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通“蜡”。《礼记》载:“天子大蜡八”,指在蜡日祭祀的八个神祗。也有猎取野兽来祭祀先祖的说法,还有蜡日祭神、腊日祭祖的说法。总之,腊是在每年岁末的一次大祭,后来演变为腊八节。这个节日还是佛教的释迦牟尼成道日。 : c7 J* C- }) | h# O% i
人们在腊八弄些杂粮杂豆熬粥吃,以此告诫后代,凡事不可奢糜,不然连粥也喝不上。
$ D3 x* ~' M$ x ~" d 相沿此习,清代宫廷上下盛食腊八粥,每年还要在雍和宫举行隆重的腊八盛典。每至农历十二月初一日,内务府就将腊八粥所用的小米、红枣及各种杂粮豆米干果,还有盆碗家什和干柴在府库备齐。初二日晨起,用马车一车车运至雍和宫,至初五运齐。从这天起,雍和宫大部分僧人都要投入到熬腊八粥的准备工作中。
z* C( c" Z% V6 T 自初六日开始,清帝派蒙古王公一人,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二人,率内务府三品以上司员及厨师、杂役等到雍和宫监督称粮搬柴。所有用料均排列在厨房内外。 ' `9 N# E0 K; z5 F. Z: P0 t2 T
初七日晨,清帝派蒙古王公一人,会同内务府司员下令升火。由素有经验的僧人掌握熬粥火候,并依次将奶油、小米、江米、红枣、核桃、桂圆、瓜子、葡萄干等放人大锅内。宫廷派去的专人则要检视。清《燕京岁时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这里“初八日夜内”实指初八日凌晨。至晨两点粥已熬熟,即派员将粥盛在碗内,以托盘送到雍和宫各殿佛像前供奉,每尊佛像前供一碗、三碗、五碗不等。天明后,蒙古王公进宫复命。
2 }* `. s, K; O5 O) I& L 雍和宫全体僧人自熬好第一锅粥始,即在殿内诵经,此时,殿内酥油灯数百盏于供桌之上,香烟袅袅,鼓乐齐鸣。到初八日清晨,清帝又派两个或四个蒙古王公到雍和宫听经,到初九日晨,听经大臣进宫复命。 5 n5 d7 q4 z- X+ @" f! Z6 S, K
咸丰朝以前,每年腊八节雍和宫共熬粥五大锅,分配方法为:首锅供于佛前,二锅献于朝廷,三锅给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锅送文武官员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锅给本寺僧众。在这五锅粥中,用料也不同,前三锅有奶油和全份干果料,四锅、五锅较之前三锅简单些,第五锅为红枣粮米等。最后,三至五锅粥余下的要混在一起,于初八日早晨施舍给平民百姓,京城百姓持大小瓷碗前来喝粥,盛况空前,此盛典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 $ _4 d, N" C5 F# [& e1 z* ~
当时,熬腊八粥的场所设在雍和宫东阿斯门内,故东阿斯门院得名:“铜锅院”。其粥锅是由八吨铜铸成,直径两米,深一米五,是乾隆九年养心殿造办处制造。后此大锅移至天王殿院内的鼓楼脚下,供游人观赏。 ' z! X4 C8 M( |- m/ {: ]9 x G! }
不要小看了腊八节,这一节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到来,标志着中国传统大春节序幕的正式拉开。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还有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腊八已经到了,春节还会远吗?换言之,以冬祭为序曲,以腊八为标志,辛劳一年的华夏人民开始进入了一年中最安逸、最舒适的时段,汉民族的狂欢月就要开始了。
8 l, j7 F* p7 v" q' v/ z 媒体报道,今年雍和宫、广化寺、广济寺、云居寺都有舍粥活动。注意安全防寒呦!
* c2 [; C1 E5 n4 T F2 T + T: J5 O: t7 g2 I. z5 c8 P' u( ?6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