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r* u$ I% B- A0 J: s( q& t
曾钟(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培训学院退休教师)我最先挖掘死者身份 1 k2 }/ W5 B4 Z7 l. ]; Y$ V
2003年,从学校退休后的曾钟买了一台相机采风,偶然到沙坪公园走入墓群时,顿感震撼。“我没有参与那场武斗,但死难者有我同学。”曾钟决定记录这段历史。
+ y: x. E o& u 从这一年开始,家住沙坪坝小龙坎的曾钟,每天上午起床就来到墓地,“每来一个参观或者祭奠的,我就会上前询问他们与死者的关系。”根据死难者家属提供的线索,曾钟采访了与死者有关的人士。3年之后,曾钟结识了50余位死难者家属,并整理了一本“沙坪公园‘文革’墓群考”的资料。今天,这些成为了红卫兵墓园保护的重要史料参考。
0 v; A1 f/ M3 X& E/ i$ a3 S( I; F) Z# l 陈晓文(重庆出版社编辑)我记录下全部碑文
: Q. V$ |+ I# @# \- T+ E" K: {% n 早在曾钟前,陈晓文就开始关注沙坪坝红卫兵墓园,是至今墓园碑文最完整的记录者。 & D& B. U2 d/ [. ?) o
上世纪80年代末,为编辑“文革”十年的历史,陈晓文和朋友邀约在墓园碰面。“眼前的一幕,让我们十分吃惊。”他回忆,墓碑风化很严重,有些文字也变得模糊。而且不少碑石,被周边居民搬回了家。“如果不保护不记录,假以时日,一个重要的历史载体将永远消失。”自此,陈晓文和朋友开始记录每个墓碑的碑文。同时,在他和部分人士的建议下,沙坪公园开始对墓园进行了保护。 % [$ {6 S; t& T6 [( T' c6 i
何蜀(重庆“文革”研究专家,《红岩春秋》原副主编)一段凝固的沉重历史 ; g: z g+ W- x8 x
因为共同关注沙坪坝红卫兵墓园,陈晓文和曾钟成了挚友,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何蜀。
8 N- w# _- y, p+ I& N" ?9 S% G “红卫兵墓园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一段用水泥、砖头凝固下来的沉重历史。”何蜀称,将其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规范性的保护,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何蜀称,将红卫兵墓园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规范性的保护,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何蜀说,申报成功说明我们政府越来越重视政治文明,“事实上,民众已有了理性正视‘文革’历史的社会心理环境,我们的民族更加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