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53|回复: 11

[转帖]国军74军与日寇的血拼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5-21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实的南京保卫战:国军74军与日寇的血拼

`; A3 ~, @9 v7 ~

 

6 g- u4 M i' b

纪念抗日英雄:张灵甫、王耀武

- R6 ~' u! h1 C- ^/ z: ?4 O

 

; A5 ^, N& t4 M) W

    军令如山倒。一接到命令,51师迅速行动起来,从句容向西转移,11月28日到达南京郊外,驻通济门淳化镇中间地区,奉命守备南京城防从方山至淳化镇的一部分外围防线。

; i) T1 c8 B7 o: J3 d6 n

 

# g, i4 l1 A* m7 Z! D3 t7 P

    淳化镇在南京东南郊外,距中华门十八公里,在1937年时有京沪国道通过,今天则有104国道与宁杭高速公路(宁溧段)在淳化镇交汇。日军一路若从句容进击南京,淳化镇是必经之地,定会以主力猛攻。51师的任务,就是防守这道通往南京的南大门。

4 l- a) D1 l. K( J$ h6 P$ H4 G

 

; ~. p/ D5 }. n* X0 z, W3 g

    在上坊镇的师部,王耀武向各团团长下达了作战部署:纪鸿儒的301团占领由宋墅(含)经淳化镇迄上庄(不含)之线,程智的302团占领右由方山(含)左迄宋墅(不含)之线,该两团先期构筑可御中口径炮弹之第一线防御阵地;刚刚归来的张灵甫305团负责把守从高桥门至河定桥(不含)之线,构筑预备阵地;邱维达306团为 预备队,一部则置于湖熟镇,防范敌从右翼进犯。王耀武的布防,基本是一个沿当时的京沪国道而展开的纵深防御阵地。

: b$ j) z/ Q5 _; Q8 }3 w7 E

 

/ w8 D1 ]. D& @

    原先听说淳化一带筑有预设的国防工事,官兵们以为阵地应该有现成的坚固依托可恃,不料一到达实地察看,情况令人大失所望。所谓的国防工事,布局设计极不合理,机枪掩体相互距离甚远,射击孔大而无当不具隐蔽性,工事偷工减料,有的简直只是敷衍的土堆。由于守城的决定临时做出,具体的准备工作毫无系统可言,原有的工事无人留守,也没有向导,各部队连工事位置图都无处可寻,只能自己瞎摸乱撞,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事,却大门紧锁没人接应,官兵们气愤地跺着脚叫骂,性急的干脆砸门而入。51师到达前线即漏夜紧急抢修阵地,但是缓不济急。该师事后在战报中无奈地写到:“构成坚固而纵深之阵地,需工甚大。而担任作战之部队输送力量薄弱,爆破材料及障碍物材料极感缺乏,虽经星夜赶筑,终以正面过宽,材料缺乏,阵地未能完成预期之坚固程度。”《陆军第五十一师保卫南京战斗经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8 d3 ?9 Z. K! n) \

高桥门附近的阵地同样差强人意,张灵甫不得不督促部下尽速对工事作临时性的加固。

, k3 O8 g4 W, x |7 }1 u

 

3 _0 m3 A5 T* `( Z9 G, w( u$ r* K

    从高桥门的土坡向东南方瞭望,淳化镇方向日军的密集炮击清晰可闻,伴随着一串串沉闷的爆炸声,张灵甫不用望远镜也能望见,远处丘陵边缘不时腾起大团大团的黑烟,将天空染成一片阴沉的灰色,分不清哪是乌云,哪是硝烟。淳化镇第一线的301团于12月四日开始已与进攻的日军主力接战,至五日下午,淳化镇正面的敌人增加到二千余人,附炮十余门,并且出动飞机竟日轰炸,前面传来的战况很不乐观,两天里301团官兵伤亡大半,纪鸿儒快要顶不住了。

6 X: V( w0 b' E1 T) E1 ?1 I

时间刻不容缓,张灵甫已经来不及从容修筑完整的第二线阵地,他在高桥门附近快速检视一周,即命令全团集合阵前。

5 T, Q, b+ a$ z$ l

 

# x1 U/ o8 ]# ^: c5 n, ]0 P

    一支部队的精神和特色,往往与其主官的性格和作风十分相似。常言道:只有不会指挥的将,没有不会打仗的兵。由张灵甫一手带出来的新兵第305团,在两个多月沪战的实战磨练中成长迅速,作战特色也打上了其团长的鲜明烙印,官兵们打起仗来自有一股与张灵甫一样不怕死的狠劲和虎气。虽然预设的工事状况不尽人意,张灵甫对部下的精神状态还是相当的满意,整齐的队列,钢盔下一张张被战火熏得黝黑的面孔,疲惫中依然昂扬着为国杀敌的战斗豪情。遗憾的是,对其中的许多人而言,未来的几天,南京很可能是他们年轻生命的最后终点,当他们的躯体倒向这片战斗过的即将沦陷的国土,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身后留下的,将是令他们死不瞑目的屈辱。

* c" n4 G3 M6 g; W3 Q, C2 y2 [

 

: {6 {9 Z- t7 _' ?* g9 m

    对于战场上的生与死,张灵甫对部下的诠释是典型的铁血军人式的训示:“作战须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时时可死!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作绝处逢生之奋斗!” 团长的训话斩钉截铁,接下来的宣誓仪式,更将全团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张灵甫肃立队前,面向紫金山,亲率全团官兵向中山陵方向遥拜,官兵们挺枪举拳向孙中山寝陵同声宣誓:誓与首都共存亡!

7 T' F* T9 D9 F( A

 

+ y7 n! M5 ]- w n# L4 H" o+ J' D

    淳化镇的战斗,以身负重伤的301团团长纪鸿儒被抬下阵地而告终,团里的十二名连长,四分之三非死即伤,全团官兵伤亡一千四百余人,301团几近全军覆没。12月8日凌晨,淳化镇失守。

; N7 l. |2 d) L: |! ^

 

3 F5 T5 g* |* u

    王耀武见情势不妙,只得将51师的阵线向后收缩,日军趁势发起追击,企图将撤退中的51师一举歼灭。王耀武打算将师主力撤过第二线阵地,转移至光华门外的飞机场继续抵抗。

8 r3 T# c; U# z! N! W3 A" H. t: z

 

$ l2 A8 V4 @1 u5 b6 ? H) W

    一个电话打到第305团的团部,电话里响起王耀武浓重的山东腔:“灵甫,第305团向淳化镇后方管头、上坊镇一线推进,掩护师主力转移!”

2 A% T/ c" w7 V/ J

 

7 K/ S7 e" E$ i+ y2 g1 O. d

    又是一个吃力挨打的阻击后卫角色。张灵甫没有怨言,放下电话,他将防务转交给接防的友邻第87师,离开坚守了两天的高桥门,率305团逆北撤的师大部队而动,匆匆向离淳化镇仅数里之遥的新阵地赶去。

0 H7 Y- w+ [% I' q8 A

 

* T7 N4 c0 k* Y( p3 n- ^

    12月8日入夜,51师奉长官部命令放弃淳化、方山阵地,向河定桥(不含)、麻田桥之线转移。日军穿过已经没有对手的淳化镇防线,原与305团防地相接的河定桥一带由于根本没时间构建像样的工事,也被日军乘虚占领。但是,日军随后的进展遇到了顽强的阻力。张灵甫率305团力主半路截杀而出,力阻强敌。打疯了的鬼子目标直指京城,根本不把这支中国军小部队的拦击放在眼里,各色炮火对准305团的阵地一顿狂轰,企图用优势的火力将弱小的对手迅速从前进的道路上一把抹去。

; X8 U7 l- F2 L

 

5 h# D% }! T0 U/ w( c/ l

    炮击刚停,日军的步兵在六辆战车的掩护下向305团的阵地冲了过来。阵地上临时单薄的工事在敌人猛烈的炮火轰击中尽毁,满是血污的尸体和断臂残肢散落一地。305团的士兵几乎无处藏身,许多人只得匍匐在敌人炮弹炸出的浅坑中掩蔽,向冲上来的日军开枪还击。敌人的步兵仗着战车的掩护,向着阵地步步逼近,短暂的对射过后,攻守双方在阵前短兵相接,刀枪铿锵处,鲜血飞溅,不断有人倒下。仗打到这个份上,几乎是回到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冷兵器搏击状态,作为一名本身具备相当战术指挥水平的团长,要在近战肉搏中要求部下勇敢奋战,牺牲拼命,什么细致的现代战术部署,都已经失去讨论的意义,这时的张灵甫,唯有以个人英雄主义的感召,以身作则向部下示范人在阵地在的无畏勇气。

2 Q# }7 v; e# \ g$ ]: t6 v

 

9 J9 u& x6 P5 c! c9 l6 @, a: m

    他迅速组织起火线敢死队,自己端起枪,亲自率队向日军发起反冲锋,坚决将来敌逼退。冲杀中,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他匆匆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部下力劝团长随伤兵撤过长江到后方就医,张灵甫勃然作色道:“昔日项羽兵败,犹不愿渡乌江,我岂能因伤渡长江?当与敌决一生死以践誓言!”团长负伤不退裹伤犹战,榜样在前,官兵们无不感奋力拼,在张灵甫的带头冲杀下,305团终于在夜战中拼死夺回了河定桥阵地,以团长负伤、连长伤亡五人、排长以下伤亡六百余人的代价,把日军堵在南京东南郊的大门之外。

7 ^3 g0 s, Z$ j6 g7 z: ~2 P1 T2 }

 

1 G1 k# |9 Z3 l3 ~& \

    但是,战况依然喜忧参半,守卫东山屯的第2营不久传来令张灵甫不安的坏消息:阵地经不住敌人的密集轰炸已被突破!失去一翼阵地的依托,305团顿时陷于极其不利的势态。

0 G" q% ^" G, T+ x3 `9 P

 

% }5 X/ M. i* S% m0 j2 L

    得知张灵甫负伤的消息,王耀武吃了一惊,考虑到51师已经大部退到南京城区,他连忙派人向张灵甫传话,着他过江就医,305团阻击任务已经完成,即刻向城区撤退,占领雨花台的藏家巷、毛官渡、新闸、杨庄一线。

+ _2 Z9 e, D2 r; Y: e' L

 

* y6 W( ~4 V) z4 m0 f

    对王耀武要他离队就医的传话,张灵甫充耳不闻,他拒绝在激战的危急时刻扔下手下的官兵自己脱离部队,便自顾带领305团向雨花台的新阵地转移。

2 j! n5 I: {* p% q

 

2 Y9 d: D. O" j4 V

    当时,王耀武布置151旅周志道部担任水西门外的防务,以153旅李天露部担任沿城墙的防务,占领水西门、中华门间的城角及其以左一百公尺处的城墙阵地,左面与第88师密切联系。

: c/ P$ v1 N7 x7 U0 n8 z/ O7 q1 ]

 

6 ?$ k* y' i5 H# N0 @

    进得城来,已经是9日的深夜时分,刚刚赶到新战场 的张灵甫发现日军已经跑在了前头,藏家巷防线被敌抢先一步占据,有一部日军并突入了中华门一带,他立即将部队展开,与突入的日军继续彻夜混战,趁敌立足未稳,将侵入中华门附近的日军打出门去。

0 G' m! ~# s' ~+ i( E

 

8 o7 W# _, x* N/ u

    10日拂晓,305团的防线遭到了日军的猛扑,城门内外,天昏地暗,枪炮声不绝于耳。又是一天一夜的混战厮杀,一直打到11日上午,日军见正面的阵地久攻不下,便避开305团的主力,向防线侧翼的华严寺、姜家营、毛官渡攻击。张灵甫立即将于清祥营投入华严寺,加强防守兵力。华严寺的争夺战反复激烈,营长于清祥在战斗中重伤,全营伤亡四百余人,但华严寺最终还是牢牢掌握在张灵甫的手中,305团成为南京中华门前的一道坚强屏障。

( I$ |5 Y* U. t9 w

 

2 f7 @& L; l; c% x

    当天中午,南面的雨花台方向传来噩耗,守卫雨花台正面的第88师遭敌突破,305团的侧翼顿时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占领雨花台的日军居高临下,利用有利的地势向华严寺的第305团疯狂俯射。遭到来自背后的猝然打击,张灵甫在敌人的两面夹攻之下,渐感吃力,但是他依然坚守在阵地前沿,率部力战不退。据51师战报记载:“11日午刻,因我雨花台守军先行退去,以致我毛官渡、华严寺阵地腹背受敌,然犹奋力迎战,不敢轻弃寸土。” 《陆军第五十一师保卫南京战斗经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 军事(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 k/ @+ O+ H `

 

1 q4 c" ]! i# \, c) n

    从高桥门、河定桥、上坊镇到华严寺,将近五天的奔波激战,305团的伤亡触目惊心,张灵甫清点人数,全团十二名连长五人伤亡,官兵折损已近千人。

! C, w: Q; _) z0 A) \0 Z3 b" g

 

) I+ E4 I" X" D

    王耀武获悉305团伤亡严重,下令张灵甫将部队收缩到南京城西南角的赛虹桥,与周志道的151旅会合。远在城东另一侧的第3营被日军隔在光华门外,刘光宇率第3营经过华西门、洪武门、太平门等,环城跑了七十余华里才到达横卧秦淮河的赛虹桥。

3 j* N6 m& v2 |# r0 j) j8 i' F

 

1 q" v2 q O; f, I

    负伤多日的张灵甫,在连日的激战中几乎不眠不休,失血、伤痛加上极度的疲劳,与总部会合时,他面色苍白,力渐不支。军长俞济时一见张灵甫这副模样,不容分说当面强令张灵甫暂时离职,即刻去江北治伤,并下令305团团长由中校团附常孝德代理。迫于军长的命令,张灵甫不得不黯然离队张灵甫离开南京的时间说法不一。周志道的回忆称张灵甫没有离队,一直到“率部转进江北”。但是俞济时和邱维达的回忆均称,第305团在南京的最后战斗已由常孝德代团长指挥。故此处取后两者的说法。

" P- S! Y, ]- V( u

 

+ V; p. k3 y0 B) ]# B3 v3 s( s

    运送伤员的江轮拖着白色的浪花,缓缓驶向江心,将激战中的南京城区留在了身后。正是华灯初上时分,城里星星点点的灯火,淹没在流萤般漫天划过的弹雨和时隐时现的火光之中。凭着十来年的作战经验,张灵甫不难从近日来的战况作出判断,这场战役的胜负已经没有了悬念,想到首都迟早即将沦陷,城内的弟兄们还在作殊死抵抗,自己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张灵甫悲怆于怀,怅然欲泣。

6 H; }, M/ L- y( u

 

+ Q% V" v' M/ f7 [

    张灵甫过江疗伤后,305团残部在代团长常孝德的带领下,退到了水西门,与在赛虹桥的302团一起继续作战。

. s. K8 b i( Y6 \, t

 

3 Q( S! ]1 w3 _4 ?; b* W' q

    在12日的战斗中,151旅旅长周志道指挥该旅仅剩的主力302团击毁日军战车四辆,击毙日军五百余人,并缴获轻重机枪十余挺,步枪四十余支。但是,302团团长程智与该团第1营营长郑浦生壮烈殉国,全团伤亡官兵一千七百余人。153旅旅长李天霞指挥306团守卫中华门以西城墙,由于左翼友军不支而退,306团虽勉力与爬入城墙的敌军激战,终因兵力单薄难以相持,李天霞和团长邱维达均负伤,营长万琼、胡豪牺牲,全团亦伤亡官兵一千三百余人。

- U. K* F2 i3 Y/ R- q. ^1 f3 s

当日傍晚,正当各部还在奋战之中,突然传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撤退的消息。这位矢志坚守南京的唐将军,前几天为表示自己与南京城共存亡的决心,曾经亲自下令浦口方面的驻军有权击沉由下关驶向北岸的船只,此时此刻却率先坐船渡江逃难。在他的身后,是火光冲天的首都,是完全没有组织的总撤退,南京军民陷入空前的狂乱状态,抗战史上一幕最大的悲剧开始了。

( c) \. B" l) T J

 

# ?8 u8 Z$ z% j" C

    按照当日下午三时唐生智发布的《首都卫戍部队突围命令》,74军的突围地境应在铁心桥—谷里村—陆朗桥一线,可此时全城大乱,通往下关码头的道路上挤满了争相过江的军民,你推我挤,相互践踏,74军也无所谓突围地境可寻。王耀武笔下51师的撤退和他目击的沿路状况,是当时混乱场景的真实写照:

9 Q0 t4 D! w2 S* Q) C0 ~

 

1 Q# F1 d, b% s6 U, |6 _% t

    “俞济时等参加开会的人到了长官部,唐生智将已印好的突围命令立即分发各军、师长,很快就散了会。这时天已黑,俞见情况紧急,立即派军部李参谋把命令送给我,并嘱我师立即设法过江,过江后到滁州车站附近集结。我即令第151旅到八卦洲附近绑扎木排过江,第153旅及师直属部队至下关设法渡江,过江后到滁州车站附近集结……我出了挹江门,走到下关江边,看到各码头上的人很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窜;江里只有极少数的船只,无船的部队见船就抢,也有互相争船或木排而开枪的;有的利用一块门板或一根圆木而横渡长江的;有的看到过江无望而化装隐藏在老百姓家里的。我无船过江,正着急时,遇到军部张副官,他急忙对我说:‘军长和冯圣法等都已过江了,军长见到战事失利,早派人在浦口预备好了一艘小火轮,这艘火轮每次可以装三百多人,叫我来接你和部队。’我即带着一部分人上船过江,同时立即加派师部副官主任赵汝汉带著一部分武装兵,协同军部张副官接运第74军的官兵。经一夜接运及自行设法过来的约五千人,武器损失殆尽。至13日天亮,敌人的兵舰已在下关八卦洲的江面上横冲直闯,来往逡巡,并用炮向我利用船只、木排、门板、圆木等渡江的官兵射击。被敌炮火及敌舰撞翻淹死的很多。”王耀武《第七十四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南京保卫战》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

- y8 `8 X( M" B: o* @

 

2 K9 I& H( m6 F/ s

    74军参加南京战役的部队原有一万七千人,撤到江北的残余部队,据俞济时的回忆,至12月13日拂晓,51师约有三千余人,58师约有四千余人,74军过江后在蚌埠设立了收容所,又陆续收容了约四千余人,但是仍有大批官兵在从中华门到江边的沿途失散,包括306团团长邱维达。俞济时和王耀武得知丢了邱团长,非常着急,派一艘小轮沿江喊话寻找,所幸在煤炭港巧遇腿部负伤的邱维达,即把他与随行副官卫士一同救起。

% Z" [ K5 S& ^

 

7 {9 v) v2 l2 X

    全军撤走时,51师的赛虹桥阵地还留下了一支殿后的小部队,302团第1营的剩余官兵,以生命在这场悲剧中演出了壮烈的最后一幕。12月13日,南京全城沦陷,日军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抵抗已经毫无希望,但是第1营在营长徐景明的领导下继续作孤军奋战,宁为玉碎,全营一直与敌拼杀,最后全体殉国。

2 w; q$ W% |1 n; \) J( i

 

) Z' h3 ]' }- E# d7 b' W7 n

    1946年春的一天,一辆军用吉普车从“御林军”第74军(当时尚未整编成师)军部驻地孝陵卫疾驰而出,穿过南京城区,在城西的赛虹桥边嘎然而止。前座的副官下车拉开后门,车里下来两名将军,均身着笔挺的黄绿色将军呢制服,领章上将星闪耀,气度不凡。其中一个高个子将军手执手杖,走路右腿微瘸,不用说,这位瘸腿将军,就是已经位居国民党陆军第74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的张灵甫,身边略矮的一位,是他以前的老同事周志道,此时已调任第100军(后整编为83师)副军长。面对秦淮逝水,远处青山依旧,张灵甫与周志道在桥边追忆前尘,缅怀为抗日而英勇捐躯的昔日袍泽,不胜唏嘘。

8 L2 J5 R, u' c6 }- p# i7 d

 

* o% F: U' _# Z/ r# G

    不久,赛虹桥畔竖起了一座石碑,纪念碑是74军51师工兵营所建,碑上“五十一师殉国官兵纪念碑”的题字,是张灵甫特请他的老朋友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书题,以纪念当年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第51师官兵。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灵甫军事和书法在当时国民党将领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确实很帅气!可惜此人能力太强,又是嫡系中的嫡系,被其它人嫉妒,导致孟良崮被人算计全军覆没,又因涟水之战的怨恨被共军一个低级军官枪杀。黄埔四期出军事人才啊!
发表于 2010-5-21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有幸埋忠骨。。。
发表于 2010-5-24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5-21 10:15:00的发言:
张灵甫军事和书法在当时国民党将领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确实很帅气!可惜此人能力太强,又是嫡系中的嫡系,被其它人嫉妒,导致孟良崮被人算计全军覆没,又因涟水之战的怨恨被共军一个低级军官枪杀。黄埔四期出军事人才啊!
+ O: e8 o( @5 W; A* z9 M7 |

有确凿证据是被枪杀的么?国民党的将领有些真是很棒,张是一个,邱清泉黄百韬都是人杰。

发表于 2010-5-30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原文,潸然泪下。原张灵甫将军在天之灵安息!

发表于 2010-5-30 1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有张灵甫的照片,上一张看看?
发表于 2010-5-28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还是政协委员呢!美籍!
发表于 2010-5-28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灵甫的遗孀现在还在上海

发表于 2010-5-26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从1994年开始,为澄清张灵甫死亡之谜,同时受旅居美国的张灵甫遗孀王玉玲关于查找张灵甫遗骨、迁回其老家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之委托,山东省临沂市政协派遣崔维志等同志专程赴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查阅国共双方军内外相关档案资料,访问健在的知情人,赴战役实地调查采访考证,花了几年时间终于理清了事实真相。

  1.活捉张灵甫。

  关于张灵甫的下落,军事档案资料表明: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曾两次电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一是5月17日上报战果时,说张灵甫自戕。二是5月30日的电报,称“张灵甫于5月16日14时解决战斗时,被六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击毙”。

  真的是这样吗?1997年3月27日,离休在天津的何凤山回忆说:“打死张(灵甫)的是我团一营三连,一营教导员叫胡玉隆,三连指导员叫邵至汉(与邵志汉为同一人,下同一笔者注),邵至汉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可见,何凤山不认电报之说。但据了解,当时行文常有把部队首长指代部队的习惯。所以,也可以这样认定,电报所指的六纵特务团和张灵甫的生死有直接关系。 调查人员在国防大学资料室,找到了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王必成撰写的回忆文章《飞兵激战孟良崮》,如是说:“下午2点钟,总攻开始了。……我特务团首先突破孟良崮西侧,直取敌师指挥所所在的山洞。绝望的张灵甫急令他的参谋长魏振钺率1000多名匪徒冲到山腰,拼命阻止我特务团前进。我特务团指战员奋勇迎战,猛扑过去与顽抗之敌展开激战,冲上去,被压下来,又冲上去,又被压下来,经过反复拼杀,将敌一部歼灭在山坡上,俘虏其大部,生擒敌参谋长,并乘势向敌指挥所的山洞逼进。一营三连指导员邵至汉冲在最前面。他身上多次负伤,仍然坚持战斗,率领部分战士首先攻至洞口,恰遇张灵甫指挥其卫队100多名亡命之徒,从洞中冲出,占据洞穴、石岩、山缝,作困兽之斗。邵至汉不幸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我三连干部战士怒火满腔,奋不顾身,用抵近射击和白刃战消灭了敌人,击毙了敌卫队长,活捉了张灵甫,控制了洞口。后续部队赶到后,立即集中火力向洞内猛烈射击,子弹像雨点一样向洞内倾泻,手榴弹如冰雹似的砸向洞中,洞内鬼哭狼嚎。战士们一拥冲进了敌指挥所内,只见洞内尸体狼藉,血污满地。”此文先后刊登于198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军史编写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劲旅雄风》和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虎将王必成》两书中。在采访的老干部中,大部分都赞同王必成关于张灵甫被俘的说法。用时任华东野战军供应总站副总站长、后任上海市政协秘书长的范征夫的话说:“王必成的文章以及我和当年许多老同志的记忆是一致的。”

  除王必成等回忆说张灵甫在山洞外被俘外,还有一些知情人说其在洞内举手投降的。如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科长的金子谷说:“战役接近尾声时,我六纵穿插部队一个排,冲进张灵甫躲藏的山洞,张灵甫举手投降。”还有的说:“我军从洞外射进一阵子弹,又扔进十几颗手榴弹。顿时,洞内硝烟弥漫,死伤枕藉。稍倾,六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和5名战士冲进洞内,其实洞内中只死了6个人,张灵甫还活着。他们见解放军冲进来,吓得举起手。何风山当即命令张灵甫一行往洞外走。”关于张灵甫洞外还是洞内被俘的两种说法,尽管事情发生的地点不同,但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被我军活着俘虏的。

  2.枪击张灵甫。
关于张灵甫被俘后又遭枪亡之事,王必成将军回忆道:“胜利了,我们的老冤家、死对头,终于被彻底歼灭了。但在庆贺大捷之余,也有点遗憾,那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死心塌地效忠蒋介石的‘御林军’师长张灵甫,在被我纵特务团活捉之后,又被一名对他怀有刻骨仇恨的干部给打死了!”另据金子谷回忆“张灵甫在洞内举手投降后,冲进洞内的六纵那个穿插排的排长恨敌心切,端起冲锋枪将其击毙了”。1994年夏,调查组在上海访问时任华东野战军《前锋报》记者鲁山时,他说:“孟良崮战役后,陈毅司令员有一次讲话中,在揭露国民党报刊宣传张灵甫是‘自杀’的欺骗宣传的同时,还批评了当时用枪打死张(灵甫)的我军一排长。”鲁山还补充说:“当年打死张灵甫的排长姓司,曾在解放军上海部队××公司任过顾问。此人早已病故了。凡是听过陈毅司令员批评那位排长会议的人员及听过传达这次会议精神的人员都会知道此事。六纵队还遵照陈毅的指示,将违反俘虏政策擅自击毙张灵甫的那个排长关了禁闭。”可见,对我军排长枪杀张灵甫一事,华东野战军的首长并不隐瞒、忌讳,而且对违反军规者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同时,调查还得知:孟良崮大战刚刚结束尚未打扫完战场,国民党增援的重兵就围攻上来,我军为争取主动,实施了迅速撤离战术,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官兵抬着张灵甫随之向北转移,次日(17日)抵达孟良崮以北约15公里的原沂水县野竹旺村。调查人员在野竹旺村的自然村董家庄(即今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当时的董家庄、野.竹旺、拔麻村为一个行政村,统称野竹旺)实地取证时,老村民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情况:张灵甫受枪击后并未当即死亡,我军将其抬至董家庄时尚有气息。据说张灵甫当时仅被打成重伤,战士受令急忙送其至位于董家庄以北之北大山的六纵野战医院进行抢救,不料行至董家庄村的汶河边时咽了气,因而就地埋葬在那里。这一个信息,曾任山东省沂南县史志办主任的张建国前往调查时也获得证实。因为上述的董家庄与野竹旺,是自然村与行政村的关系,为统一起见规范使用行政村名,即张灵甫死于野竹旺。

  3.厚葬张灵甫。

  调查人员获悉:六纵副司令员皮定均曾对张灵甫善后事宜作出过指示,要求时任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吴强(小说《红日》的作者)负责厚葬张灵甫等。吴强用1000万元北海币购买了一口4寸厚的楸木(当地生长的一种落叶乔木称楸树)棺材,用购买的新白布裹着张灵甫的尸体,就地安葬于一村民的地瓜窖内,并筑起了大坟丘,立有一块上书“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之墓”的木牌。埋葬前,我军参与转移人员和部分张灵甫部被俘人员,还举行了简单的安葬仪式。我军一负责同志还发表了对其较为公正评价的讲话:“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过日本,负过伤,立过战功。但后来跟着蒋介石进攻解放区,与共产党为敌,说要在45天之内把我军消灭在沂蒙山区。在这次孟良崮战役中,我们牺牲了成千上万人,他也死在这里!”同时,当时新华社曾播发过张灵甫死亡及收尸的相关消息。

  岁月流逝,当年的坟丘、木牌已不复存在,张灵甫埋葬的地点先是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牛圈,后山岗建起村庄,其墓穴又被村民圈入宅院内。“文化大革命”中,本地和外地的一些学生造反派曾试图掘开张灵甫的墓。但由于种种原因,其“革命行动”未能实现。由此,张灵甫的遗骨在沂蒙腹地的偏山僻壤无声息地得以保存下来。正因为如此,临沂市政协通过艰辛的调查考证,才找到了张灵甫的埋葬地点与遗骨,并将此信息通过统战部门转告当时旅美的王玉玲女士。

  综上所述,张灵甫亡命之谜应该是一目了然,即“战败被俘——枪击重伤——抢救未果身亡”的基本脉络,而并非国民党所说的集体自杀或自杀,也并非在其指挥所的山洞内或其洞外的当场击毙,更非被我军某战士为获取金表而击毙。
发表于 2010-6-2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位帅哥了

[转帖]国军74军与日寇的血拼

[转帖]国军74军与日寇的血拼

[转帖]国军74军与日寇的血拼

[转帖]国军74军与日寇的血拼

[转帖]国军74军与日寇的血拼

[转帖]国军74军与日寇的血拼

发表于 2010-10-1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74军的常德保卫战是抗战中正面战场最值得一提的重要战役!当时张将军还是师长!

发表于 2011-1-2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军中吕凤仙,一表人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0:00 , Processed in 1.15796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