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高像素全幅机身使用同焦距镜头其裁剪后和非全幅低像素机身相比拍摄的相同视角图片质量要高的多;",引用吴老10楼. 这条似可讨论一下.假设一个情况,以方便讨论:1.Canon Eos5D Mark Ⅱ机身, 2110万像素,画幅 36×24 mm; 2.Canon Eos450D 机身,
) k6 K3 L7 Y4 _& p+ |! \3 K( g( U, ?1220万像素,画幅 22×14.8 mm, 两机身用同一个焦距为50mm的镜头,拍摄一石碑.先用450D机身拍摄,使石碑充满画面, 在同一位置上用5D Mark Ⅱ机身拍摄, 此时石碑约占画面的60%多,(按边长比). 在电脑上把5D Mark Ⅱ机身拍摄的图像裁切,使石碑也同样充满画面,把这经过裁切的图像与450D机身拍摄的图像比较,我的推测,两者在画质上大体在一个水平上,可能5D 机身的稍好一些. 必须说明一下,以上两个机身我都没有,也没用过,我只是一种推测,吴老说的是实际体验,更为可信. 进一步说明一下我的看法. 画质不仅与总的像素数,同时与像素密度密切相关(像素密度值为:总的像素数/画幅面积),对同一厂家同一时期的感光器件(CCD或CMOS),大体上可以判断,1.在像素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总的像素数高(对应的情况是感光器件面积较大),画质确有实质性的提高; 2.总的像素数相同时,像素密度值低的(也同样是用了面积较大的感光器件)当有更好的画质. 这样来看,对同一品牌相机,它的某一款卡片机(感光器件多为1/2.5英寸,长边不到10mm)可能有1000万左右的像素,一款单反(多为22×14mm左右的感光器件)其像素也在1000万左右,那么后者的画质应该比前者好很多,感光度设定的越高差距越明显. 如果某一型号系列产品,感光器件面积不变,像素数后一款产品比前一款有很大提高,此时仅依据较高的像素数来期望画质较大提升的购买者可能会是上当的,实际上产品内在品质是怎样的,厂家当然是清楚的,迫于市场吧. ( h8 [" X& A: G+ ~2 g6 {
吴老从实际使用中,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记录和创作,全画幅高像素有极大的优势:更强的记录能力,更多的细节,更大的制做余地,如资金不成问题,毫无疑问,直接上全画幅,"你值得拥有". 但我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讨论一下. 还有相当多的朋友是持有DC,"入门级"或中档的单反,或先期不打算一下投入很大,也没什么可灰心的.何况高端机的高投入中,除了投在画幅和像素数外,还有不少是投在对我们来说很难得用的上或很关健的性能上的,有:高可靠性,环境适应(严酷的温度,密封),高的对焦速度和连拍速度,很短的快门时滞,高感下的良好画质.这些对像记者等职业用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则可放宽很多. 从使用技术上,现场拍摄构图时力争到位,不要总是在后期减裁; 尽量接近目标,不过多依赖长焦(端);不断体会提高手持能力,并合理使用防抖,而不是高感一开了事. 以平和且积极的心态,把目前器材的像素发挥好,获得优秀结果绝非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