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Y7 \ j1 d/ H
走访琉璃之乡 3 @9 E8 X3 |) n! J
真没想到去琉璃渠是如此便捷,公交929路在村口设有一站,一下车就看到一座标有“琉璃之乡”的琉璃牌坊。在路边欣赏了乡里陈列在广场上的一些琉璃构件,其中九龙壁,天安门大鸱吻等也算可观。
4 t( ~+ t) b- b u ]之后,我这外村人就信步进村了。三官阁过街楼据说是北京地区罕见的玩意儿了,1995年重修的,老同学吴保仁曾负责此项工程,我比较欣赏券门上边匾额题词,东面是“带河”,西面是“砺山”,不仅形象地表明琉璃渠乡所在地理位置,也措辞典雅,有些气势。进得街来,我仿佛一下子退回到几十年前了,这样的街市自己很熟悉的,两边挨得很紧,住户商店都在台阶上,要是下雨,街上一定呈现“多少年大道熬成河”的景观。仍然是旧式平房四合院的格局,很多住户采用“蛮子门”门楼,也有一些院落式宽大的“广亮大门”,便于大车出入,可以看出临街原来一定有许多买卖店铺,可以想见这条街昔日的繁华。街名就是“琉璃渠大街”,放在现在城里可能只算是胡同罢了,可惜现在北京城里没有了。我随意进了一家饭铺,通透的三间屋子,南窗外是大街,北窗外是院子,吃的炒饼,外加一碗蛋汤,五元钱,就我一位顾客,靠着窗悠闲地望着街上往来行人。老板是山西人很热情,可能不喜寂寞,斜坐在我对面桌子旁和我拉起了家常,他问我汤饭满意不满意,要不要大蒜等,我问他生意如何,在哪些地方干过。不一会儿,又进来两位年轻的顾客,也参加聊天之列,他俩本村人,地道的北京口音,北京人作派,非常积极主动向我介绍琉璃渠的古往今来,不厌其烦。在他指引下,饭后看了村西面的关帝庙,一进大殿,整修一新。我知道旧时琉璃渠是客商往来京西古道(北道)第一经行处。出京的人等要在此住上一宿,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踏上晨露熹微的征程;进京的人,经过翻山越岭后,在此也要住上一宿,第二天就进了辉煌壮丽的帝都了。我想找出村进山的古道,在村西有一高一矮两条铁路,在铁道口又和那里的工人聊了起来,他详细告诉我京西古道所在,因为修铁路,古道在出村后就被截断了,改为直接向南向西的新道,新道现在可以通行汽车了,我知道再上山就是丑儿岭了,但不一定经过上回我去的水峪嘴村,肯定会到王平村的。这位老师傅和我年龄相仿,聊着聊着非要拉我到他家坐坐不可,你看,刚刚十几分钟就熟到这样地步。 # z4 q" @+ `1 P6 }( ?
想知道琉璃渠去妙峰山的香道的位置,在他指点下,我发现在琉璃渠大街东段有一颗老槐树的路口,往北再往西就是进妙峰山的香道,沿路而行出村口处左侧有一琉璃瓦厂,右侧就是很有名气的“万善同源茶棚”,目睹此“茶棚”果然不一般,上妙峰山有东西南北五条香道,共120座茶棚,“万善同源茶棚”算不算最大的一个呢?涂丹的围墙有200米长,坐北朝南门临大道,估计占地有3000平米,八字墙上分别有 “万古”“长青”四个琉璃大字。没有门楼,木门紧闭,上着锁,临近看时,里面的狗狂吠不已。我登上对面的小山,整个院落尽收眼底,正殿面阔三间,是两间的进深,属于卷棚顶勾连建筑,上覆绿琉璃瓦。奇特处在于它的正殿窗台饰以宝瓶相连石刻,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正院东就是所谓车马院了,现在似乎是菜地。由茶棚规模完全可以想象当年妙峰山进香盛况。据说当年恭亲王奕䜣就曾在此歇息。下来时由琉璃瓦厂穿过,这里正在烧窑,遇见一位姓燕的老师傅,(琉璃渠原来叫刘李居,至今刘李是村里大姓,姓燕,少见。)他告诉我此茶棚是一个姓赵私人的,是不是主营窑厂五品兰顶子“琉璃窑赵家”呢?他们也说不清,他说姓赵的有后人,在村里种地。闲聊中他抱怨自己收入太少,每月只有200元,我问他土地流转收入呢?他说每人200元,出村时我仔细看了村里的一张告示,里面说:全村2009年确认产权户301户,829人,每人374元,哈哈。 % @+ b# \$ T, X1 O. k' ^$ Z' `
我久住城里,可是城里的环境人物,对我来说是越来越陌生了,似乎在琉璃渠我找到老北京熟识的人、熟识的物、熟识的景。找到了在当今市场大潮下,北京城已经逝去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