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代官式旋子彩画的分代(河豚毒)
- G7 A3 c# ]' ~) w旋子彩画在明、清两代建筑中应该用广泛,做法多样,等级分明。旋子彩画最大的特点是在找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瓣。旋子的旋瓣是由一些圆形相切的线条构成的有规则的几何图案,中间的花芯叫做旋眼,整个旋子就像围绕花芯开放的花瓣。1934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把这类具有旋涡状花纹的彩画首次称为“旋子彩画”,统一了这类彩画名称。在彩画行业内,也有把旋子彩画称为“蜈蚣圈”、“学子”、“旋子”、“圈活”等。
l7 y1 s, _, `8 o- p2 H/ k旋子彩画最早出现的时间尚无确切定论,但已见于元代木构之上,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元代的旋子彩画遗存的实例见于山西省芮城永乐宫,但由于实例过少,因此我们对元代彩画知之甚少。清代旋子彩画年代离我们相对较近,而且存有大量的遗迹,我们对其了解的较为完善一些,当然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而明代彩画一直是个空白颇多的领域,近些年,国家、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逐渐提高,随着文保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皇家宫殿、园林、寺庙等建筑得到修缮,使得我们有机会对明代彩画有一些更多的的认识。
3 L K) x4 u% e7 q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是自己对明代旋子彩画一些肤浅的理解,而且观点说得会很武断,仅作交流。反正再过两年地球就毁灭了,如有不同观点,希望大家多多拍砖,呵呵。 ) J8 b: B c! S4 `2 }
一:明代彩画的时代划分 + Y& V4 [4 ]; ^8 B7 \3 F0 X
明代从1368年朱元璋(洪武)即皇帝位,到1644年朱由检(崇祯)皇帝自缢于万岁山上,一共经历了277年。通常我们习惯所说的“明代风格的建筑彩画”,实际上只是明代早期的建筑彩画样式,因为其实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明代建筑旋子彩画主体风格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化,本人根据这两种完全迥异的风格对明代旋子彩画加以划分。分为明代早期和明代中晚期两个大的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里的明代彩画的线路造型、纹饰等风格变化较大。这两段时间详细的时代分界线由于目前的条件所限,手头的资料极缺,只能从个人的感觉很武断的划分。我个人认为,明代彩画产生大的变化是在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时期,即
# B; Q5 Q# Y0 w* z1 d! b明代早期:洪武到天顺、成化
2 v+ V! N6 x) m: j- d- R明代中晚期:天顺、成化到崇祯
: F# I# W2 e& F划分到天顺、成化帝很武断,只是个人感觉,没有确凿的证据,希望大家只是关心一下,成化帝朱见深的父亲天顺帝朱祁镇一生遭遇坎坷。朱祁镇号正统帝在位14年,然后亲征被俘虏,朱祁钰继皇帝位,8年后,朱祁镇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成化帝从立为太子,经历废太子、再立太子的过程,以及其父亲坎坷的经历可能对明代的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可能从而影响到建筑彩画等诸多领域。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同是朱祁镇一人,把他在年号“正统”时的彩画划分为明代早期,把他在年号“天顺”时划分到明代中晚期。
& F p' u" j9 { D上面只是我个人的猜测,而且我个人偏向于建筑彩画变化产生于成化帝一代。到了正德、嘉靖一代,明代旋子彩画基本上趋于程序化了,变化较小,只是越来越变得从简了一些。
* A. C6 ~* \" D& T& L% ?$ p二:明代早期旋子彩画
$ n6 L+ U, n& g+ ^8 d B8 G我们以前所说的明代彩画,因为认识较为简单,实际上只是明代彩画中的一小部分,即明代早期旋子彩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方心尺寸长于找头尺寸;方心头是一波两折、一波三折形状;如意头找头;方心、找头等纹饰都青绿叠韵;柿蒂纹;石榴花旋眼等。如下图: + W4 f, R. n5 c% o: ^. P
! j2 P9 n) U3 b. [, n; }4 ^0 S9 d: H
2 |: B' P+ ~+ e5 G
明代早期的遗迹,全国内为数不少,如故宫钟粹宫、长春宫、南薰殿、午门、神武门、北京市东城区智化寺、昌平区长陵凌恩殿、门头沟区灵岳寺、石景山区法海寺、青海省瞿昙寺、湖北省武当山金顶、山西省大同善化寺等等。 1 L# A2 M, S1 |7 \
三:明代中晚期旋子彩画 & ?" g/ A) G9 \. ] Q
官式旋子彩画到了明代中期,可以说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原因我不得而知,可能当时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皇帝的遭遇产生了一些影响。总之给我的感觉是比早期的明代彩画趋于简化一些了。明代早期旋子彩画的方心多用空方心,其内做青绿叠韵,不绘纹饰,也有极个别的绘有纹饰,如故宫南薰殿、瞿昙寺隆国殿,但是实例较少。到了中晚期,加入了龙纹、锦纹、八宝等纹饰;方心头从一波三折逐渐过渡到宝剑头形状,且方心与找头尺寸比例逐渐成缩小趋势;找头多用N整N破的组合,当然也会有勾丝咬、喜相逢等画法,但一些建筑旋子彩画基本上仅用N整N破的组合方式。中晚期的勾丝咬相比早期的找头要简单化的多,早期的有一些建筑纹饰组合简单,而有一些却很复杂;纹饰方面,晚期旋眼较少出现石榴花和云头状,多用花瓣状旋眼。柿蒂纹运用的也基本较少,多改为较为繁杂的锦纹纹饰或者云头。如下图
2 u- n+ O/ |! x }; n
6 |. m- U0 e2 Q明代中晚期的典型遗迹:故宫英华殿、保和殿脊部,十三陵嘉靖石牌坊,北京市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门脊部,石景山承恩寺,崇文区清化寺大殿等等
) s- M# V& p8 @. Q& f
* q! w. H3 f) x8 Y8 {4 q上面只是代表河豚毒个人的猜测,因为一个人工作本身就特忙特别的累,能力和精力非常有限,不可能大量查阅明史、通览明代各个时期的瓷器、丝织品、字画等纹饰,希望朋友们给予补充,多提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