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78|回复: 9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含3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4-12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小莫的照片里选了一些有关老北京手工业题材的照片,搞一个系列贴。

/ ?# o# g0 a* h7 b; n3 K2 P2 n

 

$ ~# O3 |( z9 O: U% R# u/ h# @

北京几百年的帝都历史,使得这块土地有大量的文化积淀。从明清开始,北京就是北方重要的书籍出版地。当时出版量发行量都很大。虽然经过岁月磨洗和文革巨变,我们今天依然还容易见到过去时代北京出版的书籍。

: V, c; U- P- q' H$ ]0 E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北京的书籍修复装帧行业也十分发达。

7 U/ p/ q+ c! [) h. M

 

, c* Z: W! o0 C/ D2 i

刻印佛经的刻经处。架子上都是排列整齐编号的经版。

% W$ Y' n) h5 ?) d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 q% l9 l E' W7 P# ^6 p5 L7 A

古老的雕版印刷,细看能发现这块版雕的是经书的书名签。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 A8 B* |5 d) z! s/ N0 ~9 q

在涂上墨的雕版上覆上纸,按压后就可以印出一页书,别以为这是个简单的事。墨的多少,按压的力道都有筋劲儿。以前我也弄了块雕版,试了好几次,才勉强印出一张看得清的。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老北京的手艺之一书籍修复装帧

6 a$ d' L3 g7 i; _6 p+ j% Z" V, `, k

将印刷好的书页书口部分对齐,毛边略找一下。

6 r& x4 g5 d" G; v& y

将印刷好的书页按照顺序排好。

( j2 k. h1 T w; |

7 A7 ^: ~/ B6 K7 g s+ }

' y" `3 p9 ^7 C

顺序排好后,将毛边切齐就可以装订了。传统装订方法有很多。照片里是经折装。

! A2 ]6 T! g. J2 E0 @8 A4 C' y, |

, S. I4 N7 i, [; a* W

粘好硬皮封面后,贴上书签。

7 _4 D/ C0 k; ~: V' z) T


刻经处内景,印刷经书的费用是寺庙向信众募集的。

9 j. Z& g# l. }+ Z/ Y


. ~6 `- [! @* Q% o" C9 J

 

0 m9 q& C+ ^, G9 L2 B5 H- J2 T

下面这组照片应是在一个书店拍摄的。从照片的排列编号上判断,小莫是想告诉大家中国的几种书籍的装帧形式。

0 d* H, W: w( R: T' Y( a3 u/ a* b

 

* v6 K1 e1 \& r# F M

传统书籍里比较常见的线装书。

$ m+ R0 r2 o9 |5 I5 |" n6 r! l


4 X8 p* I4 b2 V

卷子装。卷轴书籍在唐代之前比较流行。至今我们也还是把书籍叫卷。比如:雄文五卷。照片上应是一卷抄本佛经。

9 d, l7 X7 G- b

6 U7 |0 @- k4 e/ K% H2 f

这是书籍的另一种装帧方式:蝴蝶装。特点是字口朝内。从宋代开始此种装订方式开始流行。照片上应是一部明刻或影明刻本的话本小说评话类书。

4 V9 C* R, x3 l/ E* ^# e

 

5 ?% P/ R* h# v7 r, l3 v* F

一套书一般都不止一册,为了保护书,每套书都配有一个函套。中国北方和南方对多册书籍的包装是不同的。这是气候环境造成的。因南方潮湿,故而多用木质书夹板。而北方多用函套。对于多个函套凑起来的大部头书,一般还配有防虫的樟木书箱。

; Y9 y) w; g; D( ^2 L$ C/ u

" y1 W$ P5 b( P K

书店书架上的图书,能看到一部《钦定大清会典》装在一个木箱中。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等着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籍修复部分的照片。

& @ L$ b0 h$ I

 

3 }3 ]' F% p- n' `& l

书铺南纸店当年都承接书籍修复工作。一册年代久远,虫吃鼠咬,脆黄掉渣的书,在修复者手中获得重生。流传久远的宋元古本,至今咱们还能看到,一是因为最初印刷时候纸墨精良。再就是历代对其保护和修复。

: [% o/ H. G. V# m9 Z

 

; x: n5 h. L1 S3 O

这组照片应是在同一书店拍摄的,旁边还可以看到上一组照片里那一摞线装书。书店伙计给小莫展示了三本他们修复的书籍。这三本书开本都很大。一册是印谱,一册应该是写刻本文集。一册带有行书的序文。

% b# r$ \' }$ f

 

) M3 v. h9 }" Y" a$ Q

+ Q3 n6 y; y: {. M

 

! [, [2 W5 {) ]/ m8 |

伙计正给一册书钉眼,书脊上有线订的痕迹,说明这册书可能内页做了接背,重新打纸捻装订。

8 i) d7 { a1 Y) ~

 

5 B+ M1 D* c- L5 ?/ g Q

/ ^* \/ q2 F) P( J; i# S

 

* p4 e, N; G# b3 x- k

伙计在给一页书角磨圆的书溜口。即在书的背面粘补。看似简单,其用纸,浆糊都有严格要求,绝非外行可为。

# `! u' u; t' t; O$ y6 g) d

 

2 T' }2 M- O+ n7 {1 L

9 f$ c2 a" [* n6 B- v# v* S

l, F% a: ?# J! L/ K- f _2 G2 d

* Y# M* w! n/ `: I$ m

 

# Y! w1 H2 n0 w4 N& K9 P& H

溜好口的书页,还要在里面加上衬纸,衬纸天地都要比书页长一些,装订好后,能起到保护原有书页的作用

8 W! u7 V S) H& B/ u# @: f$ {: T


! C) k# I( k* `2 o4 W0 d

这是在修补被蠹鱼咬得千疮百孔的书页,要用与原书页相同或接近的纸张一点点粘补,繁琐而缜密,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样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5 V3 ~) Q3 f5 C# u1 y

0 B! A# P& P- L! c6 x

 

( t4 I& Z- S, w" k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今,传统书籍的修复任务非常艰巨。这种要沉下心来默默无闻干一辈子的行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鲜有人能坚持下去的。这个行业面临断档,人才十分匮乏。我自己因为喜欢古籍,所以接触到一些古籍修复者。有机会我会拍摄一些如今的北京古籍修复行业工作照给大家看。

4 a& K) n( f [( | y2 _5 J

 

( H0 e3 \! |/ r: j% q& p" I. _

下一贴会发老北京做弓箭的弓箭铺,敬请期待。哈哈哈

发表于 2010-4-12 2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期待~
发表于 2010-4-12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片!好手艺!
发表于 2010-4-13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早上速度还可以,把修书部分补上了。但是批量上传图还是不成。
发表于 2010-4-13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子翻底的功夫见长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小的我在2010-4-13 22:18:00的发言:
现在搞古旧书籍修复的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不愿意干,钱少是一方面,还有太浮躁,耐不住寂寞,眼看着这一行就要消失了。
" F2 e4 L/ N/ q; H

目前钱不少,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给出的修复价格都不低。我曾经送修过一册仅有不到20页,不算太费事的的书,修好用了200元。主要还是人才匮乏。这手艺可不是一天半天就能速成的,另外就是浮躁,平心静气青灯黄卷式的工作一辈子很多人受不了。还有人取巧,用非传统的方式进行不科学修复,反而造成了古籍的潜伏隐患。

发表于 2010-4-13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搞古旧书籍修复的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不愿意干,钱少是一方面,还有太浮躁,耐不住寂寞,眼看着这一行就要消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 17:56 , Processed in 1.15270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