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8569|回复: 18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7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 近日,一座"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在上海世博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亮相.这座缩微版的"圆明园"以1比150的比例制作而成,再现了全盛时期的圆明园雄伟壮观的全景.

9 q7 R9 l# g- ]5 E

 

. t2 g C9 m6 [7 R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6 t$ _' o1 \$ \' }: Z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 M7 x! j6 b! B3 q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 m5 H {; N; G2 s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 J |. X6 ^5 B2 t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8 h9 Q* G; D' ]5 r. k6 Z- o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式巨型立雕圆明园"

发表于 2010-5-7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的还比较精致,

6 }8 S- m# p% N% ?; V; n2 Z

 

$ T0 e0 r0 O& M' K F: r

不过西部有那么大的山吗??

发表于 2010-5-7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原来打算展览结束后,放到圆明园,后来种种原因不能实现.
发表于 2010-5-7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放圆明园,肯定能谈成!
发表于 2010-5-7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全世界能看到,比单放圆明园好,圆明园不只是北京的~
发表于 2010-5-8 0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全景!以什么时候为标准呢?乾隆时期?还是1860年?全是拼凑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普通民众而言,其实缺乏的是对圆明园的关注,而非圆明园的研究.

) p/ \* h; j- a2 s; I% C6 S

就譬如说例举两张西洋楼或清漪园的同一角度不同时间的老照片,很多人并不会察觉细节,反而觉得差不多呀?

/ ?* v0 @1 }5 J6 h. D- j2 ~7 a% E

而实际上专门研究的人就会细致分析比较.重点在于关注与不关注.

8 h* P) X8 ~9 N, o1 u4 _

 

[! W4 {" l8 }. c

区别于故宫、颐和园等尚存的历史遗迹,圆明园已经不存了.作为关注者来说,应该让更多的不关注者开始关注.

2 j' {5 Z! c; g

但我觉得现在很多情况是,专家们有时注重研究,过去还局限在国内,就自己馆藏的东西翻来覆去的看;

% X: v2 }; M' Q$ a6 d

现在开始海外寻访,这是好事.但意在"寻访",而非媒体认为的"寻宝".

$ r$ P' T7 t w0 S, A) Y( T

而其实媒体是让普通民众开始关注圆明园的主要途径.

# p3 n p- [) \0 f

 

& B8 U+ Y! L M: n

我始终认为圆明园在宣传方面的力道不足,即使是本次海外寻访活动,虽然前后新闻报道不少,但其中不乏有传统的认识错误,不但没有纠正,反而成天在主流媒体播放.名人效应不足,像红十字会、希望小学等这种爱心工程,名人的参与极大的促进了普通人参与的热情.作为企业产品来说,明星参与也是常见的宣传方法.相对的来看,故宫、颐和园或许没有明星"代言",但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其自身,他们都还存在,有时无需代言或宣传,人们来到北京都知道要去故宫、颐和园;再说"红学",曹雪芹早已隐没于历史,红楼梦也非完整存在,但民众对红楼梦的关注却始终存在,研究的人多了,就成了一门"红学".不研究的人也会关注,因为红楼梦是有故事的,无论是纸面的著作还是影视剧,普通民众都可以从身边非常多的机会接触到.前几年的刘心武说红楼,则再次掀起了普通民众的红楼热.

7 y2 @/ B% A: u# K4 T

 

M$ f1 |4 X r& ~$ C7 c4 d

回说圆明园,自80年代以来圆明园的书籍屈指可数,有价值的价格不菲,不适合普通民众的阅读.80年代还曾出过几期圆明园学刊,但后来一度停止.近两年看到貌似又开始出了,但找了下淘宝、孔夫子,无此学刊可购.只有早先的五本.关于圆明园的电视或电影更是稀少,纪录片也几无可见,只常常在一些片子中作为配角出现几分钟而已.圆明园近期的一些活动,更是见不到有号召力的人物出现.所以有些时候不是让人们知道真实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而应是让人们知道曾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有什么、圆明园有发生什么、圆明园里都有谁,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告诉民众真实的圆明园为何.

7 k3 _9 F2 O% ]& e) P

 

p* |& m- C6 B3 B

不过,这话说的容易做起来是十分不容易的,正如我总是想告诉别人:女史箴图并不是在圆明园内被劫掠的.但似乎没有多少人会听我的话,因为自我小时候开始,就从书本、老师、身边的各种环境中被告知: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是在圆明园被劫掠的.错误的思想一旦形成,想要纠正往往要比产生错误更加困难.所以就圆明园来说,或许少数人所知道的圆明园是不够的,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圆明园是不对的,若要平衡人数的多少,就要双方互相的融合.有时候我不论版权的贴出许多老照片,其实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无论他们看完后是如何想的.我能做的仅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我觉得这个景观如果可以再做的真实些,譬如西洋水法可以正常的运转,重现清代时胜境.以现在的科技来说,这个还是可行的应该.制作一个模型要更容易也更少争议.毕竟西洋楼除了西洋建筑外,其另一大特色就是西洋喷泉的盛观.

& o5 k+ c3 I2 p# L# p* a

 

& b0 _! `9 K$ e" L8 W" ?

同时这样的景观模型每次看都觉得缺少了什么,我觉得真实的圆明园不仅仅是其山其景其貌,还有园中的个体-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中国馆还有九州清晏?还是其他的?好像还专门找圆明园专家谈了下.这个就不知了.
发表于 2010-5-9 0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5-8 12:03:00的发言:
估计过几天大型纪录片<颐和园>上映,能掀起一阵清代皇家园林热吧,圆明园太缺少一部系统客观的纪录片了,现在人都浮躁,尤其是年轻人,没有人会在这些上下功夫,导致现在圆明园甚至包括颐和园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匮乏。
! g" s- u5 j/ N9 H. \# i, M

80后的年轻人国文底子都不行,浮躁不过是表面,对传统的陌生才是主因,一时有了兴趣不是坏事,但要深入下去,没有传统文化的底子是深不了的.还是在表面看热闹.

发表于 2010-5-8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几天《颐和园》就上映了吗?
发表于 2010-5-8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反感这种模型,严重缺乏尺度、比例和细节,只能算是个以圆明园为噱头的工艺品,不能代表圆明园
发表于 2010-5-8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过几天大型纪录片&lt;颐和园&gt;上映,能掀起一阵清代皇家园林热吧,圆明园太缺少一部系统客观的纪录片了,现在人都浮躁,尤其是年轻人,没有人会在这些上下功夫,导致现在圆明园甚至包括颐和园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匮乏。
发表于 2010-5-8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二世在2010-5-8 12:03:00的发言:
估计过几天大型纪录片<颐和园>上映,能掀起一阵清代皇家园林热吧,圆明园太缺少一部系统客观的纪录片了,现在人都浮躁,尤其是年轻人,没有人会在这些上下功夫,导致现在圆明园甚至包括颐和园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匮乏。
- k4 S6 f; M. b+ [* K, T7 x

希望能出本清漪园的书

发表于 2010-5-9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




4 ?, i$ T, j# A, s$ M" K

模型的制作者--张进才先生

' j* D6 A1 ]9 a) s% C' A# N


 

发表于 2010-5-9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rishon在2010-5-8 11:56:00的发言:
- ?1 @! h- ?) x$ o% O

就普通民众而言,其实缺乏的是对圆明园的关注,而非圆明园的研究.

1 e1 I4 r x3 L& w' Q

就譬如说例举两张西洋楼或清漪园的同一角度不同时间的老照片,很多人并不会察觉细节,反而觉得差不多呀?

6 v2 [. U/ m/ d4 c! y. |

而实际上专门研究的人就会细致分析比较.重点在于关注与不关注.

) ~! p: F. q) C3 S' y$ l

 

# j7 X' L) g# k: f# z# u3 z

区别于故宫、颐和园等尚存的历史遗迹,圆明园已经不存了.作为关注者来说,应该让更多的不关注者开始关注.

2 V A/ { k/ Z* R$ S# A& T8 y

但我觉得现在很多情况是,专家们有时注重研究,过去还局限在国内,就自己馆藏的东西翻来覆去的看;

" F: T8 I4 p( \7 r4 q0 ~* P2 I

现在开始海外寻访,这是好事.但意在"寻访",而非媒体认为的"寻宝".

# K. E8 T- K8 L6 I! F

而其实媒体是让普通民众开始关注圆明园的主要途径.

* q! c1 |3 a, w1 W5 _9 k

 

) [# r: G, h; D; S. F

我始终认为圆明园在宣传方面的力道不足,即使是本次海外寻访活动,虽然前后新闻报道不少,但其中不乏有传统的认识错误,不但没有纠正,反而成天在主流媒体播放.名人效应不足,像红十字会、希望小学等这种爱心工程,名人的参与极大的促进了普通人参与的热情.作为企业产品来说,明星参与也是常见的宣传方法.相对的来看,故宫、颐和园或许没有明星"代言",但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其自身,他们都还存在,有时无需代言或宣传,人们来到北京都知道要去故宫、颐和园;再说"红学",曹雪芹早已隐没于历史,红楼梦也非完整存在,但民众对红楼梦的关注却始终存在,研究的人多了,就成了一门"红学".不研究的人也会关注,因为红楼梦是有故事的,无论是纸面的著作还是影视剧,普通民众都可以从身边非常多的机会接触到.前几年的刘心武说红楼,则再次掀起了普通民众的红楼热.

3 K, @3 _3 q7 ^- e1 L6 S/ ]) f

 

0 l* y% w( R, `$ p1 F

回说圆明园,自80年代以来圆明园的书籍屈指可数,有价值的价格不菲,不适合普通民众的阅读.80年代还曾出过几期圆明园学刊,但后来一度停止.近两年看到貌似又开始出了,但找了下淘宝、孔夫子,无此学刊可购.只有早先的五本.关于圆明园的电视或电影更是稀少,纪录片也几无可见,只常常在一些片子中作为配角出现几分钟而已.圆明园近期的一些活动,更是见不到有号召力的人物出现.所以有些时候不是让人们知道真实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而应是让人们知道曾有一座圆明园、圆明园有什么、圆明园有发生什么、圆明园里都有谁,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告诉民众真实的圆明园为何.

- o% J6 J2 U3 `5 i. f& _

 

' ?/ G; P- v2 T6 U% P

不过,这话说的容易做起来是十分不容易的,正如我总是想告诉别人:女史箴图并不是在圆明园内被劫掠的.但似乎没有多少人会听我的话,因为自我小时候开始,就从书本、老师、身边的各种环境中被告知: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是在圆明园被劫掠的.错误的思想一旦形成,想要纠正往往要比产生错误更加困难.所以就圆明园来说,或许少数人所知道的圆明园是不够的,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圆明园是不对的,若要平衡人数的多少,就要双方互相的融合.有时候我不论版权的贴出许多老照片,其实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无论他们看完后是如何想的.我能做的仅是如此.

3 v' {( @. g- t1 j, C7 z/ g

 

% |. w4 k& U" t; [/ @

任何学术领域要作到精与深,这只能是少数人的事,大众是不必苛求的.大众只是了解层面,没有对和不对,常识不大缪就好.

, m8 q' ~" g: T3 k

现在的问题在媒体,瞎讲的太多了.

6 I0 ?/ r, B0 u. w

 

- a* ^0 C. e0 d& B0 b- t

学刊5期后新出的在孔网和淘宝上找找,应当还有卖的

发表于 2010-5-10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的管理者为啥不自己做这样一个模型呢?想来,应该比这个做的更好吧?

发表于 2010-5-10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模型做的比较粗糙
发表于 2010-5-10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神之荣耀在2010-5-10 8:43:00的发言:
1 ?! O2 ~* M2 o) \) q

圆明园的管理者为啥不自己做这样一个模型呢?想来,应该比这个做的更好吧?

! Q( J8 L0 R* c! I+ H/ h# n

 

' a5 R/ v3 w, C4 v

没有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5 15:23 , Processed in 0.155776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