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遗构。从结构演化上来说,这座建筑反映的是元代官式建筑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结构正在从北宋末年的醇和纤巧向明代永乐以后的羁直呆板转化。 8 e5 F; d5 \9 P. w# t! Y
) x y5 I4 ?8 w: c
单个斗拱的体量在宋金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而斗拱的朵数则比宋金明显增加(宋金旧例是当心间两朵,其余各间一朵,而这座建筑则是各间均用两朵,到明清以后就是少则四朵,多则六朵、八朵,且毫无结构作用可言了)。 * |4 L8 @/ Z- R1 ~7 x; Y
8 D8 ?! Y8 U. ~6 B, u, F: ~" f2 u
斗拱本身结构也复杂了,而且一律加上了假昂头(唐宋时代只有柱头斗拱有杠杆一样的昂,昂尾直接深入到檩下面,通过檩的压力挑起屋檐,昂嘴则露在斗拱外边,既能支撑斗拱,又有装饰作用。但是到了宋末、元以后,斗拱结构退化,横向构件加粗,昂派不上用场了,但为了美观起见,很多重要建筑就在所有斗拱的华拱外端刻出一个个假的尖嘴昂头。到了明清,这一纯装饰手法最终成为了定制,只要有斗拱的建筑都会露出一排排森列的假昂头。) 2 }+ C: M3 [' o- P% H
. }9 |, n9 w, Q5 _, Z, f这座建筑已经基本取消了正脊、檐口的升起,只在檐角保留了起翘。各檐柱也不再由内向外有规律的升起,而是一律同高了。这些简化的做法是元代的新特点,但是后来都成了明清官式建筑的通例。
( O# {. O" p8 h; N6 i" v7 Z ' n; w+ m- H6 {" d0 m V" [- j
正脊和垂脊已经不再用古老的叠瓦脊(这种古老的叠瓦脊从周代一直使用到宋金,现在在国内很少能看到了,在日本则到处都是),而是改用预烧的脊筒子。
1 T8 Z+ _; S# O' z: l( \ 9 q- M. w8 S) v' }
鸱尾(注意这个建筑上仍然使用的是南北朝、隋唐、两宋一直承袭的鸱尾,而不是明清以后的鸱吻)在形态上已经具备了明清以后鸱吻的特点,但还透出宋金时代的活泼灵动的风格。 . o! @+ T- Y8 L) Z& z$ ]9 f
. M/ U! b+ x8 ^; E/ U
这座建筑仍然有保留宋金风格的地方,比如柱子上半部的卷杀,普拍枋宽度大于阑额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元代建筑处于过渡期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