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61|回复: 3

李丙鑫:北京皇家苑囿南海子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2-16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皇家苑囿南海子(上)
  李丙鑫
  南海子的自然环境
  南海子,又称南苑,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地处北京城南10公里,面积约210平方公里,是古代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皇家游猎场所。
  南海子地处北京小平原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42-25米。永定河携带大量泥沙在山前平原沉积下来,形成巨大的洪积冲积扇。南海子恰好处在永定河山前冲积扇中下部的地下水溢出带上。因此,古代南海子内泉水、湖沼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丰富的地下水源,适中的水、热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古代南海子地区成为京城近郊水草肥美、景色秀丽的旅游佳地和狩猎场所。南海子地区的地理生态域特征为历代帝王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南海子的河湖水系
  南海子地区的河湖水系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水系以一亩泉、凉水河为主;南派水系以团河、凤河为主。中部沿古永定河故道自西北向东南,分布着一系列的湖沼、洼地。这些湖沼、洼地在苑内起着蓄水和调节南北两派水系流量的作用。凉水河、团河、凤河等河流与这些湖沼随着季节的变化”时相灌输“,形成了南海子内完整的天然供排水系统。
  一亩泉在新衙门行宫之北,即今丰台区新宫村东北约500米处。因泉水面积大约一亩,虽遇大旱之年亦不枯竭,故名。一亩泉之水当地俗称小龙河,曲折东南流经南苑镇北,至旧宫南侧,与自南海子西北部入苑的凉水河汇合。
  凉水河发源于右安门外宛平县水头庄凤泉(今丰台区东管头附近)。凉水河是古代北京城南清泉河、清凉河演变而成的名称,它是古永定河主流南徙以后,遗存在古永定河故道北侧的余脉。凉水河自凤泉发源后,东南流沿着南海子围墙往东,至小红门以西由栅子口入南海子。之后流至沙底桥(今名沙窝桥)又折向南,在旧宫南侧与西部的一亩泉水汇合;再向东南流至鹿圈村,与三海子以上湖沼之水汇合后,流经五空桥过南海子东墙,最后经马驹桥北侧东北流至张家湾入潞河(今北运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曾出内帑浚治凉水河,自凤泉至南海子浚河三千余丈;又自南海子小红门西栅子口至马驹桥浚河五千余丈。并修建桥闸九座,新建河闸五座。这些水利工程设施是南海子整个地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海子南派水系的发源地是团河,旧称团泊,”在黄村门内六里许“ ,即在今大兴区黄村镇东3公里处团河村西。团河因湖面呈圆形,故得名团河,当地俗称西泡子。团河”南北旧宽六十余丈,东西五十余丈。“ 今水面约有60亩。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四十二年(1777)曾先后两次疏浚团河。第一次疏浚后查明”团河之泉可指数者九十有四“;第二次疏浚团河则是为了在这里修建团河行宫。团河东部的”东湖“,即是在第二次疏浚团河的过程中开挖的人工湖泊。
  ”团河本是凤河源。“ 凤河即发源于南海子团河。传说,凤河因”河形似凤“,所以叫凤河。团河之水流出团河行宫后,曲折东南流,沿南海子围墙北侧东流至晾鹰台南,过南红门,五海子水自北注入后东南流,在回城门西流出南海子。过去,曾经把这一段河道叫团河,南海子围墙以外才叫凤河。其实这是同一条河流,现在统称为凤河。凤河是南海子南派水系的主要河流。因为它东南流注永定河,”是凤河实永定关键。“ 为减少下游水患,清乾隆年间曾多次疏浚凤河,并把凤河下游河道改成”之字形“,减其水势,使其曲折而下,达到荡浑清波的作用。
  南海子内的湖泊一共有25处。这些湖沼大部分是由古永定河主流南移后,古河道内洼地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南海子一带地势低洼,又正好处在永定河冲积扇前缘地下水溢出带上,因此这些洼地便逐渐形成了潴水的湖泊沼泽。其中也有少量属于人工开挖而成的湖泊。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团河前后新开水泊“,则是为了修建帝王行宫的需要挖掘而成的。按照这些湖泊分布的地域,分别将它们导流入源,纳入南、北两派水系。通过桥闸的节制,时相灌输,互相融通,达到调节南海子内南北两派水系流量的作用。
  经过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大规模地疏浚,南海子内泉源畅达,清流溶漾。凤河、凉水河清流潺潺,曲折如带;头海子至五海子等众多的湖泊碧波荡漾,好象一颗颗镶嵌在绿毯上的明珠。南海子”较昔时飞放泊,尤为益利“ 。这些河流、湖泊滋润了南海子广阔的草场,美化了环境,为南海子内的园林建筑以及苑内大量珍禽异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条件。
  南海子的历史沿革
  南海子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北方的几支少数民族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它是在北京逐渐发展上升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帝王的娱乐和狩猎活动的需要,逐渐演变成封建王朝的一座皇家苑囿的。
  南海子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辽代。中世纪初,西辽河上游的一支少数民族--契丹族崛起,建立了大辽王朝。契丹是源于东胡鲜卑族的一支游牧民族,俗善骑射,以游牧、狩猎和捕鱼为业。辽定南京(即今北京)为陪都之后,南京郊外一带便新辟为”春捺钵“的场所。但当时游猎的主要场所不在今南海子一带,而在今通州区张家湾以南的大片湖沼地,时称延芳淀。
  1115年,活跃在松花江一带的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金朝。金灭辽后,于金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京,改名中都。金主完颜亮经常率近侍猎于南郊,并在中都城南修建了一座行宫。由此可见,金代时中都城南郊已成为封建帝王狩猎的重要场所。”围场“之设,即为古代北京地区最早的皇家苑囿的雏形。
  13世纪初,我国北方的又一支游牧民族--蒙古族日趋强盛。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至元四年(1267)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大都。由于蒙古族历来重视骑射,在大都(今北京城)南郊湖沼处多设猎场。当时,由于古永定河主流已经南移,地表迳流的变迁也极大地改变了古代北京地区东南部的自然景观,很多湖沼都被称为”飞放泊“。所谓”飞放“,是指在湖沼纵放鹰雕、海东青捕杀鹅雁的狩猎活动。这种活动到元代更为盛行。今南海子一带湖沼因距大都城较近,故名下马飞放泊,至大元年(1308)立鹰坊为仁虞院。又在下马飞放泊筑晾鹰台,建幄殿。”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为之。曰幄殿者,猎而幄焉尔,不可以数至而宿处也。殿旁晾鹰台,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台临三海子,水泱泱,雨而潦,则旁四淫,筑七十二桥以渡,元旧也。“ 经过一番营建,下马飞放泊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元大都城南供元朝统治者游猎飞放的一处苑囿。
  元朝灭亡后,下马飞放泊曾一度荒废。明永乐十二年(1414)永乐皇帝朱棣下令扩充元下马飞放泊。四周筑土墙,辟四门,即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南海子在京城南十二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即晾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南海子。“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每年都要在南海子里进行大规模的狩猎和练兵活动。其后100多年间,明代诸帝在南海子内大兴土木,先后修筑了旧衙门提督官署、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关帝庙、灵通庙、镇国观音寺等建筑。并按照二十四节气修建了”二十四园“,派千余名海户放养和守护苑中禽兽。明正统帝、成化帝、弘治帝、正德帝、嘉靖帝等也都经常出猎于此。经过明代历朝的多次营建修缮,南海子已经成为北京南郊著名的皇家苑囿。苑内百草绿缛,群卉芳菲;禽兽鱼鳖,丰殖繁育;麋鹿黄羊,出没其间。每到秋季,晴云碧树,果红叶黄,别有一番特色。被称为”燕京十景“之一,其名曰”南囿秋风“。
  明朝隆庆年间,南海子因年久失修,日渐衰落。明代后期的南海子,已是墙倒兽散、盗匪出没的一派凄凉景象。
  清朝入主中原后,把南海子做为皇家苑囿重加修葺,并改称南苑。”南海子即南苑,在永定门外。元时为飞放泊,明永乐时复增广其地,周垣百二十里。我朝因之,设海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春蒐冬狩,以时讲武。恭遇大阅,则肃陈兵旅于此。“ 清初,将明代海子墙增高加固,按帝王”九五“之尊,新辟5门,连同原来的4座海子门共9座。”南苑缭垣为门凡九。正南曰南红门,东南曰迴城门,西南曰黄村门,正北曰大红门,稍东曰小红门,正东曰东红门,东北曰双桥门,正西曰西红门,西北曰镇国寺门。“ 这些名称一直保留到今天。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将原来的土海子墙改建为砖墙,并增辟了13座角门。门外多住海户,故南海子一带海户屯众多。自清顺治到乾隆年间,先后在南海子内修建了4所行宫和10多处庙宇。有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团河行宫以及德寿寺、永慕寺、宁佑庙、元灵宫等。经过100多年的精心营建,南海子中湖沼如镜,林木葱茏,鹿鸣双柳,虎啸鹰台,百鸟翔集,一派生机,与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遥相辉映。
  清代,经常在南苑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清朝皇帝阅兵的主要地点在西红门内杀虎台和南大红门北面的晾鹰台两处。清咸丰十一年(1861)为整饬武备,以御外侮,清政府增设神机营。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南苑旧衙门行宫北面建”营盘二十二座,瓦房五十九间,灰房七百十三间,土房三千六百四十六间,营门四十六座,濠墙四千四百二十四丈。“ 神机营分为左翼、右翼、中营,共驻扎官兵14000余人。清光绪年间神机营有马、步队25营。虽然有”威远“、”震宇“等响亮名称,但因朝政腐败,武备不修,已是虚应故事,不堪一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也遭到侵略军的洗劫。行宫寺庙被焚毁,鸟兽尽被射杀;战乱中,在南苑囿养的我国最后一群珍贵的麋鹿(俗称四不像)也被抢掠一空,流落异国他乡。从此,南苑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皇家苑囿便一蹶不振,日趋萧条。清政府国库空虚,内外交困,已无力再恢复南海子这座皇家苑囿。于是成立了南苑督办垦务局,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月二十三日,拟定了南海子招佃章程,出售”龙票“,将南海子内闲旷地亩招佃垦荒认种,以广生计。于是清宫太监、显贵、地主商人蜂拥而至,乘机圈占了大片土地,在南海子内相继建起数十座封建地主庄园,雇佣大批河北、山东等地贫苦农民为他们耕耘播种。到1948年底,南海子里已形成230多个村落。

X. b# K! w4 w! C" Q

 

5 R: b: o$ M" O7 d" R

 

$ [/ y2 b1 ~4 U' e- u6 V3 y1 c

 

4 t/ C( b2 g k$ h I

 

, x: G9 ~. ?9 e4 T8 o

北京皇家苑囿南海子(下)
  李丙鑫
  南海子内的寺庙
  南海子内的关帝庙,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是迄今所知南海子里历史最长的庙宇。清代,自清顺治初至康熙、雍正朝,在南海子内相继修建20多所寺庙,主要寺庙有德寿寺、元灵宫、永慕寺、宁佑庙、永佑庙(又称仁佑庙)、关帝庙、龙王庙、地藏庵、菩萨庙、真武庙、七圣庙、药王庙、马神庙等。寺庙建筑均无存。仅德寿寺、宁佑庙内尚存清乾隆御制碑数通供后人凭吊。今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元灵宫 元灵宫在小红门内西偏南。清顺治十四年(1657)敕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元灵宫的建筑规制仿照北京紫禁城西安门外光明殿,但比光明殿规制略小。”是宫建于顺治年间,盖仿京都光明殿之制。光明殿则明朝(嘉靖年间)所建也。“ ”规制仿光明,圜台陟二成“ 元灵宫有山门三楹,南向,山门额曰”宅真宝境“。山门内有朝元门,门北部建有元极殿十二楹,极具特色。圆殿重檐,有门二十四座。殿内供奉玉皇大帝。上悬乾隆皇帝御书额曰”帝在元功“。殿后为元祐门,门内为凝始殿,重檐,殿宇五楹。供奉三清四皇像。殿内上悬御书额曰”上清宝界“。东配殿为翊真殿,供奉九天真女梓潼像。西配殿为祗元殿,供奉三官像。殿前有穹碑二通,恭勒御制诗。再往后随墙宫门后有围房十六楹,中部三楹为静室。清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多次到元灵宫瞻礼参谒并留有题咏。1927年 ”二月,据元灵宫住持李世清呈报:有兵士把守庙门,内有百数工人拆毁殿宇,运料进城。“ 元灵宫等被奉军拆毁。1985年4月4日实地考察时,元灵宫旧址为朝阳区锅炉厂占用,该厂门外西侧路南还存有原元灵宫中的石碑碑座,甚巨大。
  德寿寺 德寿寺在旧衙门行宫东偏南,今大兴区旧宫镇南。德寿寺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乾隆二十年(1755)毁于火,后重修。”以其为列祖圣迹所留,亟命更造殿宇,仍旧名以志弗忘。“ 德寿寺重修后,”祗令苑隶看守,弗居僧人。“ 史载,德寿寺有山门三楹,南向;东西建坊二,东曰”化通万物“,西曰”觉被群生“。大殿五楹,东西配殿各三楹。大殿内供奉释迦佛及阿蓝迦舍佛。乾隆御题额曰”慧灯圆照“、”善狮子吼“;殿内有两幅对联,其一曰”沙界净因留月印,檀林妙旨悟风香。“;其二曰”慧镜慈灯,广种善根垂福佑;溪声山色,远从贤劫证圆通。“殿后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建的御座房三楹。东室联曰”禅味每从闲里得;道心常向静中参。“西室联曰”竹秀石奇参道妙;水流云在示真常。“ 庭中有金鼎,范冶精致。德寿寺今仅存穹碑两座。通高各7.50米,龟座长3.30米,高2.05米,碑身面宽1.80米,厚0.93米。两碑为汉白玉质,形制相同,碑首四龙盘顶,碑阳四边浮雕龙云宝珠,规模宏制,雕工精细,为北京地区罕见。东首碑南面为满文,镌刻乾隆帝《御制德寿寺古鼎歌》。西首碑为汉文,南面镌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重修德寿寺碑记》;东面镌刻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季春再叠庚子诗韵》;西面镌刻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仲春月题德寿寺》诗,诗文记述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在德寿寺接见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的情景,是研究清政府与西藏佛教首领密切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德寿寺双碑为大兴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佑庙 宁佑庙又称安佑庙。 遗址位于大兴区忠兴庄变电所院内,晾鹰台北部3公里处。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宁佑庙在晾鹰台北六里许,雍正八年建。大殿奉南苑安禧司土神像,恭悬世宗御题额曰薰风布泽,皇上御题额曰福疆蕃育。“宁佑庙有山门三楹,南向。有大殿三楹,后殿五楹,东西御书房各三楹。今存汉白玉质石碑一座。”松已龙鳞作,碑新虬篆镌。“ 碑身通高4.92米,碑高3.60米,碑首四龙盘顶,碑身阳面阴刻菱形花边,碑额篆书”御制“二字。碑南面镌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御制《海子行》诗 ,详细记述了南海子水系原委及历代沿革,是研究南海子历史变迁的重要佐证。碑阴镌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御制宁佑庙瞻礼诗》。宁佑庙诗碑为大兴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关帝庙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在德寿寺西南一里许。有”山门一楹,前殿、二层殿、后殿各三楹“ 清乾隆三年(1738)重修,山门南向。前殿供奉关帝,二层殿供奉真武帝,后殿供奉三世佛。1958年12月北京市文物普查时,关帝庙尚存。山门一楹,南向。山门上门额刻”伏魔禅林“,山门两侧有旁门各一。庙内有夹干石一对。北侧为钟鼓楼。前殿三楹,明间悬有木匾,外檐为吴佩孚书”协天大帝“,内檐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立”浩然正气“。二门北侧有二层殿三楹,后出抱厦,有东西配殿各三楹。后殿三楹,殿前有廊柱,两侧有耳房各三间。后殿明间外檐上悬吴佩孚书”万佛灵霄“木匾。殿内有佛像。庙北约50米处有一座民国初年立和尚塔,砖砌,通高5米,圆塔上为十三天塔刹,下为八角形须弥座。1984年10月11日实地考察时,关帝庙旧址为旧宫分场机务队占用。据当地人介绍,关帝庙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夜里失火烧掉的。当时庙中还剩有几株松柏树,后来被人砍掉了。原大殿旧址后来改建为机务队办公室。考察时见到原大殿基础条石还在。
  南海子的行宫
  南海子地区宫室建筑的历史可以上溯至金代。金章宗(1190--1208)曾在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部)城南修建了一座建春宫,其位置当在南海子西北部一带的湖沼附近。元代,在下马飞放泊建成”以帛依板“的”幄殿“。明代,开始在这里修建具有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的庑殿和新、旧衙门提督官署、北大红门内的官署房。按二十四节气修建的二十四园,亦应属南海子宫室建筑的组成部分。清代,先后将旧衙门提督官署和新衙门提督官署改建为行宫。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南红门内修建了南红门行宫。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又在南海子西南隅修建了团河行宫。南海子内四所行宫分隅而设,亭台楼阁掩映于苍松翠柳之间,湖光山色,宛若画图,景色清幽秀美,成为清代诸帝在南海子游猎和处理政务的主要驻所。
  旧衙门行宫 原为明代南海子内提督官署房,清顺治十五年(1658)重新修葺后改为行宫,其旧址在大兴区旧宫镇原二队队部处。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又名东宫。有宫门三楹,南向。前殿三楹,御书额曰”阅武时临“。二层殿、三层殿各五楹。三层殿御书额”爽豁天倪“;东间为佛室。四层殿西间御书额”清溢素襟“;后殿有”荫榆书屋“三楹,殿西有西书房。平台楼之东另一所宫室有宫门三楹,内殿二层。清乾隆帝《旧衙门行宫》诗注曰:”旧衙门,明季太监提督南海子者所居。其时朝政不纲,致阉寺擅权,营构宏壮,号称衙门。兹仍其旧名,亦足存鉴戒也。“旧衙门行宫内有苍松、古榆、翠竹,秋季菊花怒放,冬春芳梅含香。清朝末年,南海子旧衙门行宫逐渐荒废。1927年,旧衙门行宫殿宇、围墙被军阀部队拆毁。原旧衙门行宫外有一眼石井,现已被村民掩埋。1984年10月实地考察时,院中尚有榆树10余株,其径粗者尺余。
  新衙门行宫 位于南海子西北隅,”镇国寺门内五里许“,即今丰台区新宫村。新衙门是明代南海子内提督官署房,清初改建为行宫,清康熙年间(1622--1722)名西宫。有宫门三楹,宫门前有元延佑元年(1314)十月铸铁狮子一对。左右垂花门内对面房10间,御题匾额”迩延野绿“。前殿三楹,后殿三楹。后殿屏扆间原有清乾隆帝大阅图 。后殿东有裕性轩五楹,为乾隆帝的书屋。裕性轩东间为佛室,在裕性轩东小室墙壁上,原悬有清顺治皇帝御笔唐李白”清平调“诗,所以苑户们俗称这间小室为”诗句房“。裕性轩西为澹思书屋,后面有陶春室。另有古秀亭、春望楼等建筑。裕性轩庭前有一株古玉兰树,”一树当庭万玉蕤,春风别馆及芳时。色香两字无余净,绨几凭参性所宜。“ 清代帝王常在此读书、赏花题咏。清末,行宫废圮。1927年新衙门行宫殿宇被军阀部队拆除殆尽。1984年10月笔者到新宫调查时,尚存有一个石饮马槽,长2.90米,宽0.75米,高0.50米。上刻”新宫村公物 民国十五年纪念“。据孙荣贵(男 满族 是年70岁)介绍,此饮马槽是新衙门行宫遗物。
  南红门行宫 又名南宫,在南海子”南红门内里许“,即今大兴区南宫村路西。南宫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有宫门二重,南向,门对南海子苑墙。前殿五楹,御题额曰”芳甸怡春“。西间为佛室。后殿五楹,御题额曰”景湛清华“。三捲房东间额题”畅远襟“,内间额曰”理趣“。南红门行宫是清帝在南海子内晾鹰台大阅时的驻跸之所。清康熙帝、乾隆帝等巡幸畿甸、阅视永定河工多驻跸于此。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国联军洗劫南海子时,侵略军放火将南红门行宫焚毁。今北普陀影视城尚存有一块石刻,乃南红门行宫遗物。
  团河行宫 位于南海子西南隅,”黄村门内六里许“。团河行宫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占地约400亩,周围有宫墙围护,周垣约2公里。行宫内”泉源畅达,清流溶漾,水汇而为湖,土积而为山,利用既宣,登览尤胜“。行宫分为东湖、西湖两个景区。宫内湖光山色,古柏苍翠,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风景十分优美,是一座融冶了南北方造园艺术的精心杰作,也是清朝著名皇家苑囿南海子里四所帝王行宫中最豪华的一座 。行宫内建有璇源堂、涵道斋、归云岫、珠源寺、镜虹亭、狎鸥舫、漪鉴轩、清怀堂。史称团河行宫八景。清乾隆帝多次驻跸于此,并留有《团河行宫八景诗》等题咏。清末至民国年间(1912-1949),团河行宫屡遭兵燹,几成废墟。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把团河行宫遗址建为北京城南的一座文化公园。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湖北岸的御碑亭、东湖岛上的翠润轩,以及云随亭、点景抱厦房等相继修复,并铺筑了环湖甬路,新建了石桥 。2004年春,大兴区人民政府开始制定团河行宫古建筑修复工程规划,现各项建设规划正在逐步实施。
  南海子的囿台
  ”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畜养禽兽,”因农隙而校田猎“的皇家苑囿。因此,南海子中的”台“,应统称为囿台。
  南海子内一共有大小16座台,其中比较重要的台有10座。这些台均为黄土堆筑。在南海子西北隅、东北隅各有3座台,分称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东北隅的3座台又合称为三台山。西红门东北部有杀虎台;东红门西部凉水河畔有单台子;南红门北部有晾鹰台;还有鹿圈村东的1座台,俗称土楼子。此外,清代在南苑南红门的东侧还建有一座”望围楼“,供皇太后、皇帝等登临观望八旗将士行围狩猎之所。南海子里各台主要功能是供帝王后妃来南苑行围狩猎时,用以登高望远,观看围猎的壮观场面。其中西红门内的杀虎台、南红门内的晾鹰台还具有阅兵的功能。清康熙朝在南苑举行大阅的地点一般在杀虎台和晾鹰台。
  晾鹰台建于元代,位于今大兴区南宫西北1.5公里处。晾鹰台”台高六丈,径十九丈有奇,周径百二十七丈。“ 据1956年9月实测,晾鹰台占地约60亩,顶部略平,约广15亩。由于后来在附近取土、造田,到1982年时,晾鹰台台高10余米,占地约40亩,较前略有缩小。晾鹰台是元、明、清封建统治者在南海子行围打猎的重要场所。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曾用”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诗句,形象地再现了封建帝王在晾鹰台狩猎时的情景。
  清代大阅兵的场所多在晾鹰台。”凡大阅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先期二日,武备院设御营帐殿于南苑晾鹰台。“ 乾隆帝在清乾隆四年(1739)、二十三年(1758),在晾鹰台检阅八旗兵阵。”驾出,作铙歌大乐,奏壮军容章 。“ 因此,晾鹰台又有练兵台之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宫还保存一幅《乾隆皇帝大阅图》。”大阅戊寅画像斯,据鞍英俊俨须眉。“ 这幅大阅图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在晾鹰台阅兵时的真实写照,为清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所画。画中乾隆帝擐甲踞鞍,腰佩弓矢,威武雄壮,栩栩如生。
  ”南苑殪虎宜何处?往例晾鹰台陈旅。“ 晾鹰台还是清代帝王观看虎枪营侍卫猎虎、熊之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乾隆已83岁高龄,还兴致勃勃地在侍卫们的簇拥下到晾鹰台观看猎虎。元代时,在晾鹰台还经常举行诈马活动。”诈马宴开挏酒香,割鲜夜饮仁虞院。“ 延续到清朝时,已经被赋予了较多的政治色彩。清朝皇帝长驾远驭,恩威并施,宴请少数民族部落盟长时,请他们观赏”诈马之戏“,”驯而习之于驱策之中,意至深远也。“
  南海子内大部分台在清末的开发活动中即逐渐被夷为平地,或开垦成耕地,或在其旧址建成村庄。南海子西北部的大台子和东北部的三台山因分别建成村庄,故使大台子和三台山作为地名一直延留到今天。如今,在南海子一带还保留下两座台,即南海子东北隅三台山的南台和南海子南红门北部的晾鹰台。1988年晾鹰台被列为大兴县(今大兴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晾鹰台不仅是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0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长知识啊。
发表于 2011-3-14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怎么会刚看见呢?刚读完,不知道现在这些古迹现状如何?
发表于 2011-4-1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从道光废止木兰大典后,清廷行围练武就完全集中在南海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8 10:34 , Processed in 1.11232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