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8 x' L8 j2 P6 ? 谈谈“生活”与“演戏” 9 ^& j3 k8 q: F/ y
. `( q+ e# A$ ~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老僧深感敬佩。用如此精简的句子定义了一个困扰许多哲学家的复杂概念——“我”是谁?当然,越是简单的概念,越不容易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原因在于:因为简单,所以容易忽略。“你”是谁呢?“你”是你父母的子女,是你子女的父母;“你”是你妻子的丈夫,或者是你丈夫的妻子;“你”是你上级的下级,是你下级的上级;“你”是你朋友的朋友,是你同学的同学...........,“你”就是你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6 O$ e h- Z) i3 n! r3 } 每一种社会关系,对于“你”来说,都意味着“你”得扮演这种社会关系中的一个“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有他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要求,比如说在你当儿子时,你得“象”一个好儿子,扮演好“儿子”这个角色;当你成为别人的丈夫,你得“象”一个好丈夫,扮演“丈夫”这个角色;当你成为孩子的父亲,那么你就得扮演好“爸爸”这个角色.......。所以,才有大师总结——“人生如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更诗意表述其实就是“人生如戏”这四个字。
. w8 |* W! V7 @' X5 J# `# p 虽然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如果从个体感受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在舞台上还是不一样的。舞台上大体上有两类人:一类人知道自己在演戏,另外一类人不知道自己在演戏。而知道自己在演戏的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人为自己演戏,演给自己看;另外一种是为他人演戏,演给别人看。
' ^- `2 ]* F M1 B: e/ e$ D+ ]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种东西叫做“理想”。有些人又把“理想”叫作“人生蓝图”。其实,比“蓝图”更专业的术语叫“剧本”。所以,在社会之中,大体上存在着两类人,一类是有“剧本”的人;一类是没有“剧本”的人。对于“有剧本”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就是按照“剧本”要求,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对于那些“没有剧本”的人来说,虽然他们其实也在扮演着各种角色,但由于他们没有剧本,并不知道自己在演戏,所以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凭着自己的本能在生活。“有剧本”的人在【演戏】,“没剧本”的人在【生活】,这大概就是社会大舞台上的众生相。
0 I% H. f9 Z. V/ G9 [ m* F% { 对于没有剧本的人来说,生活的规则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吃好、喝好、睡好,住好,玩好.....,感官在哪里,追求就在哪里。他们全部的人生目标不过就“安”“逸”两个字。如果要在历史中去寻找这类人的影子,那么这几句诗描述的那群人应该算是“会生活”的典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前面提到了,有一种人也有剧本,但他们是演戏给别人看,他们喜欢观众的掌声,或者说享受观众的喝彩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之一,这种人给自己编排的剧本就是——一定要做一个“好演员”,所以他们演的是戏中戏,很多人将这种戏中戏又叫作作秀。
7 Z# O+ {. g5 e6 k- H 对于那些严格按照“剧本”要求,演戏给自己看的人,他们往往入戏最深,常常忘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会为了“剧本”舍身忘死。这一类人,在我心中他们是大写的人,由于他们的“剧本”可能没有为自己“生活”的内容,所以现实中的他们可能很失意,穷困潦倒。但正如古人所说:穷且弥坚,不堕青云之志!这样的人多了,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最近论坛上有人评价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其中提到剧中人物对民族特征的反省:【中国人爱安逸,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安逸,大概就是很多国人生活的全部目标吧。这句台词其实是《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人不能太安逸了”的延伸。虽然延伸到民族性上有些夸张,但从宋朝以来,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生活理想。 % |6 ]2 G1 F7 ~, W$ F, E
由感官指引的人在“生活”;由灵魂引导的人在“演戏”。其实,在我眼里,大多数左派都是在“演戏”;而右派往往很会“生活”。也许我该问问自己了,经常自称左派,但我有“剧本”吗?
6 d8 N2 C8 }! O% I( f) N ------(作者:渡痴禅师-- wyzxsx.) $ ^! N7 {1 i/ s' V2 J$ x) L
演戏 汉语拼音:[yǎn xì] : z& k% @/ W$ F8 D4 g6 v& `+ k: C/ T
英文:Act , play : I7 P, L9 f- e8 H6 y7 ~ F
act in a play
0 W( _; n) ~8 O1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