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关外三陵在2010-6-4 21:11:00的发言: 我觉得妃园寝是在昭陵建完不久就应该兴建了,因为宸妃园寝单独存在的历史很短暂,很多历史档案没有记载,所以分析修建完昭陵就建立了妃园寝,宸妃园寝就搬到现在的园寝位置。明清陵寝制度也是妻随夫葬啊
- v2 P4 K. ]; N
! @. r) _3 Y/ R( m/ ^
! S& g6 ?- b- ^ v' ~ * x) I" n9 w' Y; M# o9 D
明朝陵寝制度是后随帝葬,嫔妃在陵区外(今西山一带)择地另葬。 ; w/ {. I) v8 |. E; b
( b: T* n% w5 m; r7 l5 v明十三陵地域只有依长陵殉葬的东井,西井。
$ H9 m; Y) X# e( v * S( x% H7 p8 J/ ]4 `
( A2 P7 `2 W3 N6 j/ Y1 P. N
8 b8 d8 l! P( {/ E! x' l2 J t
5 X! G6 l/ F% ]8 g[转帖]:
. x& r3 n8 x! P6 H$ s9 N
; a b, t& Y6 u. g* I% ^8 k$ a& `& `东西井:是十三陵长陵的一个附属陵,东井在德陵馒头山之南,西井在定陵西北。 & f7 }. c1 B7 S4 \* r
5 `. `" p3 ~7 c% K& O- u+ x/ ?
“井”内葬着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0 {. s( T" ?& r+ x# B; e; A 8 l( L: X+ p' i5 {
她们是皇帝的地下随侍,虽赐死但无资格入地宫。 . t3 x: ~. j; [3 O
# B$ W# J( K8 A( k F- H& F埋葬她们的坟(竖葬)叫“井”。 T! w* q* ~) j2 Q6 h
9 p% o% F& \ {7 F+ V2 }陵区之东西二井葬朱棣妃16人,朱高炽妃5人、朱瞻基妃10人。
! K5 X8 u4 w$ Z7 g1 W5 V 2 z& J8 N7 F; q2 \- f# A& _
东井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
- v4 c9 ?9 ]5 @0 `+ n7 a7 Z / B8 a4 J7 v( M- F) U7 Y; |3 G0 Q
东井除了几块筑基石那个水泥坟包,后面的墓园已经被开辟为整齐的“梯田”,只有高处还残留着一道防水墙。
, I0 I2 P i, A1 j
; r( E% d2 r" F! O在一片荒草之中,愕然耸立着一块无字碑。 & N' J/ i' ]/ L
% q* R$ E% c0 n* q N
与十三陵诸陵前的碑不同的是,这块碑的碑头是一对凤凰,昭示着墓的主人是女性—殉葬宫人的葬身之地。 0 s" w! o0 a& c) R9 }) G. s
0 c: q! k( Z. N3 D
西井位于定陵的西南,昭陵西北,坐北朝南。 3 [' S) y1 J0 ~& z
" ?+ i1 c% w: u
规制与东井相同,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15.30米,门三道,其上堆有碎砖残瓦。 4 V: k5 a/ a/ M: N& N1 |0 r
! i9 F" c- o5 o$ x3 x享殿五间,进深三间,殿基及柱础尚存,东西长29米、南北宽17米。 5 b) b3 T# D7 ^. ?( R
2 e6 K" I; d2 e1 u3 _围绕享殿建有内墙,残留部分高2米、厚0.55米。 % o& g1 x0 ]8 y. c: }" Q! X
$ G* O$ U. _/ B8 z4 y左右两庑已垦为农田,基址不存。
: O% w2 t# z% C # h- Z8 z. i* C4 a
殿后21米处立无字碑一通,悉如东井之碑,碑高2.10米、宽0.90米、厚0.28米。
i+ ~. C6 d. [( r& v( q; P7 u * \1 s2 P) P7 \8 G
坟残高约10米、直径25米。 ; V5 d6 w9 F3 z, I# ?+ f
0 u. V B$ I- W9 ~园墙宝城部分建于山腰处,后部保存尚好,依山建筑,内高外低,残高2.50~3.50米、厚1米。 $ c6 L* _: u. ?9 |- t. u$ p; L
" p- i- D( X3 ?! D墙体以大小城砖垒砌,内填灰泥及碎砖,内外表皮涂一厘米厚的灰泥,再刷以红色粉子。
4 ]( o2 N5 u0 Q& l$ O
. i5 T7 d2 ^3 f2 o; {) ]据说西井在解放前被盗。可惜西井遗迹仅有一座雕凤无字石碑,还有后面近十米高的坟冢。
& _- E o7 V5 X3 E- g8 @
) m5 L1 d7 l6 s. s9 W( l" g......... ! t! `9 j& i! u8 F' q9 R3 i2 u
1 n+ @: P2 ^5 s. O. o! d
9 z1 r- r9 O, c6 Y' N2 ]/ ]5 ]
7 e1 d4 }# y+ Y/ c, [
; U# {% i" }' m+ |. E) O1 R
陵区内只有那座建于崇祯朝的神宗帝的郑贵妃墓园勉强称得是附葬于定陵。 : O- E- t% I. ]3 [; `
V8 `( t7 R$ X8 j! n . |1 o# g! w' h1 r- }
[转帖]: , {2 o; c- u$ H; m/ Y
J% z6 v2 j! H' ]3 J0 s
郑贵妃,大兴人。
; o; H3 \1 ^8 F# q3 ]- c4 y
_' e" G4 l. }) T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十年三月,封为淑嫔。
& q, w" }6 |! d9 ]$ p; I
! M% o1 a5 {$ j% \7 l十一年八月册封为德妃。 6 }* q9 x9 @$ l* B1 m! J. n1 b
$ K; y7 l" @5 e
十二年八月进封为贵妃。
3 I# n# m$ E% ^+ ]% s) u9 R. ^ 0 t0 X! Y' M; }
十四年正月,生皇三子常洵,三月册封为皇贵妃。 7 G- R# F; t) |* r) M) B) R
! t8 V3 L6 w& F: ?4 J* R( _& o6 t崇祯三年五月薨,谥"恭恪惠荣和靖",葬银泉山。
) q3 y! V' d# K A0 T& P4 S , p2 Z% t) C5 Z# [1 M3 @1 R
神宗死时遗诏还要将她封为皇后,未及行。
" m3 _* r2 g' |. L& Z
; q2 P0 ^7 G5 T* S死后得以葬在天寿山帝陵区域内,且陵墓规制宏大, & I' N2 T$ f' ^& d2 v2 r% @- k
# d) d; m w" y/ Q% d$ q- W P) Q& c
地面建筑之多,远远超过其他陪葬墓,完全是由于后世子孙对神宗遗言的尊重。 " U! R/ I& g" C8 Y# `
$ H9 E0 t) ~& x+ \/ x6 Z$ |/ u+ @' ?.........
5 j1 b0 n- B0 D( W$ p+ D9 R
' U" U, l! s; |, v' K/ L5 b
! ^/ w$ x/ p7 \8 ], | 5 i( H. I% M1 t9 a& R# l$ k
思陵是清入关后将殉国的明崇祯帝葬在了妃园寝内。 U. U1 g( m* }8 ` K
" D2 x- D2 }( u& @
4 ~3 V6 _! N# R0 H Q[转帖]: e0 N9 y" F% a% d: b% U) b. e
9 J" t* o! S3 D% q& H
恭淑贵妃田秀英,1643年病死。諡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昌平天寿山,即田贵妃园。
& w* j1 d( |0 C; L. \ 2 X$ u' j5 f4 n7 @
Y5 C! D6 o4 u. o: F5 S+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 ! n& M, U4 w1 Z4 x5 w* I$ Y
- t* k9 F6 {( l
李拟上先帝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并议改葬梓宫, " Q/ v% L! A% R/ P6 K
2 Q5 z" `* {5 u1 T; K后因已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贵妃园,不必改葬,改田贵妃园为思陵。 , c7 f) r2 l: v" v5 h$ c
0 L2 W- j" g0 w$ M
9 {7 f; ]. T! u& T5 @( l庄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明亡之际依思宗命自尽而死。清顺治帝,諡周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 & z ?7 K( ]& ^! O
% b( k! R% T+ Y
/ A- g/ [0 z: A. s; e+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