口,而外,她要买几张沾在白纸上的剪刻的红色“五毒儿”图案,分贴在各屋的门框上。她也许相信,也许根本不信,这些纸玩艺儿有什么避邪的作用,但是她喜爱它们的色彩与花纹。她觉得它们比春联更美观可爱。 妈妈不能对孩子发气,孩子是过年过节的中心人物,他们应当享受,快活。但是,她又真找不来东西使他们高声的笑。她只好惭愧的说:“初五才用雄黄抹王字呢!别忙,我一定该你抹!” “还得带葫芦呢!”葫芦是用各色的绒线缠成的樱桃,小老虎,桑椹,小葫芦……联系成一串儿,供女孩子们佩带的。 “你臭小子,带什么葫芦?”妈妈半笑半恼的说。 “给小妹带呀!”小顺儿的理由老是多而充实的。 妞子也不肯落后,“妈!妞妞带!” 妈妈没办法,只好抽出点工夫,给妞子作了一串儿“葫芦”。只缠得了一个小黄老虎,她就把线簸箩推开了。没有旁的过节的东西,只挂一串儿“葫芦”有什么意思呢?假若 孩子们肚子里没有一点好东西,而只在头上或身上带一串儿五彩的小玩艺,那简直是欺骗孩子们!她在暗地里落了泪。 ——摘自《四世同堂》第三十八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