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19|回复: 2

[讨论]北京历史上最完美的水系在元代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2-31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大都水系概述:忽必烈修建大都,不再选择在中都原址建城而向东北迁移,改变了从蓟到中都城市中心基本都在今广安门外一带的状况,而以今北海一带为中心,被称为北京古城城址的第二次战略转移,其重要原因就是寻找新的更丰富且稳定的水源。郭守敬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创造了历史性功绩。他发现了昌平东南的白浮泉,遂筑堰引水。又发现大都以北的海拔低于城内,不能直接将泉水引入城内,遂“欲东先西”,沿等高线向西修渠至西山再南折如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沿途接纳西山诸多泉水和温榆河、清河、南沙河等上游河水。今天的京密引水渠昌平至颐和园段就是沿着这条水道修建的。从瓮山泊向南开长河(今京密引水渠颐和园至紫竹院段及紫竹院至积水潭水道)引水入护城河和积水潭,经今后海、前海再从地安门桥东南流,沿皇城东侧南流出城再东流接今通惠河再接北运河。这一水道的建成和水源的保证,使得漕运粮船可以从南方直入积水潭,令忽必烈极为高兴。为了保证皇宫内的清洁用水,在此之前还开挖了金水河,从玉泉山南将香山、玉泉山的泉水沿与长河平行水道引至和义门南入护城河并进城,沿着今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西斜街至甘石桥,再分为两支,一支向北沿着皇城入今北海,一支直接向东入今中海,两支最后都接皇城东侧水道,与通惠河汇合。还将坝河扩建为与温榆河相接的漕运水道。还将萧太后河扩建为与大都南护城河相接的文明河,直通张家湾。因此,自元起北京古城就不再以莲花池、永定河为主要水源,而以温榆河、西山诸泉为主要水源,且与北运河连接的水道不再单一。可惜这一科学、完整的水系从明代起就一直衰败下来。辽、金、元时,北京古城郊外还有许多大小湖泊,较大的一是下马飞放泊,位于今大兴区旧宫以南,广四十顷,下马喻离城近,飞放意以鹰鹘猎水禽;二是延芳淀,位于今通州南部,最大时方数百里。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N% u/ {5 S8 y5 z! O3 l

当然,老北京城的格局,也是元代奠定的。

发表于 2010-1-1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说,从辽金元一直到现代,北京地区的气候在一步步变干。这里面有华北大气候变化的原因,也有北京周边植被破坏的原因。

8 E8 x) W8 A/ g9 V5 H

 

( x, F( k: b5 `% O& q" y+ B9 N

辽金时代今天石景山、海淀的浅山区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 \* O4 x1 A4 ?; _' n" K

 

" P& k5 b/ W1 j' ]% @- Q) N

到了元代,修建大都宫殿和城门的时候,用的是门头沟山区里的粗大乔木,砍伐之后通过泸沟(永定河)的大水冲下山来。(有元代<泸沟运筏图>为证)。但也正是元代的乱砍滥伐,造成北京周边原始森林毁坏殆尽。

# ]8 B9 N( }0 E) @. i

 

7 u5 z2 W9 N) X

明代修建宫殿已经无法再使用北京本地木材了,因为本地已经找不到大乔木。但是明代在修建长城、戍边的过程中不断砍伐、烧荒,造成北京周边山区的灌木丛和次生林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得北京山区的泉水大量缩减、河流水量减少,旱涝不定。

0 C: a/ A: h9 B2 g$ z

 

3 x% E2 g6 W& G0 ]0 P

到了清代,泸沟已经从终年水量丰沛的大河变成了夏涝冬枯的季节河。而北京周边的山区也逐渐变成了光秃秃的草山。只有西北郊园林的修建在扩大着郊区的水面,利用最后的一点泉水创造着北京水环境最后的辉煌。

- ]8 W9 b* Z" p4 M

 

3 m, z0 ?, P8 y, g* G

建国后,虽然封山育林,修建水库,但无奈大势已去。随着城市化、用水量激增,北京的气候已经从湿润转向半湿润,并最终定格在半干旱的现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6 19:34 , Processed in 1.11985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