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u" s9 d% z. ?& X
“燕台七子”与宣南文化 F2 ^) V4 D) E6 ?5 L; y* Y
中国的文化中心明清之际移到了北京,究竟具体在什么时间?以哪一个人物为代表,至今没有人去探索。很多人想当然地说:明清时北京是国都,国都就是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当然也就是文化中心了,这种说法显然有些空洞瓠落。一般来说,政治中心是和国都密切相关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形成则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国都对造成这样的基础和条件提供重要的支撑,但不是绝对的,尤其在时间上更不可能如影随形似的与国都兴废同步。我感觉,宣南文化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宣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心则是在清初,是以“燕台七子”为标志的。
$ ?) g2 O2 I G& l- d清朝初年,吴梅村、龚鼎孳、朱彝尊、陈维菘、陈敬廷、赵执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在北京宣南居住过,尽管他们名气比“燕台七子”中谁的名气都不低,但是,他们没有成就“燕台七子”那样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诗词为基础和以诗词为最高标志的,“燕台七子”就是这样一个以诗词为本色的团体。“燕台七子”有宋琬、施闰章、张文光、陈祚明、赵锦帆、严沆、丁澎等七人,但是围绕在他们周围还有更多的当时诗词界名流。名义上“燕台七子”领军人物是宋琬、施闰章,实际上一个更重要、更核心、更有影响力的人物是王士祯。王士祯不仅积极参加“燕台七子”的活动,积极支持“燕台七子”的诗词创作,竭力维护“燕台七子”的作家群,他还以“燕台七子”为圭臬,提出文学创作中极具影响力的“神韵”说,而这一学说也无疑被“燕台七子”接受和实践。
3 V2 L& V& S0 [9 B王士祯不愧是清初杰出诗人,为一代宗匠,顺治十五年他中戊戌科进士,顺治十六年,任扬州推官,康熙十七年,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尽管享受着部长级待遇,几代皇帝都对他恩宠备至,然而他一直以文人自居,以诗人自居,为文学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史书称他是在康熙后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的,他创“神韵”说,其流风影响深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能达到“天下翕然应之”足以说明他的成就与影响。他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 9 M; l3 W# W, ~ @# n( P
以王士祯为中心,进而有王氏三兄弟王士禄、王士禧、王士祜,再进而是“燕台七子”实际上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北方作家群(以山东作家群为主)和南方作家群(以江浙作家群为主)大汇合,形成了以北方作家群为主的中国文化北上的局面。王士祯与宋琬同是山东人,王的真正籍贯在诸城,宋琬的籍贯是莱阳,同是胶东人。山东当时文风很盛,赵执信就说过:“本朝诗人,山左为盛”,山左,即指山东。赵的说法也赢得朱彝尊、陈恭尹、吴雯和洪昉思的赞同。他例举了王士祯、宋琬,曹贞吉,李澄中、颜光敏、谢重辉、田文、冯廷魁等一大批人诗人。围绕这些诗人身边,还有更多诗人,比如宋琬周围有王西樵、姜如农、董樵等诸多诗人互相唱和。施闰章在南方,也有赵雍客、严沆、丁澎等一些人交往联络。南北双方都聚会在北京,聚会在北京的南城。王士祯《渔洋诗话》中说:“康熙辛亥,宋荔裳、施愚山皆集京师,与余兄弟唱和最久。”宋琬在他的《赵雍客诗序》,中也说:“往在京师,与施愚山诸君子以诗学相切□(靡字加竖刀旁)”这些诗人聚集北京,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其繁荣兴盛冠古绝今,有力地奠定了宣南文化即是北京文化中心的基础,确立了宣南文化已经成为十六世纪后中国文化中心的地位。
, l7 f% Q1 Z" ^2 C# ? |王士祯的家就在宣武区东琉璃厂火神庙西侧,在那里他一住就是二十多年,赵执信描写说:王士祯当时凭借着自己的诗名使天下为之震动,天下的读书人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而且王士祯声名和官阶一天比一天高大,甚至有后来的年轻人编了瞎话去结交王士祯。王士祯也不愧诗坛盟主的地位,他礼贤下士结交诗人词人,王士祯的家门口每天宾客盈门。王士祯对琉璃厂也很有感情,特别是他喜欢书,这里的环境满足了他的需求。公事之余,他就在附近淘书,他在日记中说,自己的俸禄全用来买书了,一次发现孔安国的《尚书大传》、朱子的《三礼经传通解》和荀悦袁宏《汉纪》,他很想买,可惜带的钱不多,第二天早早赶到书市,发现这三本书已经被别人买走了,回来后就病倒了,十来天才好起来。他写的《居易录》和很多诗歌也都记载在慈仁寺买书事,慈仁寺原为宣武区报国寺,在康熙年间琉璃厂有了灯市之后,慈仁市书市就搬到琉璃厂了,前人是有记载的。 4 L! |4 n! t6 V( N7 W* f; `
现在许多人对北京的王府,坟墓或者近代的艺人感兴趣,对明清之际的文化名人就不甚了了,我很有些不平。翻开2004年《宣武区志》,记载清季以下,艺界梨园名宿有五十多人,仕宦文人一共只有三十几人,其中真正以辞章学问被纳入者,就很寥寥。可是稍稍了解中国文学史的人,谁不知道吴伟业、李渔、纪昀、顾炎武、梁诗正、王士祯、朱轼、朱筠等人,而他们的寓所都在大栅栏地区。 ' n, @3 E5 o" S
秋天的一个下午,我独自一人在琉璃厂一带寻找王士祯先生故居。我在琉璃厂东西太平巷及东北园一带转悠许久,并没有发现标有王士祯故居的房屋,据史料所载的西太平巷8号和20号,我分别进去查看了。8号院院内挤满了自盖房,推开两道街门,进去找老邻居询问,都没有听说过什么叫王士祯的人物;20号院是一所有高大门楼的很整齐的四合院,月亮门内有北房五间,有东西厢房,有游廊相连,很是讲究的样子。一位段姓先生告诉我现在这里属于外企单位,他不知道王士祯,却告诉我以前这里一直是山东人居住。实际上王士祯究竟在哪所院落居住过,并不重要,毕竟历史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我也不相信中国砖木结构的房子能保留那么长时间,王士祯当年的住所也不会就一个小小四合院大小。史料中说他的院落亦有林泉之胜,他手植的花木常常为登府造访的文人墨客欣赏吟咏,可见是一座有规模的园林式住宅。其位置在西太平巷附近总是不错的。我只希望将来就在火神庙西,建立一所、或保留一所建筑,作为王士祯先生故居,陈列展示一些有关王士祯和当时文人墨客的有关著述、文物,让人们既可以凭吊曾在北京南城活动的王渔洋先生及其它著名诗人;也可以充分展示南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北京的南城、大栅栏是怎样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