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8 L2 L; Z) K. h4 i0 \ 京西古刹常乐寺 : B: e5 U9 [0 U; a
1 j8 C# E* C6 b! a' y: o0 C
fficeffice" /> 0 Q) t8 u& x4 h; ]" h, }- C
【原创】京西古刹常乐寺
& `/ Z E. O" r& q1 v 从云岗向西,过了魏各庄,沿着洛平路向房山方向走,在青龙湖的北面就是常乐寺村。村名的起源不肖说,一定就是座落于村内的古刹——“常乐寺”了。
1 ^6 g/ S' h) F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拜访了这座村里古刹。在村口,向村民询问时,一位老大爷介绍道:“向北走,到第二个小桥向西,就是‘老庙’了……”顺着指向,开车也就五分钟,过了小桥就是真的进村了。再前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黄色石块堆砌而成的“城墙”,城门洞是拱形的青石镶边。到了门洞前仔细看,上方及两侧还嵌有石匾、石条。石匾上写的是“凤诏旌忠”四个字,两侧的石条上的字迹,却已经模糊不清了。从门里向西看,对面不远处,还有一个这样的“城门”,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小城池”的东门和西门吧。从门洞向上看,已是通天,貌似过去的城门也应该是个过街楼。门里的街上,有一棵三人才能环抱起来的古槐,据村里老乡说,他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先有寺后有村的历史,老槐树是最有资格的。 3 m/ G5 q9 w I2 y5 ]3 S
穿过东门,两门之间便是常乐寺。红墙青瓦的山门殿在阳光下显得静谧而安详,一扇老木门倚在他的身后,任凭着岁月的冲刷。前殿则是新的,青砖对缝,门窗整齐,虽然还没有油饰,却也成就了规模。只是院子里面的野草没有打理,还能看出曾经荒芜的景象。再向后面就是大雄宝殿了,前后相比,大相径庭。宝殿虽能看出修缮的痕迹,但也是有门无窗,四壁斑驳。尽管殿内多有供奉,依然不能掩盖住曾经衰败的痕迹。台阶下面,零散的石碑湮没在杂草中;环顾四周,残破的围墙掩映在树丛里。我想,他们一定是在这里几经兴衰,见证了这座古刹的历史吧。
f W. z$ c' v" y1 C4 a$ O寺里只有西侧殿,同大雄宝殿一样,里面有佛像几尊,殿堂旧中见新,看去也是经过了一番修缮。而其对面,只有满目荒草,已经早就没有了殿宇的痕迹。一位身着僧衣的师傅看见我的到来,从殿里迎出来,双手合什,欢迎我的到访。通过攀谈,我得知,这位法号“坚松”的和尚是跟他的老师傅三年前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应一位">应一位ersonName>居士的邀请从山西五台山来到这里的,他们要在这里重修庙宇,延续香火。
! T) Q" Y$ q& ?6 F坚松和尚讲到,常乐寺是辽金时代建造的,或许跟金兀术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明朝的高僧姚广孝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仿照城池的样子修建了三层的围墙,还在外围开挖了一条“护城河”。寺院的后面,应该是有个塔,叫“自来塔”,传说中的自来塔是一夜之间飞来的。但是塔早就没有了,只是在碑文中有记载。他说,寺的后面还有两座太监墓,是明朝后期的,跟寺的本身并没什么关系。现在依稀能看出来的瓮城与古寺的规模,还是那个曾经辅佐过皇帝的姚广孝老和尚的规划结果。
. I* |. O6 d4 n看着寺里那些新的砖瓦木料,坚松和尚还介绍说,这些建材都是他的老师傅——已经七十多岁的法通和尚自筹资金从五台山一车一车运过来的,还有那些佛像和香炉。来的时候,前殿已经荡然无存了,新殿也是才建起来不久。“我们好难啊……”从他的这句话说开来,我知道他们没有什么后续的资金,而且还没有宗教部门的正式手续……“要是这样修下去,还得十多年……”坚松和尚说。看着他惆怅而又坚定的目光,一股敬意让我不禁由然而生……
; @+ u4 z( j* m% D本想配合拍摄下来的镜头写篇考证文章来探究一下古刹的历史,但是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发现众说纷纭,多是传说猜测,无从可考。倒是坚松和尚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他的">和他的ersonName>老师傅让我想了许多,他们为什么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来重修庙宇呢?在五台山这个佛教圣地,他们可以吃斋唸佛,传经诵道,过着闲适的佛家生活。可是,在这里却是粗茶淡饭,辛苦劳顿,是实实在在的苦行僧。用我这个俗人的想法,若说要名份,就算重修了庙宇,他们师徒也不会像那些名寺高僧那样,得个政协委员之类的头衔罢。若说要利益,就算延续了香火,仅靠寥寥无几的香客,又能得到收入几许呢……这些显然都是那么不现实。然而,和尚师徒却是这样的做着。我想,这只能用他们对佛祖的真挚来解释了。
+ ^7 |2 F' l2 ]我知道,用我们俗人眼里的名与利去想他们,应该是对他们的不敬。但同时,我对他们却是由衷的敬仰,敬仰他们的超然与坚诚;敬仰他们的无畏与艰辛;敬仰他们的信念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