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买了一册品相一般的二手书——8开精装的《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这书是2006年出版的,到现在时间还不算太长,但定价却很高——680元。相对而言,书中所收老照片的印刷质量却不敢恭维,即便版权页特意强调了内文用纸是荷兰米色书纸。
3 K, U5 G8 G1 v, G, j6 l
6 V* a" P9 r3 s9 A0 a书名虽然是《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但收录的400余张照片中,有一些王府的照片,比如克勤郡王府的、顺承郡王府的、循郡王府的、饶余亲王府的、端郡王府的等,内中并无一座王府建筑,而只是一些王爷、福晋、贝勒、贝子等人物的照片。这,难免有些名不副实之嫌。
通过《后记》得知,“此专辑由谷长江、沈弘任主编。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由沈弘主编,提供照片资料并撰写说明文字,恭王府管理中心人员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工作。”此外,据主编谷长江在前言中介绍:“除极个别照片待查外,我们都一一予以注明。对这些王府建筑和人物照片,我们撰写了综述和说明,有的向相关领域的学者请教、咨询,有的还亲自到一些王府进行实地考察,对比。”经过了这么细致的工作,按说应该能够确保照片与注释万无一失才对,可事实上却非常令人遗憾,仅在怡亲王府(孚王府)的一组十二张照片中,我便发现有三幅照片的注释是错误的,
先看第一幅,在书中第77页。 ! \- }% Y# y% U) w3 |4 \
2 W! j% g3 @; U& L
书中文字注释如下: 神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同学录》,1930年) 神殿,歇山顶,面阔七间,前有月台和门廊,一条较宽的甬道通向月台的踏跺。原照片注明“礼堂”,表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时期这里已改成礼堂。
辨析:这张照片被编者定为中路神殿,其实,从实地考察来看,虽然神殿确实也是“歇山顶,面阔七间,前有月台”,但是只有正殿月台前才有这条甬道。因此,照片中的建筑是中路正殿,也就是所谓的王府银安殿,而不是神殿。
对照《乾隆京城全图》中的“怡亲王府”平面图,可以发现,有甬路的正是银安殿(我用桔黄色的框线将甬路标示了出来)。
) v: W; O1 I2 W* ?( p* S! W+ R
(翻拍自贾珺著《北京四合院》)
此外,还可和我2007年拍的正殿照片做一对比(据说现在院中的树木已经被砍掉,彻底恢复了原貌),,除没有月台上的小门外,其余皆同,可以证实老照片中的“礼堂”确是银安殿而不是神殿。
$ ]6 P$ e: K9 E# x- ^" \% D' }1 C* w4 ^ W
( h, v6 B" T5 ]* k8 M# q% r
再看第二幅,也在书中第77页。
- a8 k: I7 d( U3 J" @! M
( `0 K0 S6 m1 M @ d书中文字注释如下: 正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同学录》,1930年) 银安殿位于中路第二院落,歇山顶,面阔七间,前有月台,彩画十分鲜艳。原照片说明为“音乐厅”,表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时期,此殿已成为该校的音乐厅了。
辨析:真正的银安殿在上面已经确定了,那么,这张照片中的建筑,从其规格“歇山顶,面阔七间,前有月台”来看,只能是中路的神殿。
这张2007年的照片虽然角度不同,除有花圃树木挡住了神殿下部,看不到前面的月台,外观上并无区别。
$ ]/ w. p. B3 F9 Y
- l; e, D' {; g* T& S
1995年我去实地考察时,虽然没能进到后寝院内,但在其院外东北方还可见到两根烟囱(估计那根方的是后建的)。 " M: {1 ^( T R4 D4 Q0 S
, L/ a# {. Q9 j( O
* H% B& E5 t& m }
2007年的时候,烟囱已经了无踪迹,想来是有关部门将其拆除了。 ( }) Z& j, \- ~% H
6 r+ s' A# j3 S9 n
2 f) u$ n* J' `: X% f: a `7 a最后看第三幅,在书中第76页。
5 S; S2 a8 D: }. G4 [) ~5 L4 V0 q
: Z& |/ Z. z1 i( F书中文字注释如下: 正殿(《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同学录》,1930年)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理科毕业生合影,背后的殿堂广七间,有月台,应是王府中路的主殿银安殿。门窗装饰虽已改变,但外檐彩画似新绘制,十分鲜艳。
辨析:这张照片中的建筑只是局部,编者认为是主殿银安殿,而我认为是神殿。
为了便于比较,我将这三张照片大致相同的位置进行局部放大。 这张是第一幅正殿的东部外侧
5 I. x) d0 {: R$ O 这张是第二幅神殿的东部外侧
4 k+ v% j0 {0 h& o8 C
$ W% Y- w4 |' i! d' d
这张是第三幅的东部外侧
# E( E6 F( H7 T2 p& i0 @( t / P1 o" h7 f" z- F: f. x7 G
首先来看三张照片中被蓝线框住的檐檩和檐枋部位的彩画,通过对比,很自然的可以发现,第三幅与第一幅正殿的不同,却与第二幅神殿的相同。
其次看三张照片中被黄线框住的建筑物,第三幅展现的最清晰,是殿旁的一段矮墙,墙是南北走向,在第一幅正殿东侧看到的是一扇随墙门,显然与第三幅有差别;而在第二幅神殿中则恰好有与第三幅相同的一段矮墙。而且,看上面的《乾隆京城全图》可以发现,神殿东西两侧确有对称的矮墙圈出的小院(我用浅黄色线框将东边的院墙标示了出来)。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再贴两张2007年拍摄的照片来对比一下。 这是正殿东侧的随墙门。
6 [* M: x3 T6 I% x& [& r$ C/ h
' n- q0 D0 \6 j1 R3 s
1 P; X/ }5 o! x- Y5 n0 U神殿东侧的矮墙我没有拍,照片中是神殿西侧的矮墙,透过院内植物的枯枝也依然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西侧和东侧是对称的,完全可以等同视之。
! L& X4 t0 L3 g" k# \# F# R
; p& l$ m" m% ~# w2 G* t 5 C3 ^$ U" ?& h. \. S' _& @+ u
由这两点,足可以确认第三幅照片中毕业生的合影是在神殿拍摄的。
通过上面的辨析,尤其是与实地考察的结果相结合,书中这三幅老照片的注释存在错误,同时本书主编沈弘教授在前言中关于怡亲王府的介绍:“被改造成为音乐厅的原怡亲王府银安殿在外观上也维持了原状,它的七开间宽度在北京王府中颇为少见,而且歇山顶屋檐下的双重雕梁也非常独特和气派,只是照片右侧背景中的一根烟囱在画面中显得很不协调。被改造成为礼堂的原怡亲王府神殿也是个歇山顶,七开间和具有双重雕梁的雄伟建筑,而且神殿前原来的月台、甬道和门廊也都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十分传神地反映出了原怡亲王府鼎盛时期的风貌。”显然也是错误的,希望再版的时候能够更正。
* A" p* n& h" [2 u; ]
5 k* k, i ~3 f3 P v#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