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老北京,正在消失变成记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前门胡同正在拆迁。随着越来越多的胡同消失,北京小吃的栖息之地也越变得来越小了。 在吃的家族中,小吃应该算是最随意最值得期待的东西了。如果说正餐像大人,那么,小吃就像一个小孩,小小地吃一顿,是正餐之外的零食。它不仅仅为求饱腹,还要追求那么一点儿独特的风味,那么一点儿无拘无束的氛围。人长大了,吃正餐宴会多了,偶尔也会回想起小吃,有机会再去吃一回小吃,就好像过腻了正襟危坐的日子,需要到外面小小地不过分地放肆一下,撒一回野一样。 小吃有一种天真的东西在。口味总是小时候养成的,小吃往往与儿时光阴相伴随,是一种由味觉组成的时光隧道。一个人不管多大年纪,只要吃上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吃,比如一个北京人,吃上一串冰糖葫芦,一只烤白薯,或者喝上一口豆汁就着焦圈,他立刻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一下回到了从前。 任何地方,都有由当地水土养育出的独特物产,由当地人用独特的方式加工出独特的食物,人们叫它风味,与风情、风俗相并列。外地人,比如一个旅行者,到了一个地方,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就离不开对吃的体验。一个人要是对一个地方的饮食不习惯,不喜欢,往往意味着他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不会喜欢。这是一种味觉的拜访与交流。 与房屋、街道这些有形的建筑物不同,味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消失往往也是不声不响的。比如,北京小吃的消失,就不像四合院拆迁一样,有很多人关注。 胡同是小吃的根。失去了胡同,北京小吃就失去了家。小吃本来是胡同的产物,是熟人社会的产物。那时候,大家都住在平地上,街坊邻居,大人小孩,在胡同里小吃店中问候照应,消磨时光。现在,大家都住了高楼,离地面远了,人都摞起来了,高高低低,人上人下,近在咫尺,天天碰面,却相互都不认识了。没有了胡同的北京小吃,散落在超市商场或大街夜市上,也渐渐失去滋润而变得粗糙,好像一个美人失去了水色。 北京是首都。首都的开放性决定了北京小吃更新换代快于其他地方。天南海北,四方杂处,给北京带来新的口味。人性喜欢追逐时尚,在吃上也喜欢尝鲜,北京小吃就变得繁杂起来,与其他地方相比,口味也变得大同小异起来。今天北京到处可见的拉面、灌汤包、羊肉串之类,巧克力、冰激淋、汉堡包和薯条之类,将来就是新一代儿童的味觉回忆了。 那难以言传的味道也许再也不会有了。过去,日子不富裕,小吃也不能随意就吃,但吃一回,就真正香甜一回,那天然的色香味就让人记住一回。现在,吃小吃已经变得不算一回事,人们却再也吃不出原来那种香甜味道了。化肥、激素和农药,增白剂、色素和回收油之类东西,正在使街边小吃不再是风味的标志,而变成来历可疑的东西。 如果说这时代的变迁是一部交响乐,那么,小吃不过是其中的一支小调歌曲。但这是一支与内心深处最温暖、最柔软部分产生共鸣的小调,它因为无形无声而更加令人惆怅。 对北京人而言,除了胡同的老北京、街坊的老北京在消失之外,他们还眼看着另外一件事在自己面前发生,不可挽回地发生。一个味道的老北京,正在一天天变成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茶猫) 1 j% T: T: ^1 g7 d(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2 0:05: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