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的胡同情结、和谐的邻里关系fficeffice" />
2 x: v. o" ^) a" p$ {% { 孙柏龄
7 w) y- R# V. x: |) T3 U) e北京的胡同文化可不光是四合院文化。和谐的邻里关系、深厚的胡同情结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胡同里的“院儿”两头少中间多。达观贵人的大小四合院总量相对少;一、二十户、甚至更多户的大杂院也不算很多;更多的是住着三五户、至多十来户、配置得各式各样的小院儿。随着城市危旧房改造工程的推进,小院少了,连接这些小院的胡同也越来越少了。拿交东危改小区来说,整条的土儿胡同消失了、花梗胡同剩下南边半截了、香饵胡同从中间一劈,北半边没有了,就剩下南半边了,代之而起的是座落在一环以里,十来层高的一片楼群。 % `+ Y6 F& ]0 ~* n
居民的住房宽敞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那种以小院和胡同里人际关系为代表的胡同文化怕也随着搬进楼房而淡漠了。胡同文化是深藏在大门和门墩后面的,是在一个个门牌之间历经几十年、上百年逐渐形成的,已经成为世人公认的地域性民俗,能不让人怀念吗? ' I6 l* J3 J; j4 e
北京人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热情、幽默、仗义、讲理,对己有诸多的“理儿”约束着,对人也按着“理儿”的标准来衡量着。拿“院儿”里的事来说,不少邻居都是一住就是几十年、几辈儿人都朝夕相处在一个院子里。街坊们彼此相称,不是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张" w:st="on">张ersonName>先生、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ersonName>小姐,而大都是随着邻居家的辈份排行称呼,彼此都是张大爷、李二婶儿、三哥、四嫂的这么称呼,也有从小就叫人家小名的,一直叫到年过半百了,也不待改变的。和平辈儿以上彼此聊天,相互必称“您”,哪怕是吵嘴抬杠呢,也得在“你”字下面带着这个“心”,而且边吵边逗乐子,即撒了气,也捡了乐儿;对长辈的称呼,即使老人不在跟前儿,也得说“怹”,要是直呼“你”或“他”了,那肯定出了大矛盾,伤掉了那个“心”。
, w; P+ {$ s4 j. ?4 d* A小院儿本来都不大,唐山大地震之后开始自盖地震棚,又常年的增人,可没地方扩张房子,所以院子里加盖了不少小房。这么一来,邻里之间,门对门的也就是两三米的空地儿,左邻右舍一墙之隔。一个院里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好的歹的,大伙儿都是知根知底。自家打架,爱面子的最怕对方嚷嚷,“你小点声,让人家听见,捡笑话呐!”;在“吃”的方面,现在虽说都已经不错了,可谁家做点新鲜稀罕的吃的,也还是盛出一盘一碗的,让街坊都尝尝。您白天上班,家里的事尽管放心。前些年家家户户还生蜂窝煤炉子的时候,白天准有人帮您加块煤、封好火,下班到家一壶开水在火上靠着,封着的火打开就用;赶上您正在班上变了天儿、下起雨来,回家您看吧,您早上在院里绳子上凉的衣裳、被子、窗台上怕淋的东西,准有人帮您收拾起来了;今儿个孩子发烧上不了幼儿园了,没关系,您就把他搁到对门大妈家,您上您的班,一天下来吃药、喝开水、盖好被子捂点汗,都给您安排的好好的,到晚上也许这孩子的烧也就退了呢…… f( p5 ?4 K+ R. g( W
在同一条胡同里住着,就像老舍先生《四世同堂》里所描述的,既有大学教授、演艺明星,又有职员、买卖人,也有工人、服务员。上班去,各是各的角,回到胡同、回到院儿、回到家,彼此都是街坊邻居,无贵无贱,买东西去的是同一个商店,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甚至同一个班念书,一起摸爬滚打。大伙都注重教育自家的孩子,跟人打架,大多数家长都是得先数落自家的孩子,要是有个别的大人老说人家的孩子,准得背上一个“护犊子”的坏名声;北京人最尊崇老人孩子,甭管您多大的“派”,早上起来一出屋,在院里、在胡同,也甭管碰见多“卑微”的长者,也要主动打招呼、问声早。看见孩子打架都得给拉扯开,说两句;多少大作家、大演员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淀出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拿钱是绝对买不来的;最让外地人交口称赞的,莫过于在胡同口打听道儿时,受到的那份热情指点,“您往南走,过几条胡同再往东,看见什么什么标志,再往哪哪拐”,“您坐多少路公共汽车,坐几站下车,别动地方,再换多少多少路电车……”,真恨不能自个儿给您送过去。有时看您走错了方向,准得追着喊着,让您别走那冤枉路……
0 z% @4 e# b1 m: z+ A. h; ~7 C这就是北京人,这就是北京人的好习惯、好传统,要真细说起来,还多着呢。这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胡同文化,与钟鼓楼、什刹海都融汇在一起了。搬到新楼里,老北京最割舍不掉的,就是老胡同、老院儿、老邻居,他们盼着什么时候跟老街坊的重逢。胡同少了、小院儿没了,这种好的文化传统可别逐渐消失呀。祝愿北京人把这些优秀的邻里关系、祝人为乐的精神带进新的板楼、塔楼、新的小区里。让北京人把美好的记忆注入到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之中。
$ }8 P7 S3 g, v2 E
* M3 ?& E# l3 j% \ H[发表的题目真是没想好,我经历的老北京的邻里关系,又有热乎劲,又有小矛盾、摩擦不断(文革那会互相掐、分阶级就更甭提了),也许这个整体就是“和谐”,尽管有矛盾,但离开后还会想念,还会互相帮忙。我想探讨咱北京的这个胡同文化在人文关系上到底是什么样的。看到网友三芋、不买票的帖子也特高兴,特愿意听到网友的议论。也许笼统说和谐不尽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