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22|回复: 31

求公主坟的详细资料,图片,及65年的发掘情况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31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65年在修建地铁一号线的时候有对公主坟进行考古发掘?

Z4 h4 F) e* `4 g/ L

  当时是什么情况?有出土文物么?当时两个陵寝是否已经被盗掘?地面建筑是什么时候没有的?

L' ^ R8 S5 B2 Z2 i/ g

   谢谢!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3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拾隅在2010-2-2 21:22:00的发言:
6 r+ y2 ]4 f( @" ~6 Z

我记得不是1965年的事儿,应该是文革初期才发掘的,模糊记得不是66就是67年,好象是秋季的事儿。

`) }* M' G& A6 G

拆毁地面建筑是和发掘先后进行的。我亲眼见了那个发掘的现场大坑,但是时间比较短暂。。

9 C4 Q# x2 F4 T: Q6 A, ]- L5 u

1965年一大批部队的单位集体转地方,其中就有铁道兵和工程兵部队。地铁工程就由原铁道兵的人员修建。

- h) z2 J5 p6 Z" y" R) Q

我上小学高年级和整个初中时,都是在翠微路度过的。学校是翠微小学、翠微中学。

" V/ \1 p+ t1 G- z* q+ b8 ~

因为比较近,所以对公主坟比较熟。中午休息的时候,有时和同学去里头玩儿。

) p) p: s4 G* G8 O

公主坟有两个坟圈子,为椭圆形。长轴对南北、短轴对东西。两个院子(坟圈子)一东一西平行排列。

8 J2 S6 C! i/ Y! t

西边而那个院儿的墙外西北角,紧贴墙根有一个三四十厘米高的四方石柱,粗细约有两手合拢那样。上书:公主陵寝处。东边那个院儿外头好像没有。

1 P( \: B _9 M

院墙的南边儿中间是门,常年锁着,从来没见打开过。我们都是互相帮忙,翻墙而入的。

$ ]6 N! t3 T9 T {; v' O

一进去南边儿是一个规模不大的享殿,锁着进不去。享殿背面正中一条砖砌的路,直铺到坟疙瘩的方形高台的台阶儿那儿。路的两边和院子的外边儿,全是参天的大树,风一刮飒飒的声音,反而觉出幽静和神秘来。

& x$ I1 X8 P$ Q) y) r

一个坟圈子里的坟疙瘩是红色的,另一个坟圈子里的是灰色的。可能这就是固伦和和硕的区别吧。

}, M/ R. r" ~+ Y* \) g' q( i+ o3 t

具体是东还是西是红的,现在真记不清了。

. a; R: B, `- @! l

(待续)

. X) |2 t1 R2 O$ r

哦哦,那就是说公主坟的地面建筑是被人为破坏的了!那您知道这些建筑拆除后材料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吗?

6 C- {4 J/ D0 [* A4 x5 G7 W3 }

那现在地宫还在么?  顺便问一下   翠微中学那会是重点高中么??嘿嘿!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2-3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10-2-2 21:30:00的发言:
这个墓以前应该没有被盗吧,我记得有报道说出土了蒙古刀什么的
) Z. H& j9 I6 f% P9 A

是么!那地宫现在还有保留么??出土的文物又到了哪里去呢?

发表于 2010-2-2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不是1965年的事儿,应该是文革初期才发掘的,模糊记得不是66就是67年,好象是秋季的事儿。

7 a0 ~- I# r# h: j* Y0 R' {3 v

拆毁地面建筑是和发掘先后进行的。我亲眼见了那个发掘的现场大坑,但是时间比较短暂。。

) _* |9 j9 ] f5 k& _& \

1965年一大批部队的单位集体转地方,其中就有铁道兵和工程兵部队。地铁工程就由原铁道兵的人员修建。

+ S i/ w* |: \8 W6 [' I

我上小学高年级和整个初中时,都是在翠微路度过的。学校是翠微小学、翠微中学。

9 }! m4 z/ q1 a9 h& D$ u3 x

因为比较近,所以对公主坟比较熟。中午休息的时候,有时和同学去里头玩儿。

( k% ]1 H; I6 p0 P; Y) T

公主坟有两个坟圈子,为椭圆形。长轴对南北、短轴对东西。两个院子(坟圈子)一东一西平行排列。

' o( [9 A( U5 r6 p9 C

西边而那个院儿的墙外西北角,紧贴墙根有一个三四十厘米高的四方石柱,粗细约有两手合拢那样。上书:公主陵寝处。东边那个院儿外头好像没有。

) |8 V+ r3 Z" e3 I6 e' t) z

院墙的南边儿中间是门,常年锁着,从来没见打开过。我们都是互相帮忙,翻墙而入的。

2 ]6 P- G2 a2 J9 A

一进去南边儿是一个规模不大的享殿,锁着进不去。享殿背面正中一条砖砌的路,直铺到坟疙瘩的方形高台的台阶儿那儿。路的两边和院子的外边儿,全是参天的大树,风一刮飒飒的声音,反而觉出幽静和神秘来。

4 Z" e5 R7 Y, G T E

一个坟圈子里的坟疙瘩是红色的,另一个坟圈子里的是灰色的。可能这就是固伦和和硕的区别吧。

1 D7 o5 L& g, f; ^; Q& j* M' [$ P

具体是东还是西是红的,现在真记不清了。

& |7 f! u4 J) o# y h

(待续)

发表于 2010-2-2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墓以前应该没有被盗吧,我记得有报道说出土了蒙古刀什么的
发表于 2010-2-4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上午的继续打字。

( V- N' D" @: h7 n& O1 t

    看到什么东西了?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只见柏油路上散落着许多像树叶一样的东西,随风飘移。可颜色不像树叶,是酱紫色的,质量像破纸头一样。一边儿走一边儿嘀咕,心说这是什么呀。再走几步猛然看见路中偏北的地方,有一大团破布堆。走近一看,斑斑驳驳的好多层。布里有发黑的斑块、也有紫红、绛红的色斑,也有很少的地方透出较鲜的红色。里头有一条大约半尺宽的长布条,仔细看有蓝色、绿色、灰色的刺绣图案,但是已经发黑了。看完心中感到一颤,这不是公主身上的衣裙吗!

! W; o* y' w1 B" F4 W: u& O" J

    这堆东西距离远点儿猛一看,就像去掉木把的三四个杂色墩布头搅在一起。近处仔细一看,方知是公主下葬时身着的衣裙!被一群没人性的施工方,胡乱抛弃在马路上。真是一群缺德带冒烟儿的东西!这事儿憋心里几十年了,今日才一吐为快!旁边儿等车的、路上骑自行车的,不信谁没看见。看见了也装没看见,谁敢管这闲事儿。那会儿正反“封、资、修”呢。说“皇帝是地主阶级最大的头头”,公主自然就是“地主阶级最大头头的女儿”了。

- \% _6 D4 B! x H9 u2 B1 l3 c

    破衣裙堆在秋风里慢慢地翻滚,其余的破片四处随风飘散。看着真是悲凉得很!

3 r/ p7 I6 p6 h9 z4 W1 E8 |

(这会儿有事儿,一会儿再接着打字)

发表于 2010-2-4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圆明遗珍在2010-2-3 23:43:00的发言:
5 s7 Z& u( [, o6 V6 P

哦哦,那就是说公主坟的地面建筑是被人为破坏的了!那您知道这些建筑拆除后材料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吗?

5 f; \4 ` Q+ x- G

那现在地宫还在么?  顺便问一下   翠微中学那会是重点高中么??嘿嘿!   谢谢

, w) q- W/ d% T& m( {

我是翠微中学第一届的,那会儿翠微中学是新学校,学习尖子都去育英和一些附中,不会来这儿。现在是不是就不清楚了。我本人后来离京了,母校一次也没回过。同学们也都失去联系了。

$ i" z6 ~3 b0 ?3 x

公主坟的地面建筑比较简单,也就是围墙、门洞、享殿、甬道、台基、宝顶。拆下来的这些砖石伍的,应该也没太大的价值。不知都鼓捣到什么地方去了。

发表于 2010-2-4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65年中学毕业,去酒仙桥那边的大山子上中专,在那边呆的时间多,这边来的就少些。

( e/ Q( H- D" ~' @2 |

   某一天我往这边来准备去玉泉路,坐大1路到公主坟的北侧环路上倒38路。还没下1路就瞅见公主坟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翻出一大片黄土(小享殿还在)。

3 |5 `' M. _, y5 Q, d1 q

   下了1路过去一看,一个十几米深、地面边长约百米以上的斗形大坑赫然出项在眼前。坡面呈梯田状往下延伸。最底层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坑的南口向南有一条渐渐向上的墓道,直通到小享殿的北侧地面。整个墓的地下剖面完全呈现在眼前。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墓室坐北朝南,南侧一条很长的墓道,迤南斜向地面。

1 b3 l- L; {# g

墓坑里已经清空,看不见砖石、看不见棺椁之类的任何东西。更别说什么地宫之类的结构物了。只是一个空空的大黄土坑。我估摸着原先也就是一个简单的拱券砖结构墓室而已。现在想想什么香妃墓之类的妃子墓,也就是砖拱券的一个墓室而已。这些砖石、木头什么的,估计已经被拉走了。

: Y; h* L7 n, j9 x6 x% M) [

    当时心里有点儿遗憾,觉得错过了最佳观看时机。不过说实在的,那会儿人都规规矩矩的在单位,上学的、上班的。真正能在现场天天儿盯着看的闲人没几个。不像现在,有点儿小事儿,准会不大工夫就有一大帮人过来围着看热闹。

6 d; u6 n- {: }# I

   看了一会儿,就有管事儿的过来,不让靠近围观。我估摸东边儿那个坑也差不多,就只看了西边儿的。然后回头往北过马路去38路车站转车。

! e) D1 y' J3 C, w) x

   就在我往西北一点儿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了一些东西。这事儿让我在几十年后,只要一想起来还是恨恨的!

/ L: W+ x. B% }, k

  (这会有事,抽空再打字)

发表于 2010-2-4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圆明遗珍在2010-2-3 23:43:00的发言:
, k' {& u3 I, b4 U) q9 ~/ P& V, j

是么!那地宫现在还有保留么??出土的文物又到了哪里去呢?

0 t/ x" S; K/ m `& {4 E

地铁从地宫位置穿出去了,你说还能在吗?

发表于 2010-2-4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写。

1 w. U. `( i1 W! E2 \! c$ l0 z) Y

   记得我们在院墙里玩儿的时候,有时候坐在甬道边上,静静听着大树飒飒的摆动声,看着那红色的宝顶无声地立在那里。心中确实有不少的遐想。当然,那会儿不知清朝的公主穿什么样的衣服(有关这方面的电影、书籍很少。都是革命宣传),总把她们想象成天上七仙女的样子和装束(古代汉人女子的服饰)。她们肯定很美丽、也很柔弱。她们的死的背后,肯定有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皇宫中的阴谋陷害的故事。所以在我听来,就连那些风吹过大树的声音,仿佛也是她们呜咽的泣诉声。所以那次的掘墓所见,使我的内心感到很痛苦、很愤懑。没想到她们身后遭此下场。呜呼!

; e$ V. r( R: ^" e: I

   掘墓破棺本身就缺德,抛扔逝者的衣物于路中任人践踏,更是极其无良无德!

& d) T u, z# H" g$ }+ Y

   这帮集体转业的原铁道兵人员,仗着壮劳力集中,个人精力过剩。再加上到了地方了,纪律放松了。所以那会儿也干了不少的打砸抢的坏事儿。最有名的就是文革那会儿,他们组织了一个造反组织,叫做“地铁红旗”。武斗的战斗力很厉害,没人敢招他们。他们还到处乱掘坟(老山一带)。

; L0 L/ U2 T! c- a, }/ g

   老山的东南麓原来有一片几百平米的人工平出来的墓地,上边儿坐北朝南呈东西向排列着两座大墓。墓身是石条砌成的圆形,正中嵌一个墓碑 。那时候我们都看不懂上边的称呼,反正是一大堆虚词帽子。依稀记得有什么“府”啊、“君”啊的。到了不知姓甚名谁。我们就管它叫将军坟。

, R5 O- Y/ D, J( N: M

(有事儿,回头再写)

' f0 g& s d8 `% p* c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10-2-4 11:02:00的发言:
6 L* m" A3 T9 T

地铁从地宫位置穿出去了,你说还能在吗?

( U! H( d* E0 Q0 ^' w# v

啊!!!天!我原来看过一篇报道,评论  巴黎和北京的城建发展!说巴黎是极力的把能保护的老东西保护起来!说北京是极力的把老东西弄走!有时想想中国国情在那摆着也能忍,但有时又想到这些破话性极强的事情就很愤怒!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拾隅在2010-2-4 16:21:00的发言:
) r/ v# U" A' N* [9 P

接着写。

T0 }! P2 K5 M1 C

   记得我们在院墙里玩儿的时候,有时候坐在甬道边上,静静听着大树飒飒的摆动声,看着那红色的宝顶无声地立在那里。心中确实有不少的遐想。当然,那会儿不知清朝的公主穿什么样的衣服(有关这方面的电影、书籍很少。都是革命宣传),总把她们想象成天上七仙女的样子和装束(古代汉人女子的服饰)。她们肯定很美丽、也很柔弱。她们的死的背后,肯定有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皇宫中的阴谋陷害的故事。所以在我听来,就连那些风吹过大树的声音,仿佛也是她们呜咽的泣诉声。所以那次的掘墓所见,使我的内心感到很痛苦、很愤懑。没想到她们身后遭此下场。呜呼!

( {2 V' X4 N7 _/ {" a X

   掘墓破棺本身就缺德,抛扔逝者的衣物于路中任人践踏,更是极其无良无德!

' [, D2 ]6 ^. t) D& N5 \

   这帮集体转业的原铁道兵人员,仗着壮劳力集中,个人精力过剩。再加上到了地方了,纪律放松了。所以那会儿也干了不少的打砸抢的坏事儿。最有名的就是文革那会儿,他们组织了一个造反组织,叫做“地铁红旗”。武斗的战斗力很厉害,没人敢招他们。他们还到处乱掘坟(老山一带)。

8 n; a/ r) g3 Q/ \, G+ R; u

   老山的东南麓原来有一片几百平米的人工平出来的墓地,上边儿坐北朝南呈东西向排列着两座大墓。墓身是石条砌成的圆形,正中嵌一个墓碑 。那时候我们都看不懂上边的称呼,反正是一大堆虚词帽子。依稀记得有什么“府”啊、“君”啊的。到了不知姓甚名谁。我们就管它叫将军坟。

; {" i" J$ n$ Q/ {" U; `, p* _1 W

(有事儿,回头再写)

$ I9 S$ }3 M$ z' `1 L

 

9 o$ C9 T0 v4 I M; ^' ]4 e2 `

我估计您要不说,在多少年!北京都很少有人知道公主坟的这些事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拾隅在2010-2-4 13:16:00的发言:
# u a1 R5 J& E" _ b5 B

我是翠微中学第一届的,那会儿翠微中学是新学校,学习尖子都去育英和一些附中,不会来这儿。现在是不是就不清楚了。我本人后来离京了,母校一次也没回过。同学们也都失去联系了。

9 f% m- f0 p! S

公主坟的地面建筑比较简单,也就是围墙、门洞、享殿、甬道、台基、宝顶。拆下来的这些砖石伍的,应该也没太大的价值。不知都鼓捣到什么地方去了。

3 L6 f8 g7 q) v0 F" V( ^

哈哈,咱校友啊!听教龄长的老师说,翠微在抗日的时候就有!哈哈~~还有防空洞(后来有一次下雨,国旗下却是坍塌了一个大坑)我上高一的时候,一层的教室后面都有个地道但被封了,听说就是洞的入口!翠微后来可辉煌了!但2000年左右走了下坡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现在是三流都不算的学校!六年才出了一个北大医学系的!学校除了塑胶操场和装修教学楼几无变化!呵呵~~~~挺逗的!但老师还不错!

发表于 2010-2-5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圆明遗珍在2010-2-4 21:12:00的发言:
; T! k( ~! F& v* g/ T

哈哈,咱校友啊!听教龄长的老师说,翠微在抗日的时候就有!哈哈~~还有防空洞(后来有一次下雨,国旗下却是坍塌了一个大坑)我上高一的时候,一层的教室后面都有个地道但被封了,听说就是洞的入口!翠微后来可辉煌了!但2000年左右走了下坡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现在是三流都不算的学校!六年才出了一个北大医学系的!学校除了塑胶操场和装修教学楼几无变化!呵呵~~~~挺逗的!但老师还不错!

0 `- ?$ g8 u' J, l+ V

哎呦喂!难得啊!原来是小学弟啊。握个手!这概率,嘿!

! L# l5 g9 F4 Y0 @" \% f

翠微什么时候把历史追溯到抗日那会儿了?哈哈。人育英才是历史长的。翠微小学的历史长些,中学是63年才有的。

) ^ S; ^- U/ Z9 S* P

翠微校址原来的南、西、北都是大土沟,南北的坡缓一点,西侧是土悬崖,4米左右高,九十度。没法通行。

3 U0 o7 t- w- h" u. f

所以翠微中学基本上在一个类似半岛的土坡上,只有东边儿连通马路。

$ E5 J; U7 m+ I+ |. y, Z2 N4 t$ P, n

南边儿下沟奔南,再上坡就到了“黄楼”居民区(当时我们管那儿叫黄楼)。学校有那儿的子弟在这儿上学。我们班有一位黄楼的,名子我还记得,叫廖文滔。毕业了就没联系了。

3 w5 }, z: F9 v6 ]1 ?2 r m

西边儿没人走,得从南、北绕到西边儿。西边儿对面也是土崖,上边儿是村里的民居。紧靠崖边上的一户人家,隔沟与学校的教学楼西山墙对望。这家儿的一个孩子在翠微上学。因为他五大三粗、一米八的个儿,练的是祖传武术,所以在学校很是N。每次学校有活动,他都有节目表演,不是刀就是扎枪的套路。不过他的名字记不清了。

+ ^5 V! y- ?- r) ~

北面下坡是果园,从东到西一长溜儿都是。

& w& C& W8 ` n6 [3 k, t

东边儿过马路下坡是个村子,村名忘了,斜插过去可以到玉渊潭。我有同班同学是那儿的,叫孙振礼,也有一身好功夫。当年我们俩关系挺好,可惜现在也联系不上了。除了周边的子弟,学校最多的是部队大院儿子弟。我就是后者中的一员,我住玉泉路那边儿。所以八宝山、老山也是我们游玩儿的区域。

1 x% Z$ g' A$ N( d$ B

出校门沿马路向北,是一个大下坡,到坡底是一个S形的大弯儿,先西后北。这个坡底与学校北面的果园沟底基本齐平。

) a# a2 A* X- t: y9 ]9 E

……

5 R3 m j( @3 b% M/ G

再写就搂不住了,暂停。接着写与公主坟有关的。

发表于 2010-2-5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毁吧

发表于 2010-2-5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说到老山“将军坟”。和它并排的另一个可能是他夫人的墓。碑上的一串儿名头也看不懂。

( F( z) f# O" l

这俩坟很醒目,白色的,离老远就可以看到。这个平台很大、很干净,也很肃穆。由这地儿往西稍偏北往山坡上爬一段路,沿东西方向的坡脊上,有一溜的长型堆土坟(大约4、5个),坐北朝南、由东向西排列。前边儿有石碑。好像碑上也有好些头冠不大懂。落款倒是民国年间。我们这帮小孩儿管它叫“校官坟”。“将军坟”和“校官坟”好像有人管理,虽然没见有人在场,但从那些地方的整洁程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墓究竟是什么人的?至今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迷。我一直很想知道!如果有哪位知道能给出介绍,本人不胜感激!

9 x1 b5 Y0 W2 ]! F4 o

我为什么由公主坟岔到老山“将军坟”呢?因为这些本身不碍地铁施工的坟,最后都被地铁施工方给消遣似地掘了。所以捎带说出来一并谴责一下这帮“孙子”们!

; S, l* s$ G) h' }5 d* x$ Q

消息是由院里的几个小小孩儿们告知的,说“将军坟”什么的被“铁道兵”扒了。我们一帮子赶紧奔那儿赶过去看。到那儿一看,这扒坟的还挺巧。他把坟上嵌的墓碑给抠下来扔一边儿,沿嵌碑处挖进去,钻进去再冲中心那儿挖几下,掀开墓坑封板,整个墓坑就全晾出来了,直接就看见棺材。我们从嵌碑的那个洞探头望下去,棺材坑挺深的,壁又陡,黑沉沉的很阴森。棺材盖只盖了一半,隐约看见里头似乎掏空了。不知这些人怎么下去的,胆子可不小。东西和骨骸哪里去了?也是一个谜。再往西边儿上山去看“校官坟”,一个不剩全扒了。土坟直接掘的。棺材盖儿胡乱扔在一边,破衣服碎片到处都是。只是没看见骨骸。您瞧瞧这帮人干的这点子损事儿!

3 _: R& u& v) [0 d9 x

最后说说公主坟。我对那儿埋的是什么公主,也一直想弄清楚。一直到九几年才从一些书籍报刊上看到相关的介绍,总算弄清楚是怎回事了。尽管不算太详细,但也算是揭开了谜底了。摘录如下:

: A& D8 x/ c t" s, U
' v0 X1 h. h1 M

据1999年8月(北京晚报)透露,该墓埋葬的并不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汉族公主孔四贞,而是清代嘉庆(清仁宗)皇帝的两位公主,即嘉庆的三女儿庄敬和硕公主与四女儿庄静固伦公主。庄敬公主下嫁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并生有清朝一代豪杰—僧格林沁亲王。庄静公主嫁给蒙古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为妻的。两位公主均死于嘉庆十六年(1811),前后相距仅两个月,因此同葬此地而故名。据(文史资料选辑)和(北京名胜古迹辞典)所载,以及六十年代修建北京一线地铁时,经文物部门考古挖掘发现,该墓虽被人盗过,但墓穴内仍存有蒙古刀、兵器及怀表等(清代中期才有怀表产品)。历史文物证实,这里埋葬的是庄敬与庄静两位公主的墓地,而不是赐封的汉族公主孔四贞的坟墓。

0 E' _4 g" R; L4 y2 Y- a

 

& a; x b5 |" ]7 I: v( e- N" Q# B

说到公主坟的照片,那时候我们家虽然有一架苏联产的120胶片照相机,可我不会拿它去照一个坟去(那时候人的观念不一样,人照个像都不易,更别说去照坟地了)。所以很可惜,提供不了公主坟的照片。现在后悔也没辙了。

$ |* m! s3 z2 p, T+ x) w5 g

啰里巴嗦的说了一堆,没能提供详尽的实际考古数据和图片。这点儿可能有违版主的要求。在此顺表遗憾。

2 `& n( L" t8 w( e- O5 r

不过总算说出了不吐不快的有关公主坟的心里话。还望版主海涵。

S" J+ B% X. O' P9 L/ o- H, M

另外您如果觉得我在这个版面说这些不合适,您可以帮忙挪到合适的板块。千万别删光了(码这些字可真不易)。谢谢!

) z( ^* Z K8 Q) _( o w/ L

另外这几天通过回忆,有些东西写在下面:

/ G b$ O2 j4 i9 t

1、觉得公主坟拆挖的年份应该是1965年的秋季,说66、67年可能有误。那会儿已经是文革的前夜了。

6 k( t( ]8 _2 i6 r& D( D$ D

2、西边的院墙外西北角有镌刻“公主陵寝处”(凹字涂红漆)的小石柱。里头的坟疙瘩的上部绝大多数光面面积上,是外涂红色的(与院墙和享殿墙的红颜色一样)。坟跟部部分是和台基一样的大灰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根部砖砌部位是收腰的。也就是说收腰那一部分,比上面土质抹灰的部分直径小些。是个造型(模拟莲花座?),凸显了上部的大土疙瘩。这个院儿我们进去的次数最多。

5 w3 l& `. t2 ^* ~ h7 Y

3、东边的院外没有石柱。除了坟疙瘩是灰色的,造型与西边的一样。其它的围墙和殿墙都是红色的。

) R0 L& l7 J2 p, f4 d- d8 M9 t

4、古树砍去了大部分,好些是后移和后栽的,原有的也有一小部分。想起五棵松和景山的歪脖树来了,全都是后栽的。

发表于 2010-2-5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小学常乘坐38路汽车,上学路上都能看到公主坟,那里是许多松树和紫红色围墙围起来的大圆圈,里面有紫红色的房子和大坟包,那时每当车行驶到那儿,我都能看到并引起我许多联想。

7 M! w- T1 x$ Z) r% ?' w& |' P% w

     好像那时说是要修地铁,才挖掘的公主坟。快挖到棺木时我也去看了,记得大坑边层层叠叠围了好多人,棺木出土后里面盖了绸缎布,看起来挺完整,但随风一刮就散碎了;记得好像把骨骸放到了一个原木色的长木箱里了。我还在大坑边的土里捡了几个发绿的铜扣,因为拿着扣儿回家后没洗手就吃饭,家人吓唬我说不洗手会中毒,结果我当天夜里做梦,梦到我被毒死了,吓得够呛,第二天就把扣给埋了。唉!现在埋在哪儿了也记不住了,要是留下也是珍贵文物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2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拾隅在2010-2-5 14:24:00的发言:
; q1 U: w; E0 R1 ], N$ H

昨天说到老山“将军坟”。和它并排的另一个可能是他夫人的墓。碑上的一串儿名头也看不懂。

" {0 V+ h( r2 U8 {) a4 V

这俩坟很醒目,白色的,离老远就可以看到。这个平台很大、很干净,也很肃穆。由这地儿往西稍偏北往山坡上爬一段路,沿东西方向的坡脊上,有一溜的长型堆土坟(大约4、5个),坐北朝南、由东向西排列。前边儿有石碑。好像碑上也有好些头冠不大懂。落款倒是民国年间。我们这帮小孩儿管它叫“校官坟”。“将军坟”和“校官坟”好像有人管理,虽然没见有人在场,但从那些地方的整洁程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墓究竟是什么人的?至今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迷。我一直很想知道!如果有哪位知道能给出介绍,本人不胜感激!

/ u, T2 A o' R! p

我为什么由公主坟岔到老山“将军坟”呢?因为这些本身不碍地铁施工的坟,最后都被地铁施工方给消遣似地掘了。所以捎带说出来一并谴责一下这帮“孙子”们!

0 M" q. W# a5 Y& |

消息是由院里的几个小小孩儿们告知的,说“将军坟”什么的被“铁道兵”扒了。我们一帮子赶紧奔那儿赶过去看。到那儿一看,这扒坟的还挺巧。他把坟上嵌的墓碑给抠下来扔一边儿,沿嵌碑处挖进去,钻进去再冲中心那儿挖几下,掀开墓坑封板,整个墓坑就全晾出来了,直接就看见棺材。我们从嵌碑的那个洞探头望下去,棺材坑挺深的,壁又陡,黑沉沉的很阴森。棺材盖只盖了一半,隐约看见里头似乎掏空了。不知这些人怎么下去的,胆子可不小。东西和骨骸哪里去了?也是一个谜。再往西边儿上山去看“校官坟”,一个不剩全扒了。土坟直接掘的。棺材盖儿胡乱扔在一边,破衣服碎片到处都是。只是没看见骨骸。您瞧瞧这帮人干的这点子损事儿!

+ C+ v- J: H) W! K% }( R) _. y$ r

最后说说公主坟。我对那儿埋的是什么公主,也一直想弄清楚。一直到九几年才从一些书籍报刊上看到相关的介绍,总算弄清楚是怎回事了。尽管不算太详细,但也算是揭开了谜底了。摘录如下:

+ b# G% G# f( z$ _& T3 A# _3 J
; d, N9 J7 q+ t2 N% x" q

据1999年8月(北京晚报)透露,该墓埋葬的并不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汉族公主孔四贞,而是清代嘉庆(清仁宗)皇帝的两位公主,即嘉庆的三女儿庄敬和硕公主与四女儿庄静固伦公主。庄敬公主下嫁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并生有清朝一代豪杰—僧格林沁亲王。庄静公主嫁给蒙古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为妻的。两位公主均死于嘉庆十六年(1811),前后相距仅两个月,因此同葬此地而故名。据(文史资料选辑)和(北京名胜古迹辞典)所载,以及六十年代修建北京一线地铁时,经文物部门考古挖掘发现,该墓虽被人盗过,但墓穴内仍存有蒙古刀、兵器及怀表等(清代中期才有怀表产品)。历史文物证实,这里埋葬的是庄敬与庄静两位公主的墓地,而不是赐封的汉族公主孔四贞的坟墓。

6 W4 [% ^0 ^6 G9 |6 v, g9 q. B0 L

 

! {8 z# L$ b% e1 f4 p, K

说到公主坟的照片,那时候我们家虽然有一架苏联产的120胶片照相机,可我不会拿它去照一个坟去(那时候人的观念不一样,人照个像都不易,更别说去照坟地了)。所以很可惜,提供不了公主坟的照片。现在后悔也没辙了。

# {. J7 O- L& j2 j; n

啰里巴嗦的说了一堆,没能提供详尽的实际考古数据和图片。这点儿可能有违版主的要求。在此顺表遗憾。

/ n- h' T: Q' M. D6 C9 d5 |5 U

不过总算说出了不吐不快的有关公主坟的心里话。还望版主海涵。

/ \4 v0 y+ {/ I) u8 C

另外您如果觉得我在这个版面说这些不合适,您可以帮忙挪到合适的板块。千万别删光了(码这些字可真不易)。谢谢!

; _# X0 O/ U$ K& D6 E& R

另外这几天通过回忆,有些东西写在下面:

' O1 @+ f4 f- G1 \

1、觉得公主坟拆挖的年份应该是1965年的秋季,说66、67年可能有误。那会儿已经是文革的前夜了。

" t2 r: Y- W9 s* d$ E2 T V, C

2、西边的院墙外西北角有镌刻“公主陵寝处”(凹字涂红漆)的小石柱。里头的坟疙瘩的上部绝大多数光面面积上,是外涂红色的(与院墙和享殿墙的红颜色一样)。坟跟部部分是和台基一样的大灰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根部砖砌部位是收腰的。也就是说收腰那一部分,比上面土质抹灰的部分直径小些。是个造型(模拟莲花座?),凸显了上部的大土疙瘩。这个院儿我们进去的次数最多。

) J* |% K+ }% \* k$ W

3、东边的院外没有石柱。除了坟疙瘩是灰色的,造型与西边的一样。其它的围墙和殿墙都是红色的。

/ q. @: i! P* o' k

4、古树砍去了大部分,好些是后移和后栽的,原有的也有一小部分。想起五棵松和景山的歪脖树来了,全都是后栽的。

, n: D2 C/ F2 ~" ^6 H

我的妈呀!!!鼓掌!!!!!!!ing......................................................................................................................................

5 h! q& _* M9 y7 {/ }

这些真让人受益啊!!!!!!感谢感谢!十分感谢!!!!!!!!!!!!!!!(原来翠微是那样的!现在四周全是居民楼,水泄不通!吼吼!)

* a2 }& Z& x6 ~) h, T T/ [

 

5 f5 a! h4 ?* L1 H3 O+ x5 j( C

 

1 H& [0 S S ? A: o4 x/ y! d- f

感谢感谢!!!!!

发表于 2010-2-5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10-2-5 17:14:00的发言:
3 L6 Y' _/ O: F6 x4 l; K

毁吧

& B h* p# d: d) N* y; s

是啊,相当可惜。

发表于 2010-2-6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秋江在2010-2-5 22:34:00的发言:
, B- L+ n3 b4 h; \2 o4 I* E

     我上小学常乘坐38路汽车,上学路上都能看到公主坟,那里是许多松树和紫红色围墙围起来的大圆圈,里面有紫红色的房子和大坟包,那时每当车行驶到那儿,我都能看到并引起我许多联想。

1 `) B# G( K' {2 \- U, K! c$ I2 p

     好像那时说是要修地铁,才挖掘的公主坟。快挖到棺木时我也去看了,记得大坑边层层叠叠围了好多人,棺木出土后里面盖了绸缎布,看起来挺完整,但随风一刮就散碎了;记得好像把骨骸放到了一个原木色的长木箱里了。我还在大坑边的土里捡了几个发绿的铜扣,因为拿着扣儿回家后没洗手就吃饭,家人吓唬我说不洗手会中毒,结果我当天夜里做梦,梦到我被毒死了,吓得够呛,第二天就把扣给埋了。唉!现在埋在哪儿了也记不住了,要是留下也是珍贵文物了。

$ L/ V% \0 n( A' N1 j/ U; e

嗯,这东西太可惜了。不过拿了坟里的东西确实应该消消毒。秋江也是那个时代的公主坟的历史见证人。他(她)看到了发掘的另一部分,这个片段很珍贵。这也是我没有看到的部分。见证过这些的人很多,可能是这年龄段上网的人不多的缘故。不然大家共同回忆的片段,准能构成完整的历史见证的过程。

9 r; b- N: h3 \

看到秋江说起38路公共汽车,我感到很亲切,那时这车的全程是玉泉路到西单。还有37路,石景山到西单。偶尔也坐。

' E2 n6 q l0 E' }# w& S' }! F

我是每天早上从玉泉路坐到翠微路下车,再走路到校。要想去城里,就在公主坟1路起点站倒1路。

发表于 2010-2-9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圆明遗珍在2010-2-8 16:12:00的发言:
: l: ~" U" z/ o+ Y0 e

恩,很珍贵呀!竟能让我们了解到尸体的一些下落!鼓掌!好!

" v# V/ O7 {: Z- Z, U3 V, a

 

5 U; Y: h: w5 b3 V

昨天发的回帖都没了。再打一遍吧。

2 T/ Q9 B( @ F

已经逝去很久的应该称为“遗骨”或者“骨骸”。

7 k P3 ~( g: Y! ^" Z) F; y

刚去世不久的可称“遗体”。公安破案或不敬的称呼才是“尸体”。

发表于 2010-2-9 0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圆明遗珍在2010-2-8 16:13:00的发言:
: w2 @: `% t5 b

我现在还每天从玉泉路坐车到翠微再走过去呢!哈哈!~~~~我昨天跟我父母谈起您!他们很惊讶与您能够上网和了解这些知识!因为他们很不支持我的爱好!哈哈!

, V; m7 a# _0 S+ C5 P

嘿!真是历史的脚步啊!咱爷儿俩走的是同一线路。

, M7 W4 w/ h9 _

你的父母应该支持你,有历史感的人才有责任感,现今这个社会大环境里,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历史有亲见的、口述的、还有追朔的。留住更多的记忆是一件很有意义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希望你能把你的爱好延续下去。

发表于 2010-2-8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圆明遗珍在2010-2-8 16:13:00的发言:
0 ]" [+ q3 c' x; Z" C

我现在还每天从玉泉路坐车到翠微再走过去呢!哈哈!~~~~我昨天跟我父母谈起您!他们很惊讶与您能够上网和了解这些知识!因为他们很不支持我的爱好!哈哈!

6 m& J, V8 I3 D) c

是吗,这太神奇了!历史的脚步,真有意思。

+ a" q. g$ N% V- m6 ^

你家为什么不支持你的爱好呢?在现在这种社会大环境里,年轻人有这爱好很难得啊!有历史感实际上就是有责任感。能沉的下来、不浮躁,非常好。我可是欣赏这样的年轻人。京城的文化是很独特的,看着这些古迹和传统在消失,是件令人痛惜的事儿。找回远去的记忆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思。

' g9 ]/ U' P( D4 j

现在走在北京的环路上,看着那些周边的水泥怪物群,完全与国内的其它城市雷同,哪儿有半点儿古都的特色。回想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的北京人,日夜生活和工作在都城繁若晨星的古迹群中,被历史的辉煌和厚重所重重包裹。那真是一种文化奢侈。

4 z: l9 j# Y5 r$ j. |8 m. @

  另外,秋江所说的是目击公主骨骸的处理方式。公主逝去久远,这里应该称为“骨骸”或“遗骨”,而不应用“尸体”称呼之。你说呢?

( W& _! X: E" Q2 K) M5 l8 J

 

发表于 2010-2-8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回忆,珍贵!

9 c7 E0 @. h4 i

   地铁是65年7月开工,由于是战备工程,由铁道兵建设的。铁道兵是83年百万大裁军转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秋江在2010-2-5 22:34:00的发言:
5 i- v- |4 p9 w N4 F

     我上小学常乘坐38路汽车,上学路上都能看到公主坟,那里是许多松树和紫红色围墙围起来的大圆圈,里面有紫红色的房子和大坟包,那时每当车行驶到那儿,我都能看到并引起我许多联想。

" u- F3 t+ s3 y- }5 z: j- Q

     好像那时说是要修地铁,才挖掘的公主坟。快挖到棺木时我也去看了,记得大坑边层层叠叠围了好多人,棺木出土后里面盖了绸缎布,看起来挺完整,但随风一刮就散碎了;记得好像把骨骸放到了一个原木色的长木箱里了。我还在大坑边的土里捡了几个发绿的铜扣,因为拿着扣儿回家后没洗手就吃饭,家人吓唬我说不洗手会中毒,结果我当天夜里做梦,梦到我被毒死了,吓得够呛,第二天就把扣给埋了。唉!现在埋在哪儿了也记不住了,要是留下也是珍贵文物了。

% ?% y* i. L: P3 G) y. _2 {

恩,很珍贵呀!竟能让我们了解到尸体的一些下落!鼓掌!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拾隅在2010-2-6 8:57:00的发言:
g0 {4 i# r- I6 P7 C! h* s

嗯,这东西太可惜了。不过拿了坟里的东西确实应该消消毒。秋江也是那个时代的公主坟的历史见证人。他(她)看到了发掘的另一部分,这个片段很珍贵。这也是我没有看到的部分。见证过这些的人很多,可能是这年龄段上网的人不多的缘故。不然大家共同回忆的片段,准能构成完整的历史见证的过程。

0 A, P3 i- P% L

看到秋江说起38路公共汽车,我感到很亲切,那时这车的全程是玉泉路到西单。还有37路,石景山到西单。偶尔也坐。

9 Z1 k' T( ]! |# G2 {

我是每天早上从玉泉路坐到翠微路下车,再走路到校。要想去城里,就在公主坟1路起点站倒1路。

, {0 s; w9 P- q7 w" _

我现在还每天从玉泉路坐车到翠微再走过去呢!哈哈!~~~~我昨天跟我父母谈起您!他们很惊讶与您能够上网和了解这些知识!因为他们很不支持我的爱好!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拾隅在2010-2-9 19:55:00的发言:
2 m+ G9 f" I0 y& L* j: M' @

买了《圆明园发掘报告》看,不错。历史是和文化紧密结合的,看这些书籍能使你触类旁通学习到不少历史、文化、建筑、人文、以及政治方面的知识。社会要发展,不仅要理工方面的人才,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也不可或缺。fficeffice" />

- `8 Z' I5 i/ I8 r' I: V! d

公主坟原来就是清代两位公主的墓地,这没什么可质疑的。我们这岁数的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以前那地儿多会儿有过什么大喷泉广场啊?

( \! C; {- ^! ]& A

这一线的地铁当年是开放式的开槽作业,不是地下掘洞式的作业。如果不是路中间儿有这么个古迹,他直接回填成笔直的大马路多顺畅啊。路中间费劲留这么一个,也就是表示爱护古迹(不管是真是假)的意思。要是过去是一大喷泉广场,那留他干嘛?不怕地铁漏水吗?这些话你可别拿去跟你父母争执去,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一时也转不过来。还得尊重他们,万事孝为先嘛。

1 s- M/ O4 a2 v% ~

<!--EndFragment-->

$ p+ h9 Z' `: a( [

哇塞!!真长知识!

发表于 2010-2-9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圆明遗珍在2010-2-9 13:20:00的发言:
, N6 r* a- t3 u+ @0 ~( t% ]

嘿嘿。。。可不!缘分啊!

M# a7 R0 E/ v8 t7 K

可不!我买的什么圆明园遗址发掘报告都得藏着!让他们发现都得给我烧了!!!哼!我爹妈居然说公主坟根本没公主就一地名,说以前就是一个大喷泉广场??有这回事么?

* S& D ]3 d% T6 K C; _

买了《圆明园发掘报告》看,不错。历史是和文化紧密结合的,看这些书籍能使你触类旁通学习到不少历史、文化、建筑、人文、以及政治方面的知识。社会要发展,不仅要理工方面的人才,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也不可或缺。fficeffice" />

# e% u% Y2 c1 `+ `0 X8 n& O

公主坟原来就是清代两位公主的墓地,这没什么可质疑的。我们这岁数的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以前那地儿多会儿有过什么大喷泉广场啊?

6 `. z$ s: D! v+ M

这一线的地铁当年是开放式的开槽作业,不是地下掘洞式的作业。如果不是路中间儿有这么个古迹,他直接回填成笔直的大马路多顺畅啊。路中间费劲留这么一个,也就是表示爱护古迹(不管是真是假)的意思。要是过去是一大喷泉广场,那留他干嘛?不怕地铁漏水吗?这些话你可别拿去跟你父母争执去,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一时也转不过来。还得尊重他们,万事孝为先嘛。

- I; [7 U/ F# I! y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拾隅在2010-2-9 9:03:00的发言:
- Q1 j! W) @9 G8 |! M

 

- `- U5 [4 d7 ]# s% C

昨天发的回帖都没了。再打一遍吧。

. m5 F6 E4 {4 _# y) B9 {

已经逝去很久的应该称为“遗骨”或者“骨骸”。

, m6 I4 i5 k, d1 `# G) V

刚去世不久的可称“遗体”。公安破案或不敬的称呼才是“尸体”。

& l2 R" d, p/ G

哦哦哦,是这样。受教了,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拾隅在2010-2-9 9:14:00的发言:
% I5 a9 _0 m9 W! M; H& q

嘿!真是历史的脚步啊!咱爷儿俩走的是同一线路。

8 f& y& ^ g" W& G8 D' C x

你的父母应该支持你,有历史感的人才有责任感,现今这个社会大环境里,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历史有亲见的、口述的、还有追朔的。留住更多的记忆是一件很有意义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希望你能把你的爱好延续下去。

- A3 |; }) J% v5 ^* [, ~

嘿嘿。。。可不!缘分啊!

* x @' P) X$ D' |" C7 d: y+ J

可不!我买的什么圆明园遗址发掘报告都得藏着!让他们发现都得给我烧了!!!哼!我爹妈居然说公主坟根本没公主就一地名,说以前就是一个大喷泉广场??有这回事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5 21:06 , Processed in 1.22754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