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1|回复: 6

西城拆迁,要和百年的老房子说再见了……留点遗言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4-2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_4 n0 d6 T0 W' |6 n _

 

6 R3 R) ^7 K y

(转自  艾辉的blog )

% W6 s r$ k% \- g; T& \

 

% x! I( ^0 y9 _

既然是拆迁,是毁掉那些“破砖烂瓦”,那么,就从这些砖瓦的来历说起吧,说说北京那个“城”……

! w( @! Y7 ]+ L

 

) A* W. I; p* ]) P) P7 L

    在中国古代的建城观念上,注重统治者中心形象的扩大,通过城市来展示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心的地位及其理政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天似穹庐”、“地如期盘”,是为天圆地方之说,天子据有海内四方的土地,故中国城市多以四方形状出现,虽然北京因为种种原因使城市形成了“吕”字形,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地位与作用,反而凸现了它的特殊性。在北京城的城门中,除了正阳门外,其余各门均对称地出现在东西来两侧,它们以一条看不见的轴线为中线,而这条线就是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中庸》载“执两端而用中”的治国的思想深深的烙在了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正中”者,谓中正仁和,光明正大,国以中为名;行以中为绳;城亦以中而立,在封建统治者心目中,中庸是至高的为政思想,故而北京有一条中轴线,而其城内的主要建筑均按对称的方位整齐排列其左右,而该线也串起了一系列重要的人文景观和城市建筑,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形制仍在北京市整体规划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施建设就体现了他的影响,国家体育中心(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即分立中轴线两侧。

+ f: ?/ d- k. e. v

    如果我们复原出北京的原有城建,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围绕紫禁城及其周围重要建筑而建立起来的北京城墙及大小城门,构建起了北京城的城市框架,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从北京的城门来看,在建造上都应用了一种形式——瓮城,瓮城是用于保护正门的小城圈,从阙台发展而来,虽然这是其军事上的用处,但做成如此形状也和中国人安土重迁,保守内敛的性格有关系的:喜欢把真正的城门掩饰起来而不直接示人。从这一点上对比来看,西方人则大不相同,特洛伊人则未在其城门前设置任何障碍,而其目的就是为了炫耀其城门的高大与坚固。北京的城门体现出的内守思想可以在城内的所有建筑物上得到体现,从皇宫大内到百姓宅院,诸如影壁、屏风、回廊等建筑无处不在,设置这些东西的目的就在于遮挡视线,从而保证房间的安全性及主人生活的私密性,而一间(jin)套一间的四合院中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平和的文化特征,第一层院子是会客理事之处,第二层及以后的院子才是主人放下种种外衣及面具,与家人共享的空间,这种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才会展示真实自我的社会,注定了它的文化特征是保守的。在中国,能够和主人穿堂入室进入宅院深处,是被认为得到了主人的极大信任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关系的亲密程度。中国人在日常的事务及情感表达上面大多喜欢通过曲折而非直接的方式,因此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如宫殿、庙宇及其他类似的高大建筑物正殿房脊两侧,各有一个龙首口噬两端,但每条龙头上却又各插一把宝剑,及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砖木结构建筑容易起火,一旦失火即是遭灭顶之灾,因此饰以龙首取镇火之意,但又怕其兴风作浪,故各插一把宝剑加以制约,这其中亦有“过犹不及”的思想在内。

2 y* ], \* T8 V* |7 H- s" M! T3 L8 k1 U

     在北京的城市中某些固定的文化符号蕴含了特定的含义,例如北京城内大小官员及皇亲国戚的王府林立,因此贵戚官员间如何体现自身之地位与权势则构成了京城建筑独特的文化景观,一座宅院的主人可以通过其大门来暗示他人其地位的高低,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多为官员采用,而商富巨贾即使宅第规模再大,也只能应用金柱大门、蛮子们、如意门等小门面,门槛的高度也不可与大户人家相比,大门正脊两侧的砖花亦有讲究,其平草与竖草的应用有较严格的品级限制,在清代一般以四品为界,以下者饰以平草,以上者饰以竖草,而皇亲国戚及敕建寺庙中这项功能则是通过在飞檐上的神兽数目来加以体现的,并有严格的礼制加以限制。

% b1 [2 _- L* o$ x/ H. S3 }

    若从宏观上看,北京的城建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在整体上去认识这一问题,如果在空中鸟瞰北京城市的全貌我们就会发现,在看似规整严紧的建筑群中,京城水系串起了独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世界,给人以刚柔相济之感,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下流,故能成其大”,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是最接近“道”的,“道法自然”,这体现了中国人精神世界深处的特质,而城中之水更凸显了这一特质,人处城中,却又接近自然,在城市的居住中得到的却是惬意与舒适,京城的水系串起了大大小小的水面,有的还作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其水面设置看似无章可循,却又错落有致、变化无穷,体现了一种随意,徜徉于其侧畔,可以体味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愉悦,享受的则是精神上的快乐和灵魂深处的自由。国人乐天知命,善于满足,热爱生活,珍视自然的深层次人性在城建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展示,而北京城亦因此有了活的生命,它不同于西方城市的活力,而是一种更加深沉的,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6 e$ K- K4 Q6 R l! k% ]" ? @

    对比西方的名城和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的建筑中,单体建筑的文化特征明显,各自独立,互不统属,这种特征是与西方人强调个人精神,崇拜力量,开放自由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西方人追求的是外在的美,对自然的缜密态度使西方人在建筑上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方法,建筑中严谨与完美的几何形状体现的是西方的理性及对规律的欣赏,每座建筑均有其耀眼的艺术成就,对比此相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全局式的思维并未出现在西方。

& _6 T' g8 w) k: o

    在西方的城建思想中,中世纪的影响很大,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为教会统治,建筑上亦注重人对神的敬畏态度,民居简陋低矮,而教堂及教会建筑却高大耸立,石质尖顶,直刺云霄,以引领人们的视线望向天空,从而反衬人类自身的渺小,在视觉冲击上个人以压抑的感觉,其带有的宗教色彩较浓重,这与北京城市临水而居,环境优雅的氛围截然不同。

6 G) k* [: Z7 }. C

    西方的城建同时比较注重自由化,这在近代以来尤为突出,就西方的主要城市而言,它们并不像北京城那样有一个整体的框架,诸如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梵蒂冈等国的中心城市,其规模与东方的北京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直到工业革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然如此,但是后来的发展使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工业的生产力极大的改变了西方城市的面貌,但是在西方,历史文化名城大多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探讨:

) K& z* g! e" [5 C) z2 Q) [8 W' x

    首先,西方城市自身的开放模式造就了其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化建设并行不悖,其单体建筑即可体现时代精神与文化,毋须大面积的保护,例如古罗马斗兽场,三层建筑中每一层的柱式均不尽相同,集合了多利安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三种古希腊精美的建柱形式,又如西斯廷教堂的穹顶集中了绘画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十几幅传世名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西方的建筑是文化的集中,因此其保护亦相对集中。

1 o6 I0 z# T) Z: [

    其次,西方从古代走向近代,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新兴的商业城市代替了旧有城市的地位,新兴城市代表了近代资产阶级文明,而从属于古代文化的历史名城则因其原有的职能消失而不为人们所重视,所有的建设与开发均告一段落,这在客观上实际保护了历史名城,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即使新旧城市建设在了一起,其历史建筑因作为国家象征而也到了很好的保护,有的至今还在继续发挥着实际作用,如巴黎的凯旋门,德国的勃兰登堡门,英国的议会大楼等等。

' d# Z' h5 u5 R- e% `

    反观北京城市的保护问题,对比西方,同样有两点值得认真反思:

: E: }3 S; [( A! b

    首先,由于中国社会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化是十分剧烈的,社会制度突变,政权频繁更迭,民族生存成了头等大事,各种矛盾集中在东西文化这个焦点上,西化浪潮要求中国彻底推翻传统文化,现代史中短短的五十年内中国社会又经历了两次大革命,其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北京作为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必然是各种矛盾的集中场所,新中国的建立要求北京作为中国新兴城市的典范,这在空间上激化了民族发展与历史文化遗迹的冲突,落后国家要发展,旧城自然要让位,北京城市的框架瞬时就不复存在了,而今只剩下了标本式的保护区。

% i% m4 }7 O' y' N4 z

    其次,京城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亟待解决,北京的城建模式决定了其文化必然是以众多市民为依托的市井文化,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城市建设,大批居民被挤压到了城外,形成了工业化住宅区,城内则被商业化经营开发殆尽,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消失了,文化很难单独存在,四合院商业化开发,什刹海周边酒吧化,北京变得没有了自身的特色,消失在众多千篇一律的城市群中,北京人沉迷于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和消费,失去的则是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很难想象原本热闹的茶摊与小吃店变成文物被人参观的情景,那些场所原本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

" j; o( L% h9 C1 E' T2 o8 j

    北京城的每座建筑物,如果在微观上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如《易经》中的爻卦,变化无穷,丰富多彩,体现了主人心思的巧妙,别具匠心。而在宏观上纵览所有建筑的时候,却又能感觉到其整体中发散出的相同的文化气息,由此观之,京城的建筑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北京,城门、皇城、什刹海、四合院的集合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形态,其间所蕴含的文化,在整体的城市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它们是典范,也是精神所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北京城中多如牛毛的胡同所织构的血脉中;在如身体发肤的城市、居民、文化的结合与共生中;在北京传统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人民世代相传的鲜活记忆中,北京,才变得有血有肉,才有了它的根基与生命。

" Q& v7 e5 z2 x/ ?( e

    文化与文化之间迥异的风格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也是民族间相互区分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人的京音纯正,温和谦让,即使这个人金发碧眼,那么我也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个北京人,这就是文化。中国人向来注重文化而轻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融合包容万物,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华民族虽历千秋万代而不朽的原因所在,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势,从来是中国人的特质,华夏文明始祖,点燃东方文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国文化初创,与西方希腊雅典东西辉映,共同成为人类社会两大文化源头,并立至今,秦扫六合,始皇帝陵内以天地宇宙为帝国陪葬,雄心虎踞;汉并天下,西逐匈奴千余里,武帝本纪因此有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国争霸,魏晋风度,有唐一代,至今令人神思向往,后历宋元明清,虽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试问哪一个不是中国的政权?开疆拓土,定天下版图;近代及衰,但民族精神不死,中国人历百年抗争,“以数十年必死之生命,树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终成世界五强之一,建国伊始,为人宰割百年的中国即派兵出国作战,将十六国联军杀退四百余里,古老的民族,焕发出的是旺盛的民族生命力,中国的天下是文化的疆界,而地域是国家的疆界,中国却一向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 a: `8 D5 h$ f' G3 c% I2 ^3 C

    没有国家,犹太人可以团结在一起流浪两千年而不消亡,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他们传承和坚守着自己民族的精神,反观我们,没有自身的文化,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也不会再是中国人了……

- }! U+ O0 c9 ^/ E3 Q+ N

    物质生活相对的贫乏并不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因为精神世界的充实冲淡了这一切,乐观与勤奋、智慧与谦和、气节与荣誉……中国有其他民族不曾有过的荣耀与地位……她的人民又是那样的满足、与世无争……

1 `1 x9 X* o9 q- F( M

    诗三百,思无邪……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中彳亍而行的人们,在灰蓝色天空下飞翔的鸽子所带起的哨声也许稍显悲凉,但在人们相遇时会心的一笑,温暖而又幸福……我喜欢做个中国人,中国的北京人……

5 J7 W c+ X/ D0 T, Q3 K! Q

 

5 |; w# u: R/ x' E. u& }6 k y

 

8 }2 n5 N/ e% g

惊闻在不久的将来,北京西城西四地区将成为文化艺术机构的公共交流空间、国际一线时尚品牌最新流行趋势的大秀场。而“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的计划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e, n! j* A7 l- K6 V- S

 

1 l* n/ J1 w3 \5 |" p

W5 P$ z1 v7 w/ w2 A

 

: V2 ?* q( l+ _0 K8 i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西城西四地区将成为文化艺术机构的公共交流空间、国际一线时尚品牌最新流行趋势的大秀场。而“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

3 o% h- E$ ~' j+ q, R& P

真的吗?要是真这样,大家一定要团结了!!!

发表于 2010-4-2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清风在2010-4-2 12:39:00的发言:
" H7 q" `9 Z+ I# Z

古城的拆迁是要毁掉一些旧的建筑。但是只要政府规划好了会给古城一个新的面貌的,最好鱼和熊掌都能兼顾。

+ B; p5 A0 p( W! M8 \4 h* i

有些人,特别是有头衔的人,自己住在楼房里享受着一户一个卫生间,一户一个厨房,夏天随时都能冲凉,冬天有暖气屋里热呼呼,他们想到住在平房里面的老百姓们吗?想到过他们的春夏秋冬吗?我来举个列子就拿西城区的小乘巷来说就是城市中的农村,近百人口共享受一个公共厕所男女各三坑,每天早那里是最繁忙的,甚至还要排队,夏天虫咬,冬天冻屁股,。。。冬天还要提早买蜂窝煤,。。。。再有西四一至八条有的只修门脸院里不管,从街上过一看整齐划一,院里呢?两重天!!

; {9 e- b4 \0 B; I5 O

确实,内城人口过多,居住条件拥挤,老百姓生活环境恶劣。但这些不是破坏古城的理由 您说得有一定道理。希望外迁改善居住环境的百姓,也不在少数。毕竟人人都希望过更好的生活。我觉得理想状态就是:调查清楚居民要求。想搬家的给补偿,想留下的您掏钱改善居住条件。拆除私搭乱建。更新市政设施。修复旧有房屋外观,尽量不打破旧有格局。同时利用腾退出来的空间,增加生活服务设施。改善留下来的居民的生活条件。   

% y* K3 _ q6 j i! V* U

      不过我这些都是想瞎了心的妄语。政府的意思就是把老百姓弄城外去,然后利用内城土地,进行更高价值的地产开发,从而获取更大利益。其他任何说教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在他们眼里,北京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底蕴,不值一屁!球也不顶。他们要的就是“更益其值”

发表于 2010-4-2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话我爱听,
发表于 2010-4-2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的拆迁是要毁掉一些旧的建筑。但是只要政府规划好了会给古城一个新的面貌的,最好鱼和熊掌都能兼顾。

! S+ F) p+ E$ \8 e x7 m4 z1 M; O

有些人,特别是有头衔的人,自己住在楼房里享受着一户一个卫生间,一户一个厨房,夏天随时都能冲凉,冬天有暖气屋里热呼呼,他们想到住在平房里面的老百姓们吗?想到过他们的春夏秋冬吗?我来举个列子就拿西城区的小乘巷来说就是城市中的农村,近百人口共享受一个公共厕所男女各三坑,每天早那里是最繁忙的,甚至还要排队,夏天虫咬,冬天冻屁股,。。。冬天还要提早买蜂窝煤,。。。。再有西四一至八条有的只修门脸院里不管,从街上过一看整齐划一,院里呢?两重天!!

发表于 2010-4-2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见一故事,许是瞎编的吧。

; }$ c* u `" u I) ^, g4 R# q- Z

    居郊农,好行小慧,日耪地得一印章。钮雕小兽,斑驳陆离,印文古意不识。自悬腰间,不以为意。某日赶集,印章为识者见,以其为前朝名家故物,愿酬重价得之。农狡黠,以更益其值,非若干金者不办!识者言:印虽是名器,然印文有损,所益金不允。不谐而散。

+ f. F( @# ?/ Z

    居无何,农又遇识者,自出其印,已将印文磨去,另雕新字,识者惊无语。农滔滔其自磨印文,寻乡间雕字老手新办间,识者已拂袖去!

发表于 2010-4-5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前就说过 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要都跟追名逐利的商人看齐中国人肯定是下一个犹太人 北京人会沦落成中国人的犹太人 可中国人对自己的光辉又不重视 成了犹太人也不可能再复国 只能变成世界的乞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0 19:39 , Processed in 1.14716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