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9|回复: 1

北京的回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4-11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回忆

 

我的儿时是在什刹海度过的,我家就住在什刹海北岸的南官房胡同。

儿时的记忆是美好而且充满怀念的色彩。不论我走在哪里,我不了什刹海的情结。多少次,我在梦中又回到了碧波荡漾的什刹海边,吃着刚摘下来的莲蓬,喝着甜甜的冰镇酸梅汤,看着采莲人划着小船穿行在荷叶之间……。

 

 “和绅”、“荷花”、“稻禾” 和前海

 

在我的记忆中,住在什刹海附近的人们,管前海叫“大和地”,管现在的什刹海体校所在地叫“小和地”。只有在外人面前才说自己住在“什刹海”,而且发音近似于“十偈海”,其中的偈字发轻音。据说前海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的最后一个码头所在地。到了清朝,作为运粮的“漕运”和粮仓,改建到了通州。从此以后,什刹海作为漕粮集散地的作用才逐渐消退,慢慢地变为沟通城内外水系的河道中的一片水面。据说这片水面后来被住在附近的清朝大学士和绅占据,辟为私家的荷塘。因此附近的百姓就把这里的水面叫做“和地”,即“和家之地”的意思。但也有人说,“和地”的“和”字是荷花的“荷”,而非“和绅”之和。原因是“大和地”和“小和地”都曾种过荷花莲藕,所以叫“荷地”。

原来的前海,是分做两块的:东面的一块较大,即使现在的前海。现在的什刹海体校所在地,原来也是一片水面,两块水面之间有一条约五米宽的南北走向的土堤将两块水面隔开,土堤就是著名的“荷花市场”的所在地。东面的水面即是“大和地”,西面的小块水面即是“小和地”。小和地在解放前就有人在那里种水稻。每到秋天水稻熟了的时候,小和地里一片金黄。地里还插着几个稻草人,头上顶着破草帽,两臂拴着两把破蒲扇。风一吹来,一摇一晃的为种田人驱赶着来偷吃稻谷的鸟雀,一片城里难得一见的田园景象。因此也有人说“和地”之“和”应是“稻禾”之“禾”。各种说法到底哪种是正源,我没有考证过,不敢妄下论断。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和绅说。

据说小和地里产的稻米质量好,吃起来时有香味的,是专供皇宫用的。是否如此不得而知,反正我是没吃过小和地的稻米。每到秋天,我和弟弟就到小和地的场院里去看打场。这时候还能在稻草堆里翻筋斗、打把势,玩儿得不亦乐乎。回家的时候总是满头满身的稻草,妈妈见了就会说:“土猴回来了!”然后把我们两个叫到院里,用布掸子把身上的稻草和尘土都掸掉,这才叫我们进屋吃饭。

小和地的水,不是大和地供给,而是有一条专门的供水渠道。

什刹海是由三片水域组成:最西面的是西海也叫积水潭,中间的一片是后海,东面的一片水域就是前海。水是由护城河的水经城墙下的水门流入西海,向东再流入后海。在后海的中部的南岸羊房胡同东口,有一条水渠,经李广桥下沿着现在的柳荫街的走向,一路向南、向东,经过三座桥下,再向南,经乐家花园(即现在的郭沫若故居)的大门外的影壁墙后流到小和地的西南角注入小和地。这条水渠也有人管它叫月牙河,解放后改建成马路,就是现在的柳荫街。李广桥、三座桥和原辅仁大学建的一座水泥桥全部拆除了。

这条水渠给小和地供了水,也给和珅府里供了水。著名的小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水倒流”中的“水倒流”的水就是由此而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4-12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组织这个礼拜骑车去后海

我正在考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2:44 , Processed in 1.12194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