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53|回复: 3

[转帖]《为了忘却的纪念》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5-26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    林 1998年5

 

阔别许久重新走进北大的校园,我又来到了老图书馆南侧的小山旁。脚下是一条早已走熟的路,这是一条用碎石铺成的甬路,曲径蜿蜒通向不远处那片浅浅的山坳。甬路的两侧林木茂盛,浓郁的树阴遮避了整个路面,使尽头看上去有些幽暗。放眼望去,昨天的一场大雨在石子的路面上留下了一些闪亮的水洼,潮湿的路边几块覆满地衣的石块散落在坡脚下,石缝里积存着经年落下的树叶,有两三茎不知名的小草此刻正从黄褐色的枯叶缝隙中挣出头来,在树的阴影下尽力寻找着阳光。

我缓步进入山环,深邃处是满眼杂乱而浓密的灌木,郁郁葱葱地一大片苍绿覆盖了整个山坡。一棵古老的榆树在山边擎起一把巨大的华盖,树梢上枝叶离离挡住了大半个天空,午后的阳光穿透树叶的缝隙散落下来,在林间空地上留下了斑驳的光影。在这山坳的背后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波光粼粼的河水清澈见底,水面上细细的波纹把阳光溅射出去,在横亘的汉白玉拱桥上映出了一片跃动的亮斑。五月的天气里,树枝间还没有蝉鸣的烦躁,周围的一切都无声无息地沐浴在温暖祥和的光线中。

 

我在寻找,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所驱使,并不在这青山绿水的秀美和苍翠,而是为了两尊隐秘在山坳里的石碑。这是两座乳白色、汉白玉的方尖碑,它是为了纪念“3.18”殉难者而建造的。我来到碑前默默地伫立着,屏息定神地凝望那两尊通体洁白的石碑。石碑纪录的时间业已久远,说起刘和珍也许还有不少人能够依稀记得,她是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所提到的,可是问及这两座石碑的主人,能回答上来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在尘封的图书馆档案库里我查阅了1926年的报纸,上面有关“3.18”的记载并不多,然而从字迹模糊的寥寥数语中可以真切地感到,那是一段悲壮的历史。

 

一九二六年,帝国主义列强逼迫中国政府开放大沽口通航,在事先炮击我大沽口守军造成伤亡的前提下,列强把最后通牒的期限定在三月十八日。也就是在三月十八日,北大、清华和燕京大学的同学们秉承五四的传统,与社会上二百多个社团,共计五千余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反对八国最后通牒,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欺压我国的强盗行径。会后群情激昂的学生们又前往执政府门前继续示威、请愿。然而,学生们的一片拳拳爱国之心换来的却是帝国主义的奴才——段祺瑞政府如暴雨般的枪弹。

 

       这是一个真正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旧京城灰蒙蒙的天空下,到处是尘土飞扬的街道上,挤满了如潮涌动的人群。在无数挥舞的旗帜标语中,身着校装、剪着短发的学生们凭着热血与理想,用自己的躯体和臂膀相互挽成一道正义的墙。为了救国于危难、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在执政府的门前,年轻的生命迎着死神攒射出的子弹,无数青春的喉咙里迸发出碎石裂金般的呐喊:起来,为了正义,起来,为了民族,我们不要奴役和耻辱!从稚嫩胸膛里喷射出热血染红了大地愤怒的脸。

 

       然而邪恶的残酷是难于想象的,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再现了当时的场面:“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仅仅是为了正义的呐喊,她们就死掉了。学生才是真正的猛士,没有成则王侯的企图,没有败则掠富的杂念,赤手空拳只是为了理想的追寻,他们就敢于抛弃唾手可得的前程、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就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屈辱里,有多少次民族危亡的时刻,有多少次国难当前,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无不一马当先,用生命的呐喊唤醒了大众的崛起。正是他们,用自己孱弱的肩膀顽强地撑起了中华民族沉睡的头颅。

 

就在那次讨还正义的行动中,中外反动势力联手的暴虐使得200多人负伤,有47位手无寸铁的年轻学生当场倒在了血泊之中。有谁不知道,那个年代里凡是能在燕大、北大、清华上学的学生无不是社会的佼佼者,等待他们的都是如锦绣般的前程。本该是在静静的校园里读书的学生,本该是在湖边月下憧憬未来的如花生命,仅仅是为了维护人类的正义和国家的尊严,却遭到了“人道和文明”堂而皇之的联手虐杀。在诸多不幸者中就有这两座石碑的主人——魏士毅女士和张仲超先生。

              壮志未酬身先死,啼血呐喊警世人。

       环视着墓地周围的松墙,我发现里面参差地长出了许多藤草,凌乱的野草与周围很不协调,我刚想把它们逐一摘去,但是伸出的手却停在了半空。啊不能,我不能再在这被践踏的生命面前残害生灵,这些茁壮的藤草,也许就是刚刚从黑暗中挣脱出来的灵魂,那硬刺丛里顽强长出的嫩芽,也许就是她们向往生活的化身!我俯下身去,用手抚摸着石碑的基座,慢慢地读着上面已经风蚀了的铭文:“魏士毅女士,直隶天津县人,燕京大学本科二年级生。  ( )学励志,性不容恶,尝慨然以改革习俗为己任。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学校学生为八国通牒事参加国民大会,至国务院请愿,女士与焉,遂罹于难。时年二十有三……”

     

        二十有三!魏士毅,一个充满理想、活泼可爱、向往未来的年轻姑娘,她本可以留滞在安宁和幸福中,一直生活到今天。然而,面对着民族与国家的危难,她和自己许多志同的伙伴一样,义无反顾地把青春和生命凝固在了那段最血腥、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刻。昨天,为了理想她们倒在了自己的血泊中,现在她正静静而孤独地躺在我的面前。她,就在那堆坚硬无情的石块下面,冰冷的黄土覆盖在她的身上,我仿佛能够清楚地看见,她那双美丽而渴望生活的眼睛,此刻正穿透身上厚重的泥土,从深深的地下、久久地凝望着头上那片自由的蓝天……。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我站了起来,慢慢地转身离去。一股热血却在我的周身沸腾,有个声音在心底大声呼喊:“记住吧,是他们在昨天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光明和温暖!”我停下脚步再次回眸望去,夕阳绚丽的光芒映照了整个墓园,青翠的树丛里,那两尊苍白而坚硬的石碑挺拔在落日的余辉中,就象两颗不屈的头颅,无怨无悔地傲视着远处的群山。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真诚地拜访了位于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158中院内的张仲超、魏士毅、韦杰三、刘和珍、杨德群几位殉难者的墓碑。说句实在话,在这些纪念碑中保护最好的当数158中院内的刘和珍纪念碑,不仅墓碑保护得极好,而且还设有背景的详细介绍。在寻找这几座墓碑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地能对此说上一点的人寥若晨星。在某学校院里,几位声称已经读了大学四年级的人所表现出的疑惑,使我感到了真正的惊诧,“3.18的刘和珍是谁?她是读那个系的?”面对这样的反问我无言以答。在我们弘扬五四传统的时候,保护和宣传好这些为数不多的纪念物,是体现我们对五四精神最真实的继承,也是对那些为此捐献出生命的人的基本尊重。我本不想说什么,但现在必须要说,这些看似普通而简单的墓碑,是那些付出生命的先驱们留在世上唯一的痕迹!更是人们对他们事业和理想的纪念。只有牢牢记住这些过去我们才能改变未来。否则,纵然是新流出的血也同样会变淡。


" G9 A' N- N5 t+ T#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20:20:48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5-26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可能是电脑有问题,出现了乱码,等汇报上级后,明天一并拜读。

老兄的笔名,风月有余,雅兴盎然,也许是鹤立独行,以后必是经传!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猪兄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em04]
发表于 2006-5-26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房事勤在2006-5-26 17:56:36的发言: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em04]

欢迎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4 02:30 , Processed in 1.152851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