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77|回复: 2

[原创]2006年4月23日交道口地区拍摄纪实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4-26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2313时,天气晴朗,虽刮着谁四、五级风,但依然挡不住拍记队的拍摄计划和热情,大家按网站通知,来到了宽街路口的西北角。

这次拍记队伍人数近30人,颇引人注目。拍记队伍依然由“掌柜的”、“虫子”带队。北京广播学院有67个人带了两台DV全程拍摄拍记队的活动,用以他们的作业,后来经了解他们有些人是新闻记录专业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队伍里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外国人。男士是“哪吒”的一个德国朋友,他金发碧眼,穿着中士灰布的对襟外套,显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而我们几乎全都穿着西式的外套,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士的名叫卡特琳(Katharine),她的中文名字贺凯琳,她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节目制作人,由她的助理小陈陪同全程跟随着拍记队,了解情况。我同Katharine用中文闲聊起来,她的中文说的不错,她告诉我,她学过中文,第一次来中国是1997年,回国后接触中文的机会少了,所以有些生疏了,现在北京的变化非常大,她以前看到的地方,如今已经认不出来了或没有了。她也同样表示北京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应该保留自己的胡同和四合院,如果都拆除了,北京没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对于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出不理解、不赞同。她的助理小陈从广东来北京的时间不长,对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还不是很熟悉。后来“小苜蓿”与Katharine用英文聊了起来。

 

待大家来齐后,首先来到了东城区妇产保健院南侧的麒麟碑胡同西口,向东走不远即迎面看到东面一栋2层灰色不很起眼的小楼,胡同在小楼这里拐向了南边,然后又拐向了东。在小楼西南角拐角接近地面处,看到了西侧和南侧各有一个基石,基石上写着“第一助产学校基石”,“牺牲精神,造福人群”,落款是:“中华民国二十年,西历一九三一年”。看到上面的题字,令大家肃然起敬,让我感受到这个小楼为人们带来的希望和喜悦,以及她们的奉献精神。大家在这里拍摄了起来,一时间快门声响个不停。

由于胡同前面的特色不很显著,大家拍完这栋小楼,又从原路返回了。在路上,“九格格”告诉我,她是跟着我后面一起来到的宽街西北角的,她也去了巩华城那次拍摄。这时德国人不知了去向。

接着大家来到了东西走向的府学胡同。一进胡同西口就看见北侧有个近一人高的木栅栏围墙,围墙里面有个气派的牌坊,上面写着“棂星门”,据拍记队的队员讲有这样牌坊的地方是府学,文庙国子监有个同样的牌坊。牌坊里面是个颇具规模的院落,房屋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烁烁发亮,告诉路人这些建筑的规模和地位。紧靠它旁边的65号院落在它进门的左右墙壁上镶嵌的汉白玉石板分别刻有“顺天府学”及“府学胡同小学”。应该是原来的“顺天府学”现在为“府学胡同小学”所用,在学校里面读书的学生真的很幸福,他们借助先辈学子的灵气和庇护,一定学业有成,光宗耀祖的,呵呵。63号院落是“文丞相祠”,不禁让人想起文天祥丞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追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志士。34号院落的门上写着这样的对联“善为至宝一生同,心作良田百求耕”。28号院落有座灰色2层小楼,与在麒麟碑胡同看到的小楼很相象,应该也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在胡同里遇到了CCTV-2频道的两名记者扛着摄影机在跟踪拍摄拍记队的活动,准备做一个半小时的节目在电视中播出。在这里我还认识了一个新华社实习的女记者,她是湖北人。

“草长鹰飞”也带着他的一个朋友满身的酒气从南城打的赶来,还为大家买来了雪糕,显示了他的热情与豪爽。

大家来到胡同北侧的北剪子胡同,即再没有继续往府学胡同东面走,而是穿过北剪子胡同,来到了东西走向的白米仓胡同胡同。在胡同西侧的49号院落里长有一棵高大的香椿树,据说这样高大的香椿树应该在百年以上。在院门口一个男孩用竹竿上端缠绕的铁丝采摘香椿树伸在院外的枝头上的香椿芽,后来男孩的母亲接替了他,与他的父亲一道采摘香椿芽。大家也没有往东深入该胡同拍摄。

接着大家来到了来到了桃条胡同8号落是个小型四合院,正在进行翻新,据说房主人嫁给了一个澳大利亚人,翻新的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有的风格。10号院也是个比较标准内的小型四合院,但经过以往的翻修,屋顶的瓦已经是现在的材料,没有了老式院落的韵味了。“草长鹰飞”和他的朋友好象与路人发生的争执,随后也离开了拍记队。

大家走过南北走向的文丞相胡同来到了东西走向的东旺胡同。我广东来北京旅游的朋友此时赶到这里,又来参加拍记队的活动,此时她已参观完了“府学胡同小学”和“文丞相祠”。胡同1号院落有个2层小楼,它与上面提到的两个小楼样子完全不一样,有的人说可能是日式小楼,但不能证实。院落里面因住户私自盖了小房很拥挤,也不能把小楼拍摄完整。

细管胡同是东西走向的。11号院落保存还好,但大门紧闭,进不去拍摄。9号院落是田汉故居,但也不能进去拍摄。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着多少热血青年、有志之士和中华民族战胜了日本法西斯,并至今仍能让国人热血沸腾,激励人们向前。

十六时半,拍记队拍摄结束。大家在细管胡同东口北侧、新街口南大街的一家餐馆集中休息、闲聊。我感到此时的光线比较理想,和我的广东朋友又重新来到细管胡同进行拍摄。此时,CCTV-2的记者也正在胡同里采访 “虫子”,我们看了一会,就接着拍摄了。据说后面 CCTV-2的记者应该还采访了“斑马”。

 

等我俩拍摄回到大家休息的餐馆,拍记队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这里,BBC的(Katharine)女士和她的助理小陈在我俩进来后不久也离开拍记队。

就餐前,剩余的人在一起交谈着。新华社实习的女记者让我认识了“夜良”先生,他们俩都是第一次参加拍记队活动。“夜良”是南方人,虽然以前多跑的是南方,但喜欢北京,喜欢北京的胡同和这里的氛围,最终定居在北京。我们俩交谈的过程中,北广院的几个人也对我们提了一些问题,并用DV进行了拍摄。随后他们以及新华社实习的女记者离开这里。

就餐时“正方形”,“爱屋及乌”等几个人从其他地方赶来了,此时只有123个人。其中,一个叫“寒江雪”的女孩和与“小三”一起的女孩我还不熟悉,而其余人我都熟悉了,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拍记队的骨干成员。

就餐后,“斑马”、“爱屋及乌”、“小三”等前往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因为这天是“世界读书日”,书店都营业到22时。

 

 

清风不识字    

2006425日于海淀

 

; W1 s) P' }0 Q4 ^6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 21:29:25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发表于 2006-4-26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佟老师的文记得越来越好了![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9 12:21 , Processed in 1.12222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