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孩子——转载自文明论坛 为了这次活动我在先之前还特意去查了一下“完小”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完全小学,指没有初级和高级两部的小学,简称完小。在城里没有这个叫法。而在一些边远的山村,常常只有两三个年级、或者只是十几个年龄大小不同的孩子凑成的一个班,构成了一个“教学点”,但通常村民也叫成小学。相比较,有些小学规模较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具备了的,就被叫成“完全小学”,简称“完小”。我小的时候在完小上的学,所以还是比较庆幸的。 简单行程是从北京火车到白涧,然后坐中巴到了金水口,然后只能坐三轮车进山,说是一条路其实就是山沟的一条干涸的河床,一路颠簸,拐弯无数,时而大风吹来,时而大雪飘过,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到了寺儿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整个村庄融合在山里,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和谐与统一,宁静与祥和代表这里是最恰当不过的,可是山里的人告诉我们这里山下有水没有土,有土也种不出什么东西,山上有土没有水,大米都要从外面买回来,只能靠放羊来赚去微薄的生活所需的费用,有钱的人家(指家里放羊多)的孩子都到外面读书去。只有穷的家里没有劳动力的人家的孩子还不得不留在沟里上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月份的山那边还是雪茫茫的一片,马老师说有一次去那那边差点走不出来,听到有风呜呜的吹过来的时候赶紧趴雪里,等风过马上跑几步,如此循环,要不就被风直接吹飞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回过头来说学校,这就是我们到的时候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在这了,两间教室,一共就放了几个桌椅,马老师给我们介绍:这里一年级两个学生,二年级三个学生,三年级三个学生,四年级4个学生,还有几个学前班的,他们这的食宿是300多一点每学期每人,学费是142/学期/人,学前班是90/学期/人,也就是城里孩子几天的零花钱、一双不是很好的运动鞋、出去吃一顿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孩子们看到我们来了,就在教室的另外一间只有一个炉子和几张桌子的房子里为我们生火取暖,马老师给他们打火机,他们找到一个塑料瓶来引火,火很快就起来,加上他们的热情,教室里很快就暖和起来。 以下这些就是部分学生的特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破烂不堪的书本,红扑扑的脸蛋,开心的笑的样子,右上边的那个小男孩是一年级的,左边的是三年级的,马老师说因为人少大家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这边是三年级那边是一年级,只能这边先预习,给那边上课,上完课就布置作业,同时这边预习好了,又开始给这边讲,讲完了那边的作业也做完了…… 每天如此轮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他们的课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还是年纪小的学生闹腾,一说拍照片马上就挤到一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他们最缺的东西,课余活动用的跳绳,棋类,羽毛球等体育用品,一些铅笔和练习本,一些科普,人文方面的书籍等,因为他们那边除了课本没有别的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最后要说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马老师,马老师并不是本地人,一米四五的个子,满脸被风吹的通红的样子,放假的时候,学校已经被偷了一遍了,连学校的锅什么的都被洗劫一空,所以他每天就只得买些方便面,外加开水喝,或者今天这个学生家吃一顿,明天那个学生住一天。我过去的时候带了几本我们杂志社出版的《奥运火炬照北京》《奥林匹克与中国》画册,马老师说太需要了,太需要了……回来以后在想:奥林匹克过两年就要在北京举行了,全世界的眼光都聚集在我们中国,而山里的孩子离他又有多远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们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碰到了一年级的这个小男孩,放学的时候他一个人走在石头小路上,一边走一边双手捂者耳朵,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冷,我叫他把手松开的时候,看到耳朵被冻的已经发紫了,其实他的手也是冰凉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们最后选择这样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