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0闲云野鹤0

说说帝王的称谓,直接以年号代称在位帝王并非正式称谓,仅是口头俗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贝-勒NO20在2010-3-14 1:54:00的发言:
, f' u7 v; @8 W2 o

在影视剧中称呼庙号比如“我孝庄怎么怎么样” 是为了方便观众了解这个角色是谁 这不应该看成是不懂历史的胡闹 因为艺术表演要考虑观众的知识层次 最大限度的让观众更容易的了解内容 这样才能有人看 没人看 或者看不懂的东西 自己认为再好也只能是垃圾

" n1 k" T+ R) S$ B; s0 Q

因为观众无知、文盲

( V/ D& R& J; N- q1 T3 p' C0 R

我们搞文化宣传就一定要还无知、更文盲,否则观众听不懂、看不懂

1 T7 b& J, C# @, S' R

这是什么HD逻辑

( H6 B: f" c* Q% L! M# u

 

6 {5 I+ k2 ^8 n% W

我们不去教育、拯救观众

+ X5 p" e T7 C/ f0 C% D4 E) y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 [7 k/ P$ d2 q* f0 c2 t

反去残害、误导、欺骗他们

* x% t0 C$ y$ A, l

 

& b. R0 E# I& x+ Y& T

谁不知道我们的导演是什么水平

- ^. K: e+ c2 s# \; d# I$ H

还如此为他们的无知辩解

* w( x$ f1 p# _4 K6 d: o

 

/ Z! O0 S# N: R- t

我其实挺喜欢张国立、陈道明的

2 H8 p H1 n# I& n: H7 S" N8 B2 S

但在《铁齿铜牙纪晓岚4》里面  他把“岑参”(音申)念成“岑餐”

$ A* d7 z9 A- |" i

陈道明在《康熙王朝》里面也是错字连篇

4 O4 U8 _1 H7 p# m8 g g

“恃才傲物”(音势),错读作“持才傲物” (音迟)
把“大汗”(音韩)读作“大汉”(音旱)
“遁世避祸”(音顿)居然念“循世避祸”(音巡)

3 m( O' Q* m; v! ?- N

 

9 q. u, o5 W* {$ |; L+ ^7 U

难道这也是照顾观众的需求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郑重的对以上三多错误言论

+ v6 |) {9 m3 O) P/ H( K

分别进行驳斥:

) O7 c3 D/ i5 |0 F! p

 

, V" |: a4 H6 @' k: A) r

我偏偏就是写那种狗屁文言文章的人

% x3 u# `0 u9 P! f6 u! l- H

不能因为今天的人都是文盲了,就把写文言文和作诗词的人都枪毙了

# [* S' I& k% Z$ o+ ]) M: b

你看不懂人家文言文中的用典和用词

6 F/ Q* ?: p5 _: j5 {

就得承认自己无知,自己是文盲

+ [1 Z I" |3 u& j6 T3 W

反去赖写作的人,不是HD又是什么

2 w- X- Y- k1 z D( B

 

' @$ |4 n& E: A, l" s

文化永远是高雅的

+ A/ G" h7 N3 J9 M4 E7 s

我们首先要学会高雅,拥有知识后,再厚积薄发

- z% u: V; U* {

我写的那些狗屁文言,凡是具有基本汉语知识的人都可以看懂

3 j2 v: s3 @& Q

因为本人从来不去故弄玄虚,卖弄学问

& a8 k& H+ W7 ?2 r

因为我了解当今社会现状

* O7 O. I+ ]9 o# F2 l" e2 u0 I* t

给大众看的,就必须通俗

6 V' L B1 c% i

 

7 i3 s1 x( w5 b

有基本头脑的人都知道,文言绝不是代表看不懂的文字

; G0 b; k1 u& C% b8 H

只有深浅的区别,所谓深浅

9 E+ v# x+ }. ?: ]. }

先秦文言需要训诂,就是因当时的语言环境决定的

) Y0 D% j& D+ r- z: N5 ~' }

后世语言发生变化,自然看不懂了

( j9 Y: }/ K8 q K! e$ \6 u. n

所谓文言不过是当时人们语言环境的书面化表现

9 }8 U6 r5 j2 z9 C- c7 D* ~& I3 v

并无半点神秘

4 K" Y- [7 E% k+ m" O1 `

前朝文字对后世而言就是文言

. A9 J8 V6 J. M8 l

我们今天说的话,写的文字,放到2000年以后,有可能是他们的文言了

9 c- B2 p, u' s; v3 Q- a$ ?! ]

 

8 ?$ X/ |) X9 A

但文言和古诗词的魅力

( [$ K/ ^+ I* L3 L2 c

有时是白话永远无法替代的

. v) S, q/ I. M% a; S5 W+ P2 N8 E

所以她依然存在,这也是文化不灭的力量所在

! N! k; [7 ~" X2 O6 c; {

所以我的狗屁文章可以卖出价钱

+ F' s6 N& o, n- D

 

# U4 h5 R& F4 w2 z& `9 x

陆老师开创的以韵文标注拍记照片名称

" ?, T3 ]" \/ g

就是借用诗词的外壳,就是文言的衍生

6 r& w7 J* F& @3 t& y

极受众多网友欢迎

4 D7 w* r3 T8 {5 ]) o. e

我也如法炮制,乐此不疲

' m$ F; B' E! }; t9 A6 P

 

, w, n P* @' }) }2 V& Y

至于文人之间,在文字中隐藏的玄妙

( _* Y1 e+ \9 ~2 O: g" @, n

那是同档次朋友之间的文化游戏

' N. r7 p5 q7 R1 ?; A

陆老师就常以各种典故藏文逗趣

0 g) B3 H6 D0 a' g$ u) h& a

识者会心一笑,心领神会,何其快哉

) ] g. d! I" |0 x9 W8 ?+ O" R

自然不足为外人道也

: ? E. X$ j+ G) k J( J/ S

 

4 y9 F# Q# L! V) ]3 b

文言讲究语言用词变化

: D) d, K9 _3 }4 Z. E

同样的字句内容绝不可以重复使用,这和书法的讲究是相通的,同一个字,绝不可以用同一种写法

! _% r& c# o2 C- n3 T

绝不可能出现一个“荡然无存”,重复用上几十次不嫌烦

/ {" \0 u& p# {* y6 U, T. f3 T

那只能叫,词汇贫乏,脑中空空

3 q* c: l3 W/ S

说康熙,说乾隆一定会有几种不同的称谓

" |2 i2 S5 Q* w/ I

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0 T8 P5 a6 I! m) \8 i4 r: X

如果看不明白,只能自惭形秽,自叹无知而已

) D) m& ~2 A, B, J; M

别无他法

! ]. a: F' ?+ H% I D9 p" i

 

7 m8 C$ N2 |5 p2 A( N: L5 z3 v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贝-勒NO20在2010-3-14 1:54:00的发言: # Q, c; ^. @6 v5 @0 i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都是我最早看到的历史启蒙书 它是为儿童练习语文阅读和掌握初级历史知识写的 写作者当然懂得相关的历史知识 但更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插图是为了增加阅读兴趣 因为那时候还流行看小人书呢 图中人物的服装用中国服装史来考察错漏百出 但这都不重要 对于儿童作品 首先是要求能够吸孩子兴趣 我小时候之所以选择这两本书而不是去读古今的历史专著就在此 如果真的强行读后者 恐怕这辈子都对历史反胃

, p! q2 a) b' u) d0 j9 ]9 D

我们知道

1 ~5 J; Y4 X: B1 ^5 ?1 V$ G, c |

由于国朝党政领导的文盲与无知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

# O5 J& C3 I4 T" M6 i7 E, M

刘继卣大师虽是现代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也难免遗如此之憾

/ b" {$ ^6 F- c

所谓

9 q+ M2 J" p& @, d7 W* \/ @

“插图是为了增加阅读兴趣 …… 图中人物的服装用中国服装史来考察错漏百出 但这都不重要”

, s7 Z5 h( ?: o# g# r1 `5 j ]" _

纯属是一派胡言

6 Z6 Q/ ^, C+ d# a/ a1 }

是对文化传播不负责任、贻害后世的无聊辩解 

# J% y& Y- S" b$ \

 

1 V' H1 ]6 P; j0 K( W H7 h

居然会有

. o, a( P/ e j: q5 p9 |

"我小时候之所以选择这两本书而不是去读古今的历史专著就在此 如果真的强行读后者 恐怕这辈子都对历史反胃"

) u& l6 {8 H/ Z5 G, p/ | [

这等人,已经足以令我惊诧

1 Z6 _. t, d' `, t$ E8 J

 

$ d+ `" C0 `" h0 H6 ~; ]2 r

本人小时候,深爱《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此两本书,至今保藏

4 ?% W0 ~# B$ x) l; I" y/ W

并购得《西汉故事》、《东汉故事》、《魏晋南北朝故事》等

# x1 e4 H9 r+ O8 B: N

可惜后来已不是林汉达先生所著文字了……

* h1 I, d& F0 p8 }. M

 

' G4 o( M8 U: k. y/ S a6 Q4 O4 i1 Y: `

除了深爱林汉达先生文章,更爱书中大师画作

0 A3 V0 p9 k+ @# Z5 z$ F

但是,自小学就产生了画中人物服装、器物的疑问

$ z/ j9 X, y3 u+ ?, [

产生了浓厚的探寻的兴趣

2 V4 J/ u# a( d2 l: v7 n

 

: H* b8 J' e2 N3 x

后来因学画,知道刘继卣大师宗法唐人“道子墨宝”,一丝不苟,以之为传神,因作如此之状

8 v1 a& U+ R W3 H

决不可以之视先秦之事

, I. _. e2 z+ Q" T6 m# I

但很多人,一生不涉此道,便有可能造成众生的误解、误导,其罪大焉

1 {* D3 l' ]2 M# ~; M( F* ]3 ~) ~

这就是,编者的错误的编辑思想造成的恶果

' m9 o. {' V5 ~& p F- M

只管好看热闹,丝毫不考虑,错误传达的信息与后果

; r$ R3 L' h& ]- ]- }0 U

究其原因,当时的社会环境,文盲遍地,吃饭活命都困难,人民水生火热,也根本不可能顾得如此等等

/ ^/ L- j$ o* r$ M* q# x4 }

 

! S5 b9 r4 X; p, }; f7 T

直到见到一套台湾版历史故事书,则大为惊叹,以上顾虑全无踪迹

( v! L/ i$ m1 C9 C. ~0 \9 y9 @

虽然书中文字,根本无法望汉达先生项背

: ~1 b' B$ q: b4 Q. O3 q* y; G; C4 z

然其插图,一丝不苟,精彩绝伦

* M& v/ ]5 t9 c% U

盖严格按照历史原貌勾画人物服饰、器物、用具

* B/ S" G3 B3 W7 r1 d7 {% v

 

5 |- g# S u Z6 Q8 Z* ~: y0 m

虽是少儿读物,其功大焉,使儿童自小了解历史,掌握准确知识,不会像大陆孩子那样,自小就被误导

$ q' o( V* [0 n2 {7 s) r% d

我通过新华总店的朋友,寻找此书

8 D m& m' x3 i9 y$ v( k, C

他问我:这书有什么好,一套少儿读物,你已经年近40的人,居然想要,什么原因?

% V! c1 r9 @. W- O8 L

 

6 `% @4 _4 U0 @

我答道:此书插图讲究,服饰、器物、用具严格按历史原貌,不是瞎画的,一看插图就知道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 u& Y! G* O* U D

他把书给我时,想起我要书的理由,反复翻找书中插图,想验证对错

3 r2 v/ M. b8 M# Z0 ?5 r

我轻瞟一眼,就会准确说出朝代,甚至说出所画故事内容,人物为谁

9 @" A( q1 s% j

他竟大为惊讶,始信我言不虚

1 n3 O6 `! G6 D8 g

 

3 B9 Z' N. T6 Q1 @6 U2 U+ G8 N* f

一个最简单那的问题,他为何不能相信,因为他对各朝服饰、器物、用具有所不同毫无所知

t0 W# J& J: L

这就是拥有文化知识与否的结果

: g& t( ], o# y& W' K5 T5 c

 

( X* }: r" ^ L0 o% k' ?

试发数图,以飨诸网友










发表于 2010-3-15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大家都识古文

$ \2 L7 Y" c, y# {6 B8 t

那怎么还有私塾 太学之类的地方呢

发表于 2010-3-1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发音的变化是由于自身含义变化产生的

" j; \4 d$ Z% G, B: |

拿历史浅薄的英文来说 重音和发音的变化 很多是为了区分词性词义变化]

, S6 D4 k( J" N. N- p; _% B# A

汉字源远流长 一词多多义 更是需要多音字(这就是为啥有的汉字能有不止一种发音的变化吧?)

% ~7 D3 j. o! ^

 

6 W% B: v* p d7 S

所以汉字多音的丢失~失去的不止是读音啊...............

发表于 2010-3-15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音字的产生原因不一

) x' c! h$ J( ~3 G7 w) @& N" O

 

# s! P# z- G% B7 ^1 p

古代造字的时候 会出现同形字 也就是不同的意思 发音也不同 但造出的字写法一样

5 f- e+ M: g# V: x, Z

 

# d3 Z$ Y8 G S

探究一个字的字源 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但也是很困难的 因为没有太多的语言化石留下来作为证据 用统计学对古文字进行分析 总碰到样本不够的情况 随意猜测的成分太大

# q+ }, @* L2 }/ h% U1 H) L$ g

 

$ J9 W5 [) X0 H# ]/ ~

汉字在记录汉语的发展过程中 并不是忠实的再现声音 而是会有一定的修正 比如老虎这个词 从语言角度看 是一个单词 相当于英语的“胎各(tiger)”但是商朝人在造字的时候 用的不是拼音 而是象形 也就是画个头朝上的老虎表示 这就诞生了一个“虎”字 老这个音就不表示了 可是我们口语中说“小老虎” 却不肯丢了老这个音 可见它相当于英语单词的一个前缀 是汉语词由多个音组成的一个证明 (当然这是猜测)并非原始汉语都是单音词

9 p) O o2 |0 J D; O. y

 

6 h! S+ P3 R& N8 ?" `9 [

反过来 我们也可以给“胎各(tiger)”造字 胎这个音不要 各这个音用个老虎的象形文代替 说不定以后英语里的老虎一词可以简称为“各”

发表于 2010-3-15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英语很多源自希腊语 拉丁语 古法语等等

. D+ T; R8 ]/ a, y+ Z

也是有渊源的 不可随便改变

$ ? p: ]# e a+ J/ U$ B! d

而且并非所有的英语单词都符合字根字缀的原则

" K2 p' f& e) L

 

5 {' Y) X g+ g) S; Y! }- K

不过您才华横溢 学富五车

+ ` w/ I& Z2 o2 i: d. F+ S

估计对这些无聊东西也不大感兴趣 咱就不多说了

; |' j8 X- w2 ^- u8 D7 }

如有得罪 您宰相肚子能撑船 大人不计小人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vanish在2010-3-15 17:49:00的发言:
J: ]7 A1 S2 \ ]+ X

hehe英语很多源自希腊语 拉丁语 古法语等等

H% d' J) O% u

也是有渊源的 不可随便改变

@8 E3 `- L. Q

而且并非所有的英语单词都符合字根字缀的原则

4 i1 \: ^) L5 X; u, d

 

9 }8 i0 D/ s# y2 f. s/ w- c

不过您才华横溢 学富五车

0 L3 Z" u$ c, s! A6 V0 @

估计对这些无聊东西也不大感兴趣 咱就不多说了

- `1 e* `: u* ~# U7 z

如有得罪 您宰相肚子能撑船 大人不计小人过

; w9 y+ G. \ u% T8 E

没必要和他理论了

$ d9 X# n. n( o( w

我们说东他偏说西

1 y9 k" R0 ?4 M% R4 K: e+ V0 |

明摆着无理取闹来的

+ f! U9 P" K7 F1 n2 M

他的话都留着

5 c* G8 E( X1 y9 y7 ]; Z2 b! f$ u

给大家看个热闹

+ b, u/ A6 B1 q( r

做个反面教材也不错呀

# j- L- _/ J7 |0 ?' M/ E

他还没真像今天把自己的水平暴露的这么彻底过

; }+ x4 Y0 r9 e Y, k" p

很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1 20:43 , Processed in 1.16095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