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62|回复: 6

[讨论]关于桂祥的爵位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4-29 0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清史稿·职官志》记述,雍正八年定制,外戚封为一等承恩公,外戚特指皇后的父亲。乾隆四十三年又规定,外戚没有文臣武将那样的丰功伟绩,只能封为三等承恩公。《清史稿·外戚表》记载,同治元年八月十八日(1862年9月11日),正式追封慈禧皇太后的父亲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朗阿均为三等承恩公,慈安皇太后的祖上三代同时也都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按照清朝制度,慈禧太后没有做过咸丰皇帝的皇后,娘家父、祖不应受封承恩公,但是慈禧太后破坏了这个制度。当时,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已经死去,由慈禧的兄长、惠征的长子照祥承袭了爵位,并且在照祥死后,于光绪七年六月初二日(1881年6月27日)由照祥的儿子德善承袭了爵位。这是慈禧娘家人得到的第一个三等承恩公爵位。到了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1888年11月8日),慈禧太后在紫禁城西六宫储秀宫里的体和殿,为十八岁的光绪皇帝选定了二十一岁的静芬为皇后。静芬的父亲、慈禧太后的二弟桂祥于十月二十一日受封为三等承恩公,并且在桂祥死后,由桂祥的儿子德恒承袭了爵位。这是慈禧太后娘家人得到的第二个三等承恩公爵位。

4 I: O: t/ k+ U5 e

常见一种说法:慈禧娘家人的第一个承恩公是照祥,照祥死后由桂祥承袭爵位,这是错误的说法。同时也不能说清爵位只有两个系统,且不能出现“民爵”的说法,更不能称“桂王爷”。(见以下资料)

+ C- T3 D7 E' _3 [6 \ A

资料五

Y, b; ?' Q( a0 Z5 h i) E8 P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

9 k+ h0 ]6 r7 P9 a1 o

一、         宗室爵位

0 i0 l7 P# a( U9 Y* m

清代皇族有宗窒、觉罗之别,凡显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本支称为宗室。清入关后将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此外,亲王嫡子封世子,郡王嫡子封长子。

: |& e. ^ ]) F7 V/ g9 ^

(一)男性

1 p0 j2 g9 x& e/ r, T) }' U0 w) a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 ]/ _7 J8 Z7 M2 D- a

2、多罗郡王

+ U' i9 _' {! \9 ?$ a/ Q( d! n

3、多罗贝勒

0 C. `7 X( }0 k# ]& W6 t/ E

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0 W+ Q1 V- T# W' _4 K$ l7 F4 m- Q. j

5、奉恩镇国公

5 h& ?" @- V7 j2 c8 W4 B% O7 v

6、奉恩辅国公

5 ^: w0 u+ r1 s0 s4 L. O

7、不入八分镇国公

- ?& | E4 u8 a$ b+ t& d

8、不入八分辅国公

8 d" a2 A# ~! N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8 y# B/ F" V1 W+ ~4 ~9 X. I) G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 T$ C2 _' |4 O! R# O* w7 ~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2 N. r3 G# f7 E0 k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 C* O X# [8 J% k. Z1 H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0 L+ V& V2 [5 r+ {9 u6 v+ I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4 z9 J$ b" Y7 d" ^% W

(二)女性

# S* {; Q) l/ R+ g3 A

13、固伦公主:居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

% b6 t+ o, F) M: T

14、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

6 f/ |9 t4 |9 x- O$ r

15、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

. x1 @+ w7 B" I& P. L

16、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

( ?& p/ S% {! C1 A! d3 I

17、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

5 X$ U' k+ T0 r' g

18、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

- v% s- J+ _, b; M# `

19、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

) Z* d, b. K: h# d

20、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a1 H3 X( i0 y

(三)女婿

! z- K, I. H+ j& o( X2 _

2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

" e5 N( ?/ U) c0 p, m

2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 ]7 p; B1 P' c3 w& K8 `3 r6 [

23、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

$ ^: N: w' l- Z& y' o

24、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q4 F: L$ O4 F# J9 o3 o$ n9 l

25、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 o* c ?9 Q: V ]% y

26、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 N% |3 E6 u# G

宗室封爵一般每传一代 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其子降爵位为郡王,其孙降为贝勒等等,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7 I v# {) J6 ~# H" `& Z

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们则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有王爷的爵位,称作铁帽子王有清一代,共有12家铁帽子王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10个亲王和顺承、克勤两个郡王。另外,福康安本非宗室却授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特例。

, O5 S5 c' e6 M- ~/ Z$ X7 i2 Z

二、异姓功臣爵位

6 J! Q/ s: j1 B4 K3 }9 T

异姓功臣九等爵位

g) a3 L9 w+ C$ O6 |! } f, P

1、公爵

% Y; {, @: Z' Q/ d

2、侯爵

$ h% c& T4 Y# ~/ L( J

3、伯爵(以上超品)

: r T! D: Y" ?4 o

4、子爵(正一品)

" J( {+ I. h) H. _4 |$ u3 C- x

5、男爵(正二品)

% Y% @, [8 M1 c- k- M

6、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俱分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

+ U. x9 k& Q# v

7、骑都尉(正四品)

4 U4 u9 D+ i9 d9 ^# P4 P. ?

8、云骑尉(正五品)

) a5 a3 ~3 x; r& k; C5 u: \

9、恩骑尉(正七品)

& g! v4 ^/ Q) }- H/ F3 u' G. \

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 \& s; ~ c4 o5 A, h" D

例如,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 \, {+ e7 [7 q& b

清代的公爵、侯爵、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

8 M- r5 g+ W9 S% m2 P- i

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只有四人且全都是在乾隆年间,分别是:

2 G$ H2 |" n- g$ s+ ]& @

(1)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属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8 N) `+ v5 t$ J! ^" N8 t5 h

(2)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大学士阿克敦,阿桂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与和珅关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 b6 Q0 t/ X" x& h T7 A, d

(3)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名福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的儿子,傅恒是乾隆帝皇后的弟弟,封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此为三殿三阁大学士最高等级,傅恒死后,无人再得此大学士级别,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傅恒有四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福灵安仅获云骑尉世职,当过总兵、副都统。福隆安是乾隆女儿和嘉公主的丈夫,傅恒死后,他承袭一等忠勇公。福长安在乾隆死后,与和珅一起获罪,嘉庆帝让他监督和珅自尽,但并未杀他,后来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福康安最得乾隆帝宠幸,屡立战功,金川平,论功,封福康安三等嘉勇男,后晋封嘉勇侯,台湾林爽文为乱,命福康安为将军平叛,进一等嘉勇公,平廓尔喀,加赐福康安一等轻车都尉,安南国内乱,命福康安去广西,途中病,命御医往视,加封嘉勇忠锐公。平苗人起义,进封贝子。后病死军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

2 g: d: Y& Q; z5 b0 t) x) i- e9 H, ^

(4)一等武毅谋勇公,姓吴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孙。

4 \5 X# z& R9 i% _" P l

三、蒙古爵位

0 q% W, t% y8 S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 ^2 {! K* x0 ^2 E! G

1、亲王

3 `6 V: q6 p) ?7 `, v; l0 |

2、郡王

* H) |2 V1 @. ^5 @0 o; z5 D

3、贝勒

5 ~+ O* [! Y/ B& J

4、贝子

* t: w3 ~+ z' j& ]- S% V$ C

5、镇国公

) b/ q K' [! C% e9 g

6、辅国公

# U: F4 u6 j& d6 m& S3 M

7、札萨克台吉

8 y0 V8 Q6 h2 a" H

8、一等台吉(塔布囊)

' A% e" f C. x) K- {

9、二等台吉(塔布囊)

, F9 G3 t6 L3 A1 z% ? t7 j5 a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 [( O/ }8 @. X/ y1 ^8 H: b9 ]# s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5 Q% D, _/ u' y, J9 v7 r+ D# G

12、固伦额驸

2 r$ Y2 q! {/ [; |4 r. z

13、和硕额驸

# j+ P, F8 F0 Y6 z& h/ F$ t

14、郡主额驸

& k5 d! Z$ w# s" ]

15、县主额驸

+ F; ]( d l1 Y! u

16、郡君额驸

! g. A% [! V$ a7 ?

17、县君额驸

4 z5 W' @% A6 J$ G" t+ V# w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多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0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先生,我参照了几种资料,还是您整理的最完整,三个系统、异姓爵位的说法都对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桂祥不是王爷,清爵位不是只有两个系统,以纠正现在的错误说法就够了。在此我们不是考证爵位的源流和嬗变,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太专业了。可以另外研讨。谢谢!
发表于 2010-4-29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

+ k5 b, g. I( @6 v' j

 

8 ^& y: K. O b5 B9 o" v5 K+ j. P5 J& \

这段文字是我整理的 别当作权威根据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赐教.

发表于 2010-4-29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10-4-29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但“八分”的概念按照民间流传的理解是八样标志的区分,实际上是源自早期满洲八贝勒共议制度,当时所有分封和奖赏按八分均等犒劳,即八旗都有利益均沾的权利,后来皇权不断强化,“八分”就演变成一种身份和级别待遇。入八分的上朝按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的只能与异姓王公大臣、外藩贵戚一起随旗行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22 18:31 , Processed in 1.12224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