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 @& k* I6 Z- ^& K+ ?0 i9 i9 a' Z
位于孔望山南麓西端。相传孔子曾登临此山以望黄海,故名孔望山。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共雕刻出1贴躯各种形态的造像。分成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造像群的题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圣贤遗像”,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认为是“诸贤摩崖像”,《汉代画像全集》认为是“人事起居”,还有人认为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或“供人作乐的被剥削者”。
% `4 R3 S; ?6 S, G
" W& n% |: t. d2 L* T% |/ B8 O; z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 x4 ]1 M$ A6 w# _2 T/ i1 I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 b& @; r! P' ?1 Y" J
% T9 W$ H9 F" _% [. i- ] 2 i/ L" I5 ^4 {
198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首次指出有佛教内容。概括起来约有三方面内容:一曰佛教造像。像群中有高肉髻、顶光、莲花、施无畏印、结伽跌坐等,并有表现佛本生故事的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有表现佛传故事的“说法”和“涅架”。有单个立像1坐像1菩萨像!弟子像、力士像和胡人形像的供养人像等。这些都是佛教造像的特征。 % i" G$ h: `. K3 m0 R4 C4 s8 L
4 W; J6 R& P) s, T2 f: `! |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 k( n0 j; a3 r$ F; R' g* X
! K6 i p, k6 J/ @+ n* Y 二曰道教造像。三尊各自独立存在的正面像,分别于造像群的最高处,是摩崖中最大的造像,其衣冠同汉代常见的世俗服饰,有的像下有“莲座”、“香炉”和“灯碗”等设置。当是道教在造像中的具体反映。 ' d" \, A6 u5 g
+ V+ j1 N- N6 a1 w% _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 p* I. p- `, K( K$ D
# n& n; j4 ~% o: d0 a! k. V; e
三日世俗画。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进谒”、“宴饮”等。造像群的雕刻技法,有两种形式。 2 C: l9 F0 ?5 l9 X7 k
# E' A i3 R" a4 }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 J. Y z, P" k5 ~ + g' P2 K# ?0 ~) X8 |, u7 x
一是在山岩上直接刻图;二是在长方形的塞中刻画。用传统的汉画像雕刻技法来表现外来的佛教题材,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时代特征。具体使用了单线阴刻、平面线刻、浅浮雕和高浮雕四种,基本以平面线刻为主,约占整个造像的80%。对造像的时代,有的认为是东汉晚期。有的认为从造像的主体来看,可认为是东汉遗物。也有人据洪适《隶释》所收录的东汉灵帝烹平元年(172年)《东海庙碑》考证:东海君庙供奉的神像就有两处,一处在庙内礼堂,一处在庙外祭坛。 " K- L1 `, B1 J. ^+ W$ K7 A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 N Z2 j1 J8 q! `% [- _* r* y
) V! k: K6 y1 u8 A& p 孔望山摩崖造像时代,当于此前后。还有人提出,孔望山造像的年代应在“晋魏之后,元魏之前”的观点。此外,有人认为,造像时代有晚到南北朝刘宋时期,甚至唐代的可能。关于佛教艺术传人连云港孔望山之路线,也有两种不同见解。一日海上丝绸之路,二曰西域通往内地的陆地丝绸之路逐步向东延伸所至。
6 G2 N* c; w/ Z; S1 K
孔望山东汉摩崖石刻
. Z H- t3 B! N- F
* J/ Q0 K$ e) z 孔望山造像比人们认为最早的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366年)还要早约200年。它是我国佛教艺术的早期雏形。全部集中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势浮雕而成。整个造像分布在长17米,高8米的褚黄色崖壁上,共刻有人像100多个,大的和真人差不多,小的仅有10厘米。有站有坐,有跳有卧,形象丰富,神态各异。经专家鉴定,造像刻于公元170年东汉末年,比筑于建元二年(336)的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国内外都一致认为,佛教是从西土传到东方来的。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无异又出现了更早的东方传教的道路,对佛教史的一些定论提出了挑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81年看了拓片后,当即激动地为之题词道:海上丝绸路早开,间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