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的传奇人生 1 w# m8 n. ]& h9 s
5 Z: y+ H& s8 w+ t1 T; Y0 B e S
考试,自古以来就是国人从小到大必须不断迈过的“门槛”。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在即将落幕之时,诞生了最后一个状元,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 @! {+ g* l1 T. e* h- K1 D- k ; S/ y* V* |4 p0 ~8 v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要说刘状元及第之事,确还有些意思。
2 z. [- S1 i0 l4 R# g" k 刘春霖出身贫寒,从小胸怀抱负,立志刻苦读书,长大成才,博取功名。因此,他自幼勤学好练,少年时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好书法,令一些文人雅士刮目相看。光绪年间,他连续科考,院试中秀才,乡试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适值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清廷举行恩科会试,他又中试,紧接着在殿试中独领风骚,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状元。 . k* ~6 @" S2 Y8 ~" k0 n
刘春霖及第状元内幕,传闻极多。一说会试第一名本是谭延闿,但阅卷大臣担心“谭”字会使慈禧太后联想“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于是将第一名改为朱汝珍。但光绪帝却认为朱的文章不佳,而把原定为探花的刘春霖晋升为状元。再一说法是阅卷大臣选定的第一名为朱汝珍,但慈禧太后看到朱的卷子后,即刻将其姓氏与朱元璋联系起来,并从“珍”字联想起被她害死的珍妃,等等。这些尽管与朱汝珍实不相干,但却触及了慈禧的敏感神经,令她从内心感到隐痛、厌恶,于是便把朱的试卷弃之一旁,再去翻阅其他卷子。当看到刘春霖卷子时,慈禧不禁为之一喜:一是刘之试卷字体娟秀、文章亦优,二是“春霖”之名,有“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刘之籍贯“肃宁”,又有“肃靖”、“安宁”之意。这一切在迷信心理严重的慈禧看来,对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都是吉兆,于是便选中刘春霖为状元。北京孔庙先师门内矗立的高大进士碑林,一排东数第一座便刻有刘春霖之名。
/ |# E& @" T2 }: y 刘春霖及第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并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回国后,他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辛亥革命爆发,他曾一度隐居家中,以读书、弈棋为消遣,不参政事。北洋政府时期,他在政府里又担任过一些文职工作,曾两次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因此名噪一时。但在当时各派军阀明争暗斗、政治腐败的情况下,他根本无法有所作为,只能以超然物外的态度在官场生活,便于1928年愤然辞官而去,先居上海,后移北平,脱离政界,终日以诗书、字画为友,聊以自慰。尽管如此,刘春霖亦未忘国事,丧失气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政府总理郑孝胥派人以宣统帝名义,邀其出任伪满洲教育部部长,刘却明确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断然拒绝了郑孝胥之邀;1933年,冀、鲁、豫受灾严重,刘为移民成员之一,为安置灾民四处奔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请刘春霖出任北平市长,遭到刘的当面怒斥。王恼羞成怒,派兵抄走刘历年珍藏的书画及家中贵重物品,并将全家赶出门外,流落街头,从而使他身心遭到极大摧残,久病不愈,1944年与世长辞。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字和金石学等方面尤有造诣。他工于书法,尤擅小楷,至今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可见他的书法备受书法界推崇!刘春霖所处封建社会之末,一生经历复杂、坎坷,虽满腹经纶,但在社会动荡背景之下,才华未能施展。他在《六十自述》诗中谈道:“平生志不在温饱”,“不崇高位崇高行”。这正是他一生中大节的真实写照。 ) k- H' i8 ~. z( S
8 r, p7 b2 S w7 M$ S
以上文字摘自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日下回眸——老北京的史地民俗》,题目为编者所加。
, n" u8 T8 I6 S4 m5 l 3 ^7 Y4 w% [# t4 h. C
任何一个城市可能也赶不上北京有那么多痴迷于文物古迹的民间专家,之所以称其为民间专家,是因为他们的考察研究是专业级的,时间和经费是业余级的。他们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为北京的历史拾遗补缺、辨伪存真。书中290篇文章,记述了四九城内外的史实、遗迹和民俗趣闻。注意:这是他们徒步或骑车搜访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