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钟蟋,中型蟋蟀,体长20mm左右,黑褐色,头部小,触角灰白色,翅卵圆,整个身子成瓜子形,与常见的蟋蟀差别很大,生活在林地边缘的灌木从和草从中,夜间活动的昆虫,有时可在灯下发现,分布于国内广大地区。 1 Z/ j ~. U" R, O+ e1 K
日本钟蟋Homoeogryllus japonicus (De Haan,1842)
俗称:马铃(南方俗称),金钟(北方俗称)
日本钟蟋在常见鸣虫中属中等大小,体长约15~18毫米, 通体黑色。头部及前胸背板小,身体上下扁平,整个外形酷似 一粒特大、饱满的阔板西瓜子。触角基部两节黑色,其余各节 白色,近端部黑色。雄虫前翅质薄透明,翅脉清晰,翅宽大,端 圆,其长超出腹端。三对足颖长,后足健壮,善行走亦善跳跃。 尾顺细长,几乎与后足股节等长,线色或白色。雌虫身体非上、 下扁平,而呈橄榄形,产卵瓣细长,端尖,长于后足股节。
日本种蟋栖息于山沟、溪流、路边及庭院墙角的草丛、枯 枝落叶层或砖石瓦砾等地表覆盖物之下,喜阴暗潮湿的环境。 笔者曾在北京香山、山东泰山、千每时山,浙江江郎山等地捕捉 到日本种蟋。雄虫在接近太阳下山时开始鸣叫,但以夜间鸣叫 为欢。鸣声优美和谐,委婉动听,声如“音-,音-,音-,音-(Yin) ......",四声或五声为一组,第一声起始音长,以后每一声起音 重,收音时向上滑,犹如风吹银铃,声声回音绕绕。因有回音, 在野外往往听得鸣声而难以判断鸣虫的准确位置,稍一惊动, 马铃便在覆盖物底下捷足转移,不易捕捉。
日本钟蟋鸣叫时前翅几乎与身体成90度竖立,需一定空 间,故宜置于宽敞的虫盒内。食料可用米饭、瓜果,注意保持一 定湿度,中心盒宜置于阴暗处。
日本种蟋在我国的分布较广,华东、华北、华中及华南均 有。除模式产地日本外,印度、菲律宾和爪哇岛亦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