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 x5 h& z9 a" [
网上搜到 自得园,是雍正皇帝赏给其十七弟果亲王允礼的一座花园,后来雍正帝在宫内和圆明园讲法时,赐给允礼的法号就叫“自得居士”。关于自得园的位置和修建过程,允礼在《自得园记》中写道:“圣上(按指雍正帝)驻跸圆明园,臣允礼扈从,蒙恩于园西南隅赐地一区,山环水汇……庀材鸠工,皆出内帑,而官监之园成”。他在《果亲王集》中又明确记云:“雍正三年,恩赐筑园于西苑旁”,并称该园悬有5面雍正御书匾额,即自得园、春和堂、静观楼、逊志时敏和心旷神怡。这清楚地表明,自得园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位置是在圆明园西南隅,或曰“西苑旁”。何为西苑?近年出现不同理解。“自得园”一文作者认为西苑是指今西苑村南边的原阅武楼一带,并称其“园址规模很大,包括承泽园、吴家花园和挂甲屯村西村南部分地区”。近年成书的《海淀地名志》等也都据此指认承泽园、吴家花园的前身是雍正年间“果亲王允礼的赐园”。笔者认为这是个误会。其实当时所谓“西苑”,就是指的圆明园西南隅的山高水长一带。这里是圆明园盛时陈设元宵火戏之处,俗称西厂子、西园或西苑。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弘历侍奉皇太后在山高水长“观烟火”时,诗句云:“依例今朝烟火开,西苑恰欣承庆始”。嘉庆二十二年御制“上元灯词”诗更明确注曰:“每岁上元于西苑山高水长陈设灯火”。这都明白无误地说明自得园位于圆明园紧西南侧,即今中央党校南院处,而不在圆明园正南远方的承泽园、吴家花园一带。
+ g8 k7 v% t. N
果亲王允礼,是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为果郡王,六年进封亲玉。乾隆三年(1738年)允礼病逝,以雍正帝第六子为嗣子,承袭王爵及赐园,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六子病逝后,自得园东部就改成了御马圈。如今在清宫内务府档案中,可以看到乾隆四十二年之后的圆明园岁修工程《奏销折》中,多次出现“拆修山高水长南边马圈”及在“自得园”成砌坍塌虎皮石墙、起刨地面、拆运山石之类的记载。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又遵旨在自得园“添盖住房三所,并茶饭房、马圈共73座计232间、游廊13座计69间、垂花门三座”。正因为如此,在现存清代样式房藏图中几乎未见自得园一名,道光时期的《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和《圆明园外围大墙图》中,山高水长西南的这座园子被分别标注为“御马圈”和“御马厂”。直至1937年2月的《最详北平四郊图》始见“自得园”标名。这大概就是人们难详自得园所在的历史原因。
+ i( |* T f: l3 [3 h' ]
位于挂甲屯南侧的承泽园,创建年代不详。道光中期该园原称承晖园,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改赐给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时,更名为承泽园,俗称六公主园(《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即标此名)。寿恩固伦公主,为孝静皇后所生,本年四月下嫁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景寿。道光皇帝并于这一年的四月十八日、八月二十八日曾两度临幸该园。如今在国家图书馆藏有三幅承泽园《地盘画样》图,正是改赐给寿恩公主时的新、旧平面图。该园地处挂甲屯与畅春园之间,占地规模和园林建筑都很有限。旧时南边原以万泉河主渠(宽11.2米)为界,其余三面设墙,东西长约160米,南北仅宽70-80米。西墙有一孔进水闸引水入园成东西二池,又南隔长条土丘即为万泉河。园林建筑皆居二池之北,自西而东主要有楼五间、两卷抱厦房五间、三进主院(西所)、套院、东所小院,再东即为园门(东向),北墙西端亦设一座门楼。园内仅有楼一座、大小房86间、游廊79间、四方亭二座、垂花门一座。当时马圈设在西北楼西侧的别院内(即今吴家花园东北部),有房20间。道光二十五年改赐寿恩公主时,将东所扩建成三进额驸寝院,尤其是刨山架桥,向万泉河之南拓展29米,推至畅春园后(北)大墙。并在南界新建宫门(大门与畅春园北墙形成筒式夹道,向东向西各有“砖门”通出)及回事房、厨房和值房。计添建、改建房屋95间,通共有大小房屋187间、游廊82间、楼5间、垂花门、四方亭各二座、灰棚14间。马圈则改设在南门外的畅春园北墙内。
. }5 W' i8 _: i, T$ B( W8 I
寿恩固伦公主于咸丰九年(1859年)病逝。光绪年间,承泽园改赐给庆亲王奕劻,俗称庆王园。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奕劻后人将承泽园卖给了同仁堂乐家,解放初期又转售给在燕京大学艺术史系任教的张伯驹(据说此时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曾住在园内)。再往后始成为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住宅区,并添建了200余间平房。
6 _8 b2 w4 |0 b# Q9 J2 x, R8 ^! x6 U) J
承泽园,今园林主体仍在,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原古建筑尚存西北小楼、两卷抱厦殿、东西寝院等房屋14座73间、游廊24间及垂花门、四方亭、门楼各一座(原南大门之外的东西两座砖门犹存,但已封堵),并修缮一新,现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