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35|回复: 22

[转帖] 梁思成生平介绍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2-9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6 B8 L; ?6 Z: V" i1 M* I9 B3 Y/ `

[转帖]     梁思成生平介绍

2 j4 c( c$ G# l8 R7 k W1 X( [

  

' U0 b1 T8 H/ `

 

0 R8 M1 E* y4 e# U
8 v; G! K5 p& h! c) f! [
 
1 Z0 R4 \5 x" O4 O/ [) e0 q

, `" P& J4 B( q; m/ g, n: V1 b2 D, I2 P 8 w' o: @. ]+ J6 P' @: u/ H 3 c8 P$ m6 P% S 5 q5 H* n f" i- Q4 V! q ; a2 p9 i/ }) b- N, S" P0 y9 ~: H" }& \5 q9 J6 v; ^3 c 8 _5 d7 Q. m, U$ ^$ c7 x! P" w. D, A ) r" C8 v6 L) [

) h( h$ K7 P* g9 |

- A8 _9 V% L" D2 c. A3 `% d$ ]; K 5 Y+ Y3 T( P/ @1 r

/ S6 m6 a5 I: ], o. W& _4 _4 o
; }9 B3 G& T% f) ^( I3 G D

* s2 e8 Q, W7 i' Q9 i% O

% |" t0 M! j( K" D& o# A: V1 t7 @; p+ p# w! E6 t0 p$ U5 {
 
* i3 X& j6 K |! K ; @% [' N+ \+ I! g( c }- ]# X: V0 f" b5 I8 ]4 Q3 W) I R3 ~! B0 s
. m- O# w5 S! ~) ^* r; ~ 6 d: y3 K; h1 f. t4 p. r$ K; o3 Y0 {) E% M& _3 W6 i9 Y; R# F- u5 T4 i3 ~7 G/ W% i8 Q& I! f- |
& ?, R( w8 N' q/ z6 z% F8 A5 ?, M0 W- R8 P% L0 x. V+ M" v# y, ?& G2 o/ S, W6 o% u' ~7 p. K3 d0 t9 \ O. x. b9 c+ X6 W, ~5 O; W4 p6 T
9 [- `: p0 z2 j8 `9 R( S) J. g+ u j
    / X, e; F8 t& J2 r, V6 c2 H; @
  • - \ `/ Q; v' u4 i, \5 w6 e# D
  • . x4 ^4 d7 u8 [4 n0 y" C3 Y I
. F/ r& t" G- {' S/ G4 p V2 `4 b% e. V3 C7 u! H' |% g- m9 m( a2 e3 U5 W& t3 U- C" @- s3 r+ c6 u2 f/ P/ W! E. _' G- Y: i+ b8 _# D
. \8 d* e! w j/ _% W( H; m% i$ l! D, H8 [3 x- F' Q' ?8 C- P1 x* s7 |/ b. K. @" ?# w8 g3 ~6 `9 s4 o2 y C8 s; w& }% C+ t' P/ a8 G4 @) O3 W* Y7 j, j6 v& k- Y; E4 e/ ]1 D X
. J v& a0 M- D" V! ^: }4 ?& v9 O3 e. x7 P# \; s" \; k+ l/ y" X% b9 e9 b4 g2 b& Z. d- ^+ q, y- l( T& U7 j% k6 W. W ]/ Z) d8 h# E7 S2 s. P. X4 ?/ S2 f( I2 m# |. m5 A$ @4 B5 X/ v0 b9 [! D0 }% O% Z; P) w
 
4 _" S1 ~6 s3 p+ }7 j8 Q2 ]$ F1 N6 \! a$ ^' a; h; Y/ A7 y+ Q5 l2 e/ s8 \% u6 P6 w5 ]! p8 e+ x' p: v# b) ^- ?; B' S- q% L J- O& @2 D* _; Z6 O$ X# }7 @4 ^. m8 E; ^ N5 D8 H- I: b6 L, Y
 
# X+ U- ^$ F0 |$ h5 k $ X4 N( I V2 J3 v& [' k5 ]; x5 M7 `8 r- H0 Q! t2 a- Z7 \* e e" Y3 ]3 K3 w& s0 R! ^; o2 |# u' v9 U# M1 |9 z$ y; p8 y1 Z5 u2 |) f7 i: P6 O) Z+ W$ W f- [3 w
6 }: t, R- K+ i . i8 `* Z2 {/ d2 k3 K # }+ R4 M: g: f& n& t6 W% T% e' D: w; D0 g1 z0 O9 B5 m4 K9 K$ F$ K6 r& g3 E) _% k3 H) [' s7 \& N
5 j0 F4 v9 m6 B; H

( _- ~- j1 R B# B3 N- G

 

; V! W* Q* ?' w {4 e+ M9 B

 

( W3 [2 ~3 G: U2 | * M: x* b- p6 V- x3 s$ E( l8 y8 [+ f; `) V/ o8 j% Q& r- J) w7 c1 S+ e0 V
     1 C5 z( S0 ~! a& @% r! o+ | P1 t: S& n/ P
3 G; W+ {, O6 s( r
/ ~3 }; e8 @2 x7 C+ y* A$ ^
* |) ^ K9 Q2 H2 p" G
 
) J; j+ V8 Z, a8 x* _
 
H* w9 o; ~) u5 Q: K5 n
2 a6 n9 G& S- F1 h& N
/ g, y5 T; |$ b1 @4 k0 U
2 g9 ]# Q8 R; g$ D8 y; } 0 ]2 o& b5 _ i% F( L1 K7 K) o# ]3 t/ m1 |2 F& f7 H& O o- m
9 C% [3 L. b6 _9 _5 V" Z% u7 W1 g

 

9 _( o! e" ~5 }8 V5 O
 
5 q1 |6 @/ p: u ! g5 C! s/ x% k% l" E" v9 ^5 n$ x! k* B+ r- w$ O9 k2 v& s6 d* q. Z! Q* Y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文革"浩劫中的梁思成先生

[转贴]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原本已经在学术研究领域举步维艰的梁思成一下子被抛进命运的深渊,不仅学术生命戛然而止,而且人生之路也在无限的困惑和痛苦中走到了尽头。
1 {% f/ V# ]; `/ l1 k
  善良的梁思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培养、视为儿女的学生们居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凶神恶煞般的革命小将,并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声浪中,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自己的师长们。“文革”开始不久,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造反派们就贴出攻击梁思成的大字报--《梁思成是彭真死党,是混进党内的大右派》。在极度压抑的政治氛围中,梁思成被勒令一遍又一遍“交待”自己的“罪行”。但由于没有按照造反派的意思去歪曲事实,他无论怎样一丝不苟地写材料,也不会被通过,只能一步一步加重“罪行”。7月的一天,已年逾六旬的梁思成被造反派们从建筑系馆推了出来,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梁思成”三个字还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梁思成踉踉跄跄地站在大门口,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自从1923年的车祸之后,他的腰一度要靠穿“钢背心”来支撑。其实,疼痛的又何止是身体呢?望着面前人头攒动的观看者,听着他们发出的刺耳的哄笑,梁思成眼前恍惚了。这批斗与其说是肉体上的折磨,不如说是精神上的侮辱,是对这位正直学者一生坚持的高尚人格的粗暴践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梁思成只要出门就必须挂上那块黑牌子,他在曾经熟悉但眼前陌生的清华校园中吃力地蹒跚而行。工作干不了,工资停发了,住处也被勒令一搬再搬,最后全家老少被赶到清华大学北院一间没有水暖供应的小平房中生活。这样还远未达到造反派们的目的,梁思成的家成了他们肆意查抄、勒索的“反动堡垒”。梁思成多年以来收藏的艺术珍品损失殆尽。为了保护梁思成的文稿,包括《营造法式》的稿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林洙将它们交给了保姆李阿姨--一位出身贫农的善良老人,最后使这些珍贵的稿子逃脱劫难,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继续转载梁思成的生平

1 I1 m6 d7 |9 k/ J9 Y2 z) w

[转帖]继续转载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4 Y/ o q7 `- n9 G. L1 t* `

, l' m0 Y9 Q2 s2 n/ D. h2 _ c

个人简历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 z# I5 Y9 y; D2 t( i& R
  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 \0 P9 F) D0 i( f, Y/ Q* v4 Q
  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3 S- e1 B$ a2 E
  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0 b% g. H0 E8 x8 d7 E0 p% Q- w
  1928年初,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4 R" @, {; h6 k4 O& ]$ K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 }; f! i) k' M
  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 Z% C. v# J/ M) k9 N7 {. g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 q2 J: H2 `+ t4 C: I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 k. E" Q' k0 V k; `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 |& b8 ^9 ~9 Y4 i: X4 n' i/ }
  1946—197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5 R7 L8 M C1 ?9 K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 I9 @; {) @6 Q- ^- n6 s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t; D- a1 r* U6 m& F
* _. N1 l6 A: y# @ Y

0 n8 m$ H) g1 ?# K$ i0 N+ j" T
 
职业生涯

  梁思成,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5 I7 k, d% ~) u- O! c* p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 A! d- P* b6 }' M0 w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病逝于北京。 - [$ K. P1 h5 I E5 g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

http://www.cpi.com.cn/zhuanti/guoqiguohui/03.asp

3 d; ~8 V/ {- |" o9 N" o

 

, B, a3 f4 a( t

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民族独立的标志,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才得以确立的。

! f& x4 s( B: Q! E8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

" o: c( U' ]6 C$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麦稻穗和齿轮。麦稻穗、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

- o: g' M+ E, w: O" Z" N) S8 z

  国徽上的图案均有其象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红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 u9 }& k/ e) r6 x8 {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前夕,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决定草拟包括国徽在内的若干方案,对国徽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中国特征;二是形式要庄严富丽。在征稿启事发布后的一个多月内,收到国内及海外应征稿件112件,图案900幅,但无一令委员们满意。

) ~ G( A1 T G, n0 C) f

  1950年6月14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徽的设计再次被提上议程。会前,政协常委会决议采用天安门为国徽设计的主题内容之一,并邀请由画家张计先生牵头的中央美院和以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牵头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加紧国徽的设计

0 u& h* U9 T- Y

  1950年6月20日晚,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在周恩来的主持下,确定了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设计组提交的国徽设计图案

0 K8 S8 |' d: N* a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 D; B# W) j$ o% ]+ u7 m

  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其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至此,庄严富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终于诞生了。和我国的国旗一样,我国国徽的宪法地位在我国历次宪法修改中一直始终得以确立。

}5 M( C8 t% p" l* O

  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对哪些单位应当悬挂国徽、可以使用和禁用国徽的情形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发表于 2009-12-10 0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珅那话真对  自古奸臣是死 忠臣也是死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1 E# F p: v7 D+ b) k. l/ Q

V" y0 p6 K6 o$ a! I: i( m

书籍《一代宗师梁思成》

43.80 7 M/ p% H: ^0 i! \
书名:一代宗师梁思成 作者:郭黛姮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原价:48.00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112082218 字数: 页数:319页 印次: 版次: 纸张:平装 开本:16开PagesPerSheet 商品标识:asinb0011cd9n6 编辑推荐 * d/ c4 j, C" D+ i
7 c# ~3 o1 c$ J
他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和文物保护工作倡导者之一;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他就是一代宗师——梁思成。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内容提要 # i }& a2 B9 l4 u7 u' ` J9 N
6 x4 y6 s4 G g* `: h5 h0 {
他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和文物保护工作倡导者之一;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他就是一代宗师——梁思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目录 6 W$ @' L2 _7 P# r( e
: q9 u: W5 I" B6 Q& v5 t! O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一、父亲梁启超与维新变法二、父亲梁启超的家庭三、梁思成的青少年时代第二章 成长的历程一、梁思成与林徽因 (一)梁家与林家 (二)林徽因随父出国二、赴美求学 (一)意外的辍学 (二)终于成行 (三)林长民辞世三、浪漫的归途 (一)异国他乡的婚礼 (二)欧洲之行第三章 留学归国一、任教东北大学二、梁启超逝世第四章 中国营造学社一、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二、早期野外考察 (一)蓟县独乐寺 (二)宝坻广济寺 (三)正定隆兴寺 (四)北京卧佛寺、法海寺 (五)北京天宁寺 (六)访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心大同 (七)千古绝响——应州塔 (八)晋汾古建预查 (九)1936—1937年——抢时间野外考察 (十)从敦煌61窟到唐代佛光寺三、开始了文物建筑保护研究第五章 北京的文化沙龙第六章 八年抗战一、七七事变二、颠沛流离三、昆明四、川康调查五、李庄六、迎接抗战胜利第七章 抗战胜利一、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二、赴美考察、讲学三、新的办学道路 (一)以“体形环境论”为核心安排教学 (二)调整基础训练和建筑设计教学 (三)重视文化修养,重视在教学中引入某些人文学科的内容四、教书育人第八章 解放初期一、新的生活 (一)认识共产党 (二)保护文物建筑 (三)担负建设重任二、国旗、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国旗和国徽设计 (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三、景泰蓝四、制定北京城市规划的一场战斗 (一)近代的北京规划 (二)出台新的北京规划 (三)《梁陈方案》 (四)根本的分歧五、为保护古城古迹拼搏 (一)力保古城体形环境,不能“独善其身” (二)力保城墙——将其建成一座空中花园 (三)力保塔、楼、门——北京独具的街道景观 (四)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规划思想之要点六、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之特点 (一)规划必须注重城市发展的秩序性与计划性 (二)规划必须注重城市环境的完整性与地方性 (三)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扩展和延续 (四)规划必须注重城市是文化的综合表现七、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之背景 (一)接受CIAM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赞赏伊利尔·沙里宁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 (三)前苏联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八、对梁思成的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思想之评价 (一)高瞻远瞩的城市规划与古城保护思想 (二)为保存古都的城市形象与个性鞠躬尽瘁九、关于“建筑的民族形式” 十、设计作品与设计思想 (一)粱思成设计思想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梁思成早期的设计作品 (三)从梁思成早期的建筑作品看他的思想文化脉络十一、林徽因逝去第九章 重新燃起激情一、递交入党申请书二、在整风反右运动中三、“中而新”的理想第十章 短暂的平静一、难以割舍的古建情结二、重回科研一线三、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鉴真纪念堂四、古都的恩人五、林洙走进梁思成的生活六、永远心系文保事业 (一)梁思成晚年的文物保护思想的特点 (二)梁思成文物保护思想的前瞻性七、拙匠的心声第十一章 最后的煎熬一、在劫难逃二、最后的人生旅程 (一)认真的反思 (二)希望的破灭 (三)梁思成逝世第十二章 难以忘却的伟绩附录一、林徽因小传二、费慰梅的后话后记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 G5 Z4 [3 d! }" `0 I
' q! C3 C; G- S/ S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著作有《华堂溢采:中国古典建筑内檐装修艺术》、《东来第一山——保国寺》等。 文摘 % C! D: l1 J( S8 y1 ^
+ b7 }! o, h2 a1 l) d/ C
书摘一、父亲梁启超与维新变法梁思成祖籍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父亲就是著名的“维新变法”志士梁启超。梁家,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家庭。梁启超的祖父一生饱读诗书,多年奋斗后中了秀才,挂名府学生员,当了个管理一县文教事业的小官——教谕,并娶了广东提督黎第光的女儿为妻。梁肩超和祖父一起生活了19年,受到他很大的影响。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字莲涧,任教于茶坑村的私塾。他于教书之余,躬耕田地,并热心于茶坑村的公共事务。梁启超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贤淑聪慧,能诗能文,是梁启超的启蒙老师。梁启超自小就特别聪明,是有名的“神童”,被看作是梁家出人头地的希望。他8岁的时候,一位老先生来梁家作客。吟了一句:东篱客赏陶潜菊,梁启超马上对日:南国人思召伯棠。又吟日:饮茶龙上水,梁启超对日:写字狗扒田。梁启超9岁时,父亲带他到广州去考秀才,虽然未能考中却也见了世面。1884年,梁启超11岁时,便中了秀才,补博士弟子员。广东省主考叶大焯惊喜之余,对其试以文艺,梁启超对答如流,博得叶氏的赏识。梁启超见其喜形于色,便灵机一动,当即为祖父七十大寿讨寿文。叶满口答应,为他祖父写了一篇潇洒的祝寿文章,称赞梁家教子有方,茶坑村人杰地灵。第二年梁启超就到广东最高学府——广州学海堂读书。这里的教师都很有学问,学堂还设有“奖学金”。梁启超常考得头名,得到许多奖励。他还常常到当时与学海堂齐名的菊坡精舍、粤秀书院等处做院外生。先后教过梁启超的有吕拔湖、陈梅坪、石星巢等老先生,其中石星巢对他的影响最深。 1889年,16岁的梁启超踌躇满志,参加广东乡试,考中举人第8名。 1890年,17岁的时候,他拜南海先生康有为为师,到万木草堂深造。以后又跟随康南海投身于维新变法的运动中,成了维新变法的重要成员之一。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师生到北京会试,康有为中进士第8名,梁启超却名落孙山。据说是因梁启超的文风犀利,被怀疑为康南海的手笔。然而副考官对梁启超的文笔却十分赏识,在卷尾批云:“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梁启超感其知遇之恩,后来还亲自去拜望了这位先生。4月中旬,《马关条约》传到北京,应试的举人(公车)议论纷纷,决心抗争。康南海令梁启超四出活动,发起了史无前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书籍〈一代宗师梁思成〉

[转帖]

8 z* Q( `% b# Q' A' g

8 O% N8 }8 r Q/ d

书籍《一代宗师梁思成》

" ]/ M8 I- ?$ p3 _, N. _* o( q! C0 }

43.80

: D3 |( o7 k |$ N

 

t K# p1 K# }* X' N+ L
" Q5 N' K8 i3 v+ u H+ C" X

. \3 o+ K$ a* @; V, U' q

书名:一代宗师梁思成

% v, O; Y( c1 Q8 f

作者:郭黛姮

6 T, e1 `6 x) E3 z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m% K" t4 q. U; c& k/ X" z3 ~

原价:48.00

8 y7 a& B% g0 m5 ?/ m- b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0 F6 I. m( _; m( y6 ~2 ?

ISBN:7112082218

: z" p7 N, [# A) k' G

字数:

2 v+ L' x U/ e, u" q& d

页数:319页

7 b8 H+ D5 z- W: [

印次:

2 x- V) B( V C

版次:

( @7 J. s" v! @' G% ]& Q

纸张:平装

5 }, e& C/ C! ?& o' G

开本:16开PagesPerSheet

4 L5 i9 N: V) j3 `( U

商品标识:asinb0011cd9n6

) p$ W# ^9 }9 F7 I [

编辑推荐

( a. U- r* a9 A/ x/ L9 o
# P- i, w4 p! u( L
6 h [/ k) [( O

他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古建和文物保护工作倡导者之一;
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他就是一代宗师——梁思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6 ?) W4 N% T% R* F+ L1 N; E$ Q

内容提要

2 z9 T$ d9 `( v8 B
: W* [( Y. C3 X0 R- }
+ k8 n I8 Y t5 n# Y S

他是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和文物保护工作倡导者之一;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他就是一代宗师——梁思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 }% n& P0 r7 J* Q2 x# I6 S

目录

/ E4 z" h6 U, w$ X
' B* b, |2 o1 q7 B% M
( o0 U4 M/ V& R" _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一、父亲梁启超与维新变法
二、父亲梁启超的家庭
三、梁思成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成长的历程
一、梁思成与林徽因
(一)梁家与林家
(二)林徽因随父出国
二、赴美求学
(一)意外的辍学
(二)终于成行
(三)林长民辞世
三、浪漫的归途
(一)异国他乡的婚礼
(二)欧洲之行
第三章 留学归国
一、任教东北大学
二、梁启超逝世
第四章 中国营造学社
一、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
二、早期野外考察
(一)蓟县独乐寺
(二)宝坻广济寺
(三)正定隆兴寺
(四)北京卧佛寺、法海寺
(五)北京天宁寺
(六)访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心大同
(七)千古绝响——应州塔
(八)晋汾古建预查
(九)1936—1937年——抢时间野外考察
(十)从敦煌61窟到唐代佛光寺
三、开始了文物建筑保护研究
第五章 北京的文化沙龙
第六章 八年抗战
一、七七事变
二、颠沛流离
三、昆明
四、川康调查
五、李庄
六、迎接抗战胜利
第七章 抗战胜利
一、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二、赴美考察、讲学
三、新的办学道路
(一)以“体形环境论”为核心安排教学
(二)调整基础训练和建筑设计教学
(三)重视文化修养,重视在教学中引入某些人
文学科的内容
四、教书育人
第八章 解放初期
一、新的生活
(一)认识共产党
(二)保护文物建筑
(三)担负建设重任
二、国旗、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国旗和国徽设计
(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三、景泰蓝
四、制定北京城市规划的一场战斗
(一)近代的北京规划
(二)出台新的北京规划
(三)《梁陈方案》
(四)根本的分歧
五、为保护古城古迹拼搏
(一)力保古城体形环境,不能“独善其身”
(二)力保城墙——将其建成一座空中花园
(三)力保塔、楼、门——北京独具的街道景观
(四)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规划思想之要点
六、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之特点
(一)规划必须注重城市发展的秩序性与计划性
(二)规划必须注重城市环境的完整性与地方性
(三)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扩展和延续
(四)规划必须注重城市是文化的综合表现
七、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之背景
(一)接受CIAM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赞赏伊利尔·沙里宁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
(三)前苏联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八、对梁思成的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思想之评价
(一)高瞻远瞩的城市规划与古城保护思想
(二)为保存古都的城市形象与个性鞠躬尽瘁
九、关于“建筑的民族形式”
十、设计作品与设计思想
(一)粱思成设计思想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梁思成早期的设计作品
(三)从梁思成早期的建筑作品看他的思想文化脉络
十一、林徽因逝去
第九章 重新燃起激情
一、递交入党申请书
二、在整风反右运动中
三、“中而新”的理想
第十章 短暂的平静
一、难以割舍的古建情结
二、重回科研一线
三、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鉴真纪念堂
四、古都的恩人
五、林洙走进梁思成的生活
六、永远心系文保事业
(一)梁思成晚年的文物保护思想的特点
(二)梁思成文物保护思想的前瞻性
七、拙匠的心声
第十一章 最后的煎熬
一、在劫难逃
二、最后的人生旅程
(一)认真的反思
(二)希望的破灭
(三)梁思成逝世
第十二章 难以忘却的伟绩
附录
一、林徽因小传
二、费慰梅的后话
后记
参考书目

6 b: y5 b/ S+ X* {0 y7 N: y

作者介绍

4 c5 ]! U/ @% v
( }3 s+ q8 ]1 n1 B7 v% k/ l5 N
. ~' Q/ H6 t3 O- @! ^% t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著作有《华堂溢采:中国古典建筑内檐装修艺术》、《东来第一山——保国寺》等。

' \" N8 F' m: |

文摘

! Y, `4 T3 G% b
& e+ L" k- e, ]4 B2 b8 H9 C1 F
6 y0 H+ ^! n- e2 v

书摘
一、父亲梁启超与维新变法
梁思成祖籍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父亲就是著名的“维新变法”志士梁
启超。梁家,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家庭。梁启超的祖父一生饱读诗书,多年奋
斗后中了秀才,挂名府学生员,当了个管理一县文教事业的小官——教谕,
并娶了广东提督黎第光的女儿为妻。梁肩超和祖父一起生活了19年,受到他
很大的影响。
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字莲涧,任教于茶坑村的私塾。他于教书之余,
躬耕田地,并热心于茶坑村的公共事务。梁启超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贤淑
聪慧,能诗能文,是梁启超的启蒙老师。
梁启超自小就特别聪明,是有名的“神童”,被看作是梁家出人头地的
希望。他8岁的时候,一位老先生来梁家作客。
吟了一句:东篱客赏陶潜菊,
梁启超马上对日:南国人思召伯棠。
又吟日:饮茶龙上水,
梁启超对日:写字狗扒田。
梁启超9岁时,父亲带他到广州去考秀才,虽然未能考中却也见了世面
。1884年,梁启超11岁时,便中了秀才,补博士弟子员。广东省主考叶大焯
惊喜之余,对其试以文艺,梁启超对答如流,博得叶氏的赏识。梁启超见其
喜形于色,便灵机一动,当即为祖父七十大寿讨寿文。叶满口答应,为他祖
父写了一篇潇洒的祝寿文章,称赞梁家教子有方,茶坑村人杰地灵。
第二年梁启超就到广东最高学府——广州学海堂读书。这里的教师都很
有学问,学堂还设有“奖学金”。梁启超常考得头名,得到许多奖励。他还
常常到当时与学海堂齐名的菊坡精舍、粤秀书院等处做院外生。先后教过梁
启超的有吕拔湖、陈梅坪、石星巢等老先生,其中石星巢对他的影响最深。
1889年,16岁的梁启超踌躇满志,参加广东乡试,考中举人第8名。
1890年,17岁的时候,他拜南海先生康有为为师,到万木草堂深造。以后又
跟随康南海投身于维新变法的运动中,成了维新变法的重要成员之一。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师生到北京会试,康有为中进士第8名,梁启超却名落孙
山。据说是因梁启超的文风犀利,被怀疑为康南海的手笔。然而副考官对梁
启超的文笔却十分赏识,在卷尾批云:“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梁启超感其知遇之恩,后来还亲自去拜望了这位先生。4月中旬,《马
关条约》传到北京,应试的举人(公车)议论纷纷,决心抗争。康南海令梁启
超四出活动,发起了史无前例的
……

; J; y! h: t& L
( d; X7 R4 H7 G1 }% S

2 G7 d# v3 K! x/ z
$ a2 I) O- L: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梁思成与吴晗之争

[网上转帖]

: a: k$ w# i, ]4 _
梁思成与吴晗之争
' p/ Q3 W( h7 |/ G5 N) w+ O. R( \

 

. g; { ]7 X' {/ \

http://www.guandian.cn/article/20080401/72334_2.html

3 `) K, s" h* F; n5 k$ v

 

- S! w- ~7 a) q/ q% y

据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的回忆,拆历代帝王庙的牌楼,梁思成痛哭了好几天。

# b" M& k% i% }% P# P

  但毛泽东后来却说:“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

7 j* J! W# D8 x( e& l* |

  1957年11月14日,吴晗终于将梁思成的痛苦演变成了政治问题,他写了一篇抨击“右派分子”认为文物保护“今不如昔”的文章。梁思成此时因为彭真的保护而逃脱了成为右派的命运。梁思成曾对彭真说过:“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 B) `( k/ C4 ^8 U& G' K, c3 M, D

  梁思成知识分子的天真跃然纸上,落后于先进,不过是他人的说法罢了。彭真对梁思成的回答却颇有意思,他对梁思成说:“你若是个皇帝,一定是个暴君!”

5 v" m3 O4 ?$ r: A3 ?

 

/ F+ h) e0 Y; q# T* V3 J" J

        吴晗在建国后,北京最初的城市改造中,执行者是吴晗。吴晗1909年生,浙江义乌人。1931年,吴晗因写成《胡应麟年谱》被荐至清华大学史学系当工读生,专治明史。期间受顾颉刚、胡适、傅斯年等提携。1934年清华毕业,并留校任教,专讲明史,正是这一年,吴晗因《胡惟庸党案考》而在学界一举成名。吴晗本是梁思成的校友。

' V5 x$ [# E1 L; w+ P @

  在所有现有的评价当中,吴晗一向以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个牺牲品而被正面评价,然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却认为,他热衷政治,喜欢从政。从某种程度上,在樊树志的眼中,吴晗作为政治家,其中难免投机者的性格。事实上作为明史研究专家,吴晗决计不可能不知道北京明清建筑的意义,吴晗在对相关文物的拆除上几乎做出了最为固执的决定。这也许也是梁思成无法理解吴晗的原因。事实上,潜心中国古典建筑数十年的梁思成怎能理解吴晗本身作为政治家角度的话语。

2 B1 S4 I$ G- M& ]" K4 ~: _ G0 M

  吴晗曾因《胡惟庸党案考》而出名,上世纪40年代吴晗写过一本书叫《朱元璋传》,把朱元璋写成一个大独裁者,大搞特务政治,杀人如麻,疑神疑鬼。在众多学者的眼中,吴晗以朱元璋的独裁影射当时民国的独裁统治。但上世纪60年代,吴晗改写了自己的《朱元璋传》,将朱元璋写成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一个好皇帝。对于其成名作《胡惟庸党案考》中所提到的胡惟庸党案吴晗在修改后的《朱元璋传》中一笔带过。

: N) M9 v' `" K K U

  1976年,毛泽东说要写写海瑞,于是吴晗作《海瑞罢官》,本是应景之作,谁知却被姚文元这样的政治投机分子所利用,最终成为文化大革命开端当中悲剧的主角,原本或许是想进行政治投机,却未曾想到被投机分子所利用。吴晗毕竟改不掉身上的知识分子的气息。

6 m+ w% b. Q" T$ k

  而梁思成在彭真的保护下度过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之后,最终没能逃过文化大革命,1972年,梁思成逝世

. a6 M* Z0 ~/ L1 e

  吴晗与梁思成两个人的命运似乎由一段历史与一个王朝联系起来,却在城市的现代性与历史承接上产生了剧烈的矛盾。担忧最终因为一场运动而同样讲述着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故事,是缘分的使然还是历史的嘲弄?

9 E: Q+ ]$ R9 J" L

  ◎链接:梁思成辩护北京古建筑语录

7 b# Q4 }4 x8 v. w" A

  城墙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封建帝王统治的遗迹,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理应拆除。

& |5 o Q# z/ i4 z2 _2 i

  梁思成: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这一切建筑遗物虽然曾为帝王服务,被统治者专用,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民族的纪念文物了。

/ a5 ?% l7 k+ {' S* M

  但是,城墙限制和妨碍城市发展。

) N' A' _6 E) z1 D' e; h' U) o; T

  梁思成:现代城市为防止过度密集和拥挤,采取大城市用园林地带分为小区域的办法。城墙正可负起新的任务,承担现代大都市的区间隔离物。而当国防上需要时,城墙上还可利用为良好的高射炮阵地,古代的防御工事在现代还能再尽历史任务。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城墙。人民政府所规划的大北京市界已21倍于旧城区,政策方向早已确定,旧时代政治、经济上的阻碍早已消除,我们不应该被心理上的一道城墙所限制、所迷惑。

4 i I! @% R @6 b

  城墙阻碍交通。

m* `6 t. U3 b! @1 \

  梁思成:只要选择适当地点,多开城门即可解决。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设计上,控制车流,引导其汇集在几条主干道上,正可利用适当的城门位置导向。

( ]" t% P! h/ x6 R- n

  拆除城墙,可取得许多砖,可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拆之无害,且有薄利可图。

7 L- |% } W6 D3 k& e

  梁思成:墙除1米厚的砖皮外,内皆灰土,总数约1100万吨,以20节18吨车皮组成的列车日运一次,需83年才能运完。这一列车,83年之中可运多少有用之物?废物体积如十一二个景山,安放何处?北京城外并不缺少土地,四周都是广阔的平原,何苦要费巨大的人力取得这一带之地?拆除城墙的庞大劳动力又可积极生产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成果。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

# u; ^& j# O8 `) Z: ^- V: C

 

" t* G/ B, P/ B5 }) m0 k) u) g

 

& ]5 _7 p% ?& ~1 v! \

新北京

8 P1 D, L/ P3 z p& `+ p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在共和国的年代里,

% {3 Z5 R$ E' \" g+ _7 [, J, y8 _" l

北京的伟大意义已经从皇家宫殿转移向天安门外。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梁思成救下了日本古建筑----就是救下大唐古建筑

  梁思成先生以德报怨 一言救下日本古建筑
4 z5 Z, t: l6 v6 c
  1944年夏天,一排竹筏又把梁思成从李庄送到重庆朝天门码头。这次他不是躲难,更不是逃生,而是受盟军司令部邀请而来。当时,盟军准备轰炸敌占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的时候要保护哪些古建筑。梁思成当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张圈了红圈有明确保护标记的图纸。
8 Q) P7 P, S {0 Y
  随后,梁思成又说,还有两个城市我也希望能够保护,但这两个城市不在中国。美国人当时感到奇怪,即问他是哪两个城市,梁思成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9 E! I' _: C3 C! ^% P
  对梁思成的这一建议,盟军司令部没有当即作出反应。
- A, q4 k5 R7 G. \! N
  1945年夏季,美、英等国在太平洋上集结了两百万军队。对日本进行持续而强有力的轰炸。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京都、奈良没有被轰炸,日本最重要的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
2 a( B- D; E3 f* S: F* Y' @0 u
  梁从诫一次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前线。”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梁从诫的陈述,鸦雀无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思成先生的主要论著

[转帖]----梁思成先生的主要论著

4 w: M( s6 n% u6 ?
& g& {5 `+ k e. G

5 j; R* V9 M/ \2 z: Z% A
 
主要论著

: D; q5 f; n! X

  1梁思成.《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1932.3.

4 T7 _" L* n( M$ n) \: ]- i0 f
2 r/ f* D! f, _( T* E

  

8 g, `' B- L7 [( s0 ?/ `) t; Q
3 ~$ \8 G! `) S9 {4 }

; Y+ f& h: o* I! K8 f

      2梁思成.《蓟县独乐寺山门考》.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1932.6.

- z2 m% @! K( Z7 g8 c
`1 [& Q% m T: p; A* `

  3梁思成.《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1932.6.

+ @' U: o8 _$ m+ h- C0 g3 d
( C7 t8 A6 P' _; p8 b- C6 ^, H2 w

  4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4.

, U. Z' |. h5 A% e
8 q4 \6 m9 M+ f" L1 n

  5梁思成.《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

) \6 g: j* W0 p
$ T% w! G5 E! [1 u' D

  6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3.12.

6 U+ B! _6 }5 ]! Z- L g6 i
, ^9 J6 a* t7 ?) u

  7梁思成.《赵县大石桥》.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一期,1934.3.

& C S5 [0 @7 ]- E) x
2 A4 q9 L: P9 s6 G4 P! M- E

  8梁思成.《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4.

8 t) M A3 x& A: z! S+ f
: D! Z6 }& j% q# b

  9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营造学社四卷,1934.

2 X! B" l: y% N4 Q
* H$ x4 b# _( ]/ {6 G

  10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1934.

: g) r+ }5 t2 Z) d7 S
1 L- r/ i5 O5 J9 e Q% |" I2 Z

  11梁思成.《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三期,1935.3.

! s# N, P& ~. d4 P; [ K
6 q3 z- V( G* U/ G9 ~

  12梁思成.《治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5.

+ t6 J% b4 f+ ^% S" v
+ Y3 [) E& u6 e3 {$ D7 T

  13梁思成.《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方荫、刘敦桢合写).营造学社汇刊四卷,1935.

% Z5 l; k; C6 V' l; g' o
$ P y) w9 r( Q! t

  14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茸计划》.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一期,1935.9.

! @- }6 }. l) b$ V- v. ]7 N
0 o- o0 {6 v' l5 I8 F9 y

  15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二期,1935.12.

' I- j* f2 M" i8 A. O
. L) c! Q* H- X& j' [0 e

  16梁思成.《建筑设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一)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棋(汉一宋).(五)斗拱(元明清)》.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2 Q3 V, E! Q; H; W
8 \& g: i" R# H$ g/ J( P

  1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单行本).1945.

/ [3 D9 X% L: [2 t
- Z4 }* }2 }" x" Y) O- m

  18梁思成.《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为美国百科全书作.1946.

: {% a) E. S. A) [
w0 `' @. x# @7 ]+ Z

  19梁思成.《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1951.

% E. g2 t" `5 {* k; N( n( D
+ i. S7 t0 s- g& b+ e* Q

  20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文物二卷五期,1952.21

: ?7 l( k: J, N- L" I; r5 \
7 D) c' ~4 d0 Z' F% G: b8 Q+ l/ n4 s

  21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文物,1953.(10).

( E+ O% q$ }$ u" ~
" j5 d" V9 s$ J6 Z$ G9 Q& @

  22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学报,1954.(1).

/ X: ~" X- o# A9 p; N& `9 [2 _; C
) t1 B+ m B5 j4 D3 n

  23梁思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汇合写).建筑学报.1954.(2).

& Y( W) G" s9 R3 w- R
. B* F6 n7 p' l, G$ g& \2 V, V: h

  24梁思成.《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3 W) ~% K. p( N! |# a! k0 @
; \9 f! C; D" Y* i* X) {- o

  25梁思成.《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筑学报,196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梁思成先生政治上的"民族主义"

政治上的“民族主义”

发 布 者:  11
发布时间:  2007-4-20 11:50:10 - X$ w: p" K p' H- ]" c4 F/ z 2 X M G: i* {4 V' R+ }9 q7 E Q
  作为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奠基者之一,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界的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除了以杰出的建筑学者而著名外,更是以国学大师、中国近代维新派首领人物梁启超的长子而为百姓所知。 
    受特定的历史时期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作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的新时代文人士大夫,唯以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他们的政治态度上可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主张,但是对民族主义这一价值取向却是全然一致的。不过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依然显得更强烈而更具代表性。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术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尽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 
    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梁思成身上所负的“民族复兴”重任比别人要强烈许多。他出生就在其父梁启超避难时的日本,从小受到梁启超的有关中国古代的民族主义英雄的故事教育。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之中,幼年的梁思成所被培养出来的民族救亡的意识和政治上的热心,显然是要强于一般人的。梁再冰在回忆其父亲的文中这样说道:“可能是由于生长在国外,而当时我们的国家又处于巨大忧患之中的缘故,在祖父的思想影响下,父亲自幼就有一种深刻的民族危机感,对自己的祖国怀有一种海外赤子的爱国热忱,这种爱国心贯穿于他的一生。”青年时期的梁思成也已显示出了他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和清醒,在清华学堂时,被同学们称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而他的政治思想显然是以其“民族主义”为主导的。他曾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学生中的领袖之一,是“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中的中坚分子之一。 
  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几十年中国建筑研究的学术生涯,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致是他们的根本支柱。      
  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决心始于他在美国作为建筑学生的二十年代。在宾大学习时的梁思成,及其强烈地感受到了西方的建筑史已经将各国的建筑风格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有了历史性的总结,而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却未有能让世人了解的建筑历史。当时已有的西方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在梁思成看来,不是谬误百出就是不得要领。不过,比中国人领先接受西方科学和文化的日本学者,已经开始了强劲的研究中国建筑之势头,如当时常盘大定、关野贞、伊东忠太等人的研究。这让年轻的梁思成十分不安,因为他十分清楚,“如果照此发展,不久这个领域将被日本人夺去。”加之梁启超在1925年,寄给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本当时非常珍贵的陶本《营造法式》,并加有这样的评语,“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以此激励他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见,梁思成的决心从事中国建筑的研究事业,其中的民族主义信念是起了相当主导的作用。 
  在投身营造学社的初年,梁思成就将在中国境内寻找到早期的木构建筑为其重要的努力方向。这在政治上完全是针对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学术界的歧视而采取的对策。因为当时曾有日本人断言,中国根本找不到唐代的木构建筑,如果要研究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去。从蓟县辽代独乐寺、正定龙兴寺、太原晋祠等一个接一个的遗构的发现,直到一九三七年历经千辛万苦而最终寻到的唐代佛光寺大殿,都成为对日本人轻薄之言的最有力还击。尤其是五台山唐代佛光寺大殿的被发现,是梁思成的民族主义信念的成功体现,是他学术生涯和人生历程中的一个耀眼亮点。时值日本军队进犯华北的边缘,佛光寺的发现,在政治上的意义显得更大于其本身的学术意义。为此将梁思成定位为民族英雄大概并不为过。 
  在三十年代,中国近代建筑进入了一个高发展的时期。建筑风格的讨论再次出现高潮,其特点是受国际上现代主义的“国际式”(International Style)之影响,人们出 现了已经在中国盛行多年的“中国固有形式”产生了怀疑,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出路表现出了彷徨。在当时的论战中,梁思成和林徽因所提出的理论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各方面的合理与统一,最贴切地体现了时下流行的钢结构为主体的“国际式”建筑的基本原则。这显然体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对西方与中国建筑的认识要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学者,但是,这其中也强烈地体现了他们比他人强烈许多的民族复兴之自信心。 
  在四十年代,当梁思成一家随营造学社逃难于四川李庄时,以及当梁思成于抗战胜利之后访美时,都曾有人劝说他留在美国,这样起码可以避免战乱的危害,也可能会对林徽因的身体有利。然而,刻骨铭心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使得梁思成和林徽因宁愿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受难,而不愿漂流他乡。在北平解放前夕,对共产党并无太多认识的梁思成,由于解放军攻城部队派出的代表请梁思成标出北平市区里应避开炮火的古迹这一事,而对共产党大生好感。(此事其实为二战时梁思成在重庆为美军轰炸日本时标出奈良、京都的古迹一事的翻版,是周恩来当时了解了该情况之后的留意之举)在此让梁思成对共产党产生好感的原因,显然还是出之于他的民族主义之绝对原则。 
  1949年和50年代初期,梁思成与林徽因曾因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而十分忙碌。他们俩在这两件作品中所体现的最主要贡献,就在于对民族样式的坚持。如在国徽图案中强调了中国建筑立面特征的天安门为主体图案,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中坚持了中国风格的碑体而反对雕像的作法。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民族复兴”信念再一次在他们最终合作的作品中成功的体现了。 
  与梁思成夫妇有终身之交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 -1991)与他的妻子费慰梅,在笔者看来是了解梁思成夫妇的一面镜子。具备丰厚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成为费正清夫妇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最好的的良师益友。费正清曾说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我和我的妻子的一生中所产生的影响是独特的。……在我们历来结识的人士中,他们是最具有深厚的双重文化修养的。”梁思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民族主义倾向,对费氏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费正清是对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突变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在中美关系还处于相当敌对状态的六十年代,就发表了“关于中国的新思考”、“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外交关系的传统”等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要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中去理解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向美国和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人因自身建立在历史的辉煌成就基础上的文化优越感,而难以平等对待他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费正清与后来成为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在飞机上邂逅。费正清向基辛格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国的皇帝在京城接见了无数“番邦”的来使,却从不亲自驾临异邦。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当时的毛泽东主席,而美国总统则是没有那里不能去的。以此,费正清阐述了美国必须主动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可能,而不能等待中国作出第一步。我们知道费正清的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美关系改变,以致于世界进程的改变都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然而,费正清的这些重要认识的得来,显然是与他们熟知的梁思成夫妇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英们分不开的。在费氏夫妇与梁、林二人的亲密交往中,得以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人的强烈本土文化中心思想。其中,这两对夫妇在1934年的一趟共同山西之行,是双方有深入了解的好机会。费慰梅曾经记录了她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梁思成的强烈民族主义意识:在贫穷落后的山西乡间,他不得不忍受向西方人呈现物资条件底下、世俗民风败坏的难堪。这是梁思成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在笔者看来,这也是费正清夫妇得以深刻了解中国文化人看似外在谦卑恭让,而实际内在民族气节极其高傲的一个例证。毫无疑问,在这个意义上讲,梁思成是一极有代表性的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国际主义"

梁思成对保护古建筑作出的贡献


  1944年,为了取得对日本作战的最后胜利,美国空军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空前规模的大轰炸,到1945年,日本已有199座城市遭到轰炸,城市建筑被毁平均在40%以上,最高达90%。
( G# R3 l8 c/ @7 ~% c- G
  但是惟有日本古都奈良是个例外,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没扔炸弹就飞走了……
$ J% g( {7 _1 \; W! L1 s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地保持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以及占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 }) z& d ?( l7 P3 g O
  日本老百姓说,这是托了天皇陛下的神明,但是,只有专家才知道,这个是京都奈良免遭轰炸的,一定是位对东方古建筑有特殊感情的人,
. h( r/ G j7 J& N3 D
   & r' G" B6 |) I" m2 _) s" `4 O
是的,他就是梁思成。
* a! D, b$ S1 u4 ]# @' v, a3 s/ `
  当年,是梁思成劝阻了美国空军对奈良的轰炸。他面对布朗森上校的不接,恳切地说:“上校先生,要是从我个人的感情出发,想到四万万中国人蒙受的深重灾难,我是恨不得马上炸沉日本四岛的。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的责任感,让我马上冷静了下来。上校先生,您大概知道,“建筑”这一词在英语里叫“Architecture”,原是“巨大工艺”的意思。所谓“巨大”并非指它面积与体积,而是指它是人类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艺术发展的综合体。因而,建筑又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它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法隆寺,那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就像希腊的巴他侬神庙,现在只剩下一些短柱了,它辉煌壮伟的原样,现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外行人往往误以为完全可以重修再建。然而,在巴他侬神庙的残址上,再竖起几根石柱,补上精美雕塑,那就像给维纳斯补上断臂,那还能是巴他侬?还能是维纳斯吗?
3 v0 I5 k/ j5 w U0 q' m
  以一个东方古代建筑著名专家,以一个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学者呼吁保留建立在日本的人类文明的古代建筑,这本来就使人感动而可信。布朗森上校是个懂得艺术的人,他被说动了。不过他告诉梁思成,计划还要最后上级将军批准,“他是位西点出身的“三星将军””。
7 ~* H7 n4 U8 C) @) q# s
  听了这话,梁思成抽出一只红笔,在两处打了三个星的地方,又各加了一颗星,说:在两处,京都和奈良,可是东方古代建筑艺术上的“四星将军”啊!——当年,也正是梁思成根据考证确认,唐代鉴真大师去日本后主导设计的唐招提寺,完全是根据中国五台山佛光寺建造的,一模一样。
, V/ k+ k( D+ W0 `
   7 p0 H6 _" r& T% {0 i
当梁思成的报告和地图送到将军处时,将军长时间沉默了。他说,有人也向他提过类似的建议,但统统都没有梁思成的报告那样使他震撼,令人叹服。
4 p" R3 b3 p) n' H x* r
  正是因为梁思成的努力,才使得宏伟的奈良地区的建筑得以保留。
+ m( X* o8 S# M( O
   1 p; q8 I3 X8 p6 p+ c6 z, h

梁思成力保奈良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作出过巨大努力,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举动。当时,中华民族正遭受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痛苦,梁思成的一位亲人就牺牲在这场战争中。
# G. o# ^8 I0 }/ z5 A. V
  然而梁思成想得更深,更远,他对日本建筑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唐昭提寺是鉴真大师亲自指导建造的建筑。是完好的唐代建筑,他不能让文化文城毁于炮火。
9 ~; I3 \1 u2 S9 O( U
  梁思成的建议,受到盟军司令部的高度重视,终于让奈良免于战火,使它成为文化名城。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转帖 ] 梁思成生平(1901-1972)

           梁思成生平

# L1 ^ G4 `3 X$ {" Y" ?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1946年梁思成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他申请赴美考察"战后美国的现代建筑教育"的计划亦被批准。1947年梁思成访美回国以后,他把自己的视野从单一的建筑转向了城市,他认为"建筑"的范围已从过去的单栋的房子扩大到了人类整个的"体形环境",小自杯、盘、碗、盏,大致整个城市,以至一个区域。建筑师的任务是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建立政治、文化、生活、工商业等各方面的"舞台"。建筑要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生活上、工作上舒适,视觉上美观的体形环境。
  为了实现这个理论,他认为建筑系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师,还要造就这种广义的体形环境规划人才。因此,将建筑工程改名营建系,设建筑组及市镇规划组两个专业。他认为从长远看,应设置营建学院,下设建筑系、市镇规划系、造园学系、工业艺术学系。 在专业教育上他要求学生既要有宏观即学科外围的多方面修养,又要有严格的精深的训练,正如吴良镛所指出的,他的教育思想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博"而"精"的修养与训练。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实际方面,以工程地为实习场,设计与实施并重,以养成富有创造力之实用人才。……教授则宜延聘现在执业富于创造力之建筑师充任,以期校中课程与实际建筑情形经常保持接触。"(梁思成1945年3月9日致梅贻琦书)
  他将营建系的课程分为:(一)文化及社会背景;(二)科学及工程;(三)表现技巧;(四)设计课程;(五)综合研究等五个方面。除传统的课程外,他分别在建筑及市镇规划专业加设了社会学、经济学、土地利用、人口问题、雕塑学、庭园学;市政卫生工程、道路工程、自然地理、市政管理、房屋机械设备、工厂实习;市镇设计概论、专题讲演及现状调查等课程,并改革了一年级"建筑初步"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以"抽象图案"代替了传统的"五种柱式"。这个教学计划实行到1952年,由于全国院校调整而没能继续实践。 
  50年代初期,梁思成怀着激动的心情,以城市规划学者所特有的敏感,关注着北京市的城市建设。 1952年他担任起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主持人的重要工作,这时他与夫人(林徽因)的健康都很差,梁思成几次住院,但他仍与夫人共同对纪念碑的设计探索了无数方案。在碑的体形与环境的配合,及各细部的艺术处理上反复推敲,考虑得无微不至,而其核心,也是一个如何运用民族形式的问题。他写给彭真市长关于纪念碑设计问题的信,根据北京城故宫中轴线这一体形环境,及纪念碑所处的具体位置,并从构图原理等各个方面来分析论证纪念碑应采取什么样的体形。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的学者,在建国初期他就预见到北京城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必然面临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为了迎接这个大发展必须有一个较全面的、有远见的发展规划。因而他就北京城的建设问题发表了不少意见。1949年5月他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2月他与陈占祥共同拟定了《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在《建议》中他们首先阐明了旧北京城的历史价值,又全面阐述了对北京市规划的意见,认为北京的建设应与古城的保护统一起来考虑。建议将首都的行政中心设在西郊月坛与公主坟之间,并对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与在旧城区内建造政府机关的困难和缺点,作了充分的比较与经济分析。可惜出自我国自己的专家学者的这一建议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反被认为是与苏联专家搞的以改建旧城为主的规划相对抗,梁陈方案建议将中央政府行政中心设在旧城区以西,也被指责为"企图否定"天安门作为全国人民向往的政治中心。
  为保护北京这座历史名城,他奔走呼吁不遗余力,他不理解为什么当初解放军宁可流血牺牲也要保护下来的古建筑,现在却一定要把它们拆掉,还开了"控诉"原在天安门东西两侧的三座门的"血债"的群众大会。他眼看北京市的建设有重蹈西方许多历史名城被毁的复辙的危险,心急如焚,不断上诉国家领导人陈述己见。
  他对牌楼的存废、团城的保护、城墙城楼的保存、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的拆、除、西长安街庆寿寺又塔的拆除,无一不据理力争,直言不讳,光明正大地展开论战。尽管他被某些人视为保护封建遗产的顽固派,对此他并不理会。因为他深感"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祖先和子孙都负有保护文物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的责任,不容躲避。" 
  梁思成先生为我国的建筑事业、规划事业奋斗了一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长期从事古代建筑研究,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发表于 2009-12-9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09-12-9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梁思成先生!

0 c2 Z3 k" E- O" q5 V; h

 

_$ ^, P5 H9 L( t

今年春天去四川李庄,瞻仰了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故居,人去屋空,抚今思昔,感慨万端。

发表于 2009-12-9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发表于 2009-12-9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忠臣都死绝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日本传承我大唐传统古文化和学习消化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我们应当得到什么启迪?

   如何看小日本自我大唐以来大量派"谴唐使"到我国学习取经, 我国鉴真和尚东渡扶桑传经送宝----指导帮助小日本建造留下与我国五台山的佛光寺一样的奈良唐招提寺, 看日本对此文化遗产的珍视和我们见惯不怪的冷漠, 真是天壤之别!

# u$ B1 G. a0 }9 N4 t7 f# M

梁思成能大义为重, 为美军圈定京都、奈良免炸,从而保护了小日本的----也就是我国大唐年代的建筑----也就是全人类共享的东方古建筑的文化遗产。梁思成同样的为中国共产党圈出当时北平需保护的古建筑,正是在此感召下看到中华民族新生崛起的希望,并自觉投身为之奋斗!梁先生不可思义的是----免遭战争炮火摧残的北京首都为何在建设中非得要与文物建筑的城门楼、城墙、殿宇过不去呢?非得大拆才能大建?梁先生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极力伸张正义也无法阻挡古建筑文物被拆毁的可悲命运!饱含冤悲愤而对为之奋斗一生的古建筑事业讴心沥血而辞世。

1 b3 e8 R2 I4 ~2 q& Y7 r

 

# P" k' }/ @$ g/ q

    我们的比邻小日本(为何要加“小”字,无他,就是不忘国耻!不忘抗日战争!改不了口的了!)在清末民初我们到东洋留学寻求救国真理的志士仁人还小吗?为什么老师要向学生求教?这众所周知我泱泱大国近几百年的步子变慢变疲软了。小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变革,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教育和科学十分重视,迅速崛起工业和军事实力,我们在“甲午海战”输给了小日本,把台湾也曾割去半个世纪!小日本与沙俄拿我国东北作战场来较量!也就积储了经济实力发动扩张的侵略战争,小日本的战争炮火席卷全中国,东北更沦陷16年!小日本战火染指东南亚,挑起二战的太平洋战场。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崛起,除了美国的战略扶持外,很大程度就是靠小日本自己的“卧薪尝胆”精神了。小日本给我们的什么启示?他们对西方的近代工程技术、特别是应用技术,并非全盘照抄,如冶金炼钢技术,小日本把大型的以美国为首的托拉斯钢铁企业、以卢深堡为主的中小型炼钢企业,小日本就将全球的各种规模、各种工程技术类型包括管理模式、技术档次进行研究整合创新,分门别类从软件、硬件囊括全球各特大、大、中、小型的钢铁企业。其实际产能验证由小日本的相应企业进行验证,通过理论与实际的反复验证就成为这钢铁专业的全球技术权威----向全球各种规模的企业出售相适应的炼钢设备和全套专利技术。

( `- z( N" U) R) E7 z6 Q

      又比如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刚进入“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企业拨乱返正、正本清源,全国企业宣传推广T. Q. 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质量管理(控制)。我们那时主要是学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 内行人都知到:产品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起源于美国二战生产精密的军工器械,为控制生产线整批次的产品质量和具体每个产品的质量, 用统计概率分析来指导控制产品质量,在用人上着重看重上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层等,这就称之为"美国泰勒的质量管理模式”。而日本人的管理模式可称之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了常规的图表数据反馈控制产品质量外,小日本的质量管理称“全面质量管理(控制)”比美国的“泰勒质量管理模式”多了一个词“全面”,就是管理上要全员、全过程、调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美国除了重视上层的积极性外,更多的就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的积极性。Q.C.小组就是小日本来自基层工序的生产第一线的质量控制小组。我们在与日本的同行交流时,他们说日本的企业管理控制产品质量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人的工作质量第一,人的因素、人的素质第一,我们用贵国的“孙子兵法”用“大唐汉传统文化”用“西方近代、现代的科学技术”、用“贵国毛思想的《鞍钢宪法》--老、中、青三结合,行政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三结合”。日本同行继续说:“贵国出指导思想和管理的理论,日本富于实践分析总结再指导实际工作”。哈哈!小日本真是善于学习改革和提高!小学生比大唐祖师爷厉害!比他的近代欧美干爹更上层楼!

8 v* R }% l1 k( Z/ I, j& p: R* i

  日本对来自我国汉唐的传统文化基本就是自觉继承发展并就认为本民族必须世代遵守承袭的日本传统。如日本二战晚期因梁思成保护免受美军飞机轰炸的京都、奈良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日本的茶道、日本的书法、诗歌,日本的“当用汉字”,日本的传统节日,无一不保留相当浓厚的中国汉唐古风貌。对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不是盲目照单全抄,而是学中化为本国的消化、吸收、创新。决非喊口号、决不留于形式,而是真抓实干,认真落到实处。

! z: Y* Q1 g9 B- U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根,不能没有本民族、本国特色的文化本源。

3 {8 M. F4 Q4 a/ i% d: i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国际的。世界的多样性是当今的地球家园和谐的共同认识。

! G4 L! T0 I7 f1 m" c

   但愿我们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古老中华文明根源万古流芳!永褒青春!

, c% y: F9 m! e4 T' s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地球村中,我们可理直气壮地高举中华文明旗帜走在21世纪,走向未来!

) A+ { y E& s9 S4 I q

   我们可自豪地高歌阔步--我是龙的传人!--我是炎黄子孙!--我们不愧是中华儿女! 

发表于 2009-12-18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能说 先知是孤独的! 梁公 老北京网的所有人 还有670的考古队员们
发表于 2009-12-16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学习。
发表于 2009-12-17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偉大的梁思成先生深深的鞠上一躬,永遠的懷念梁思成先生。
发表于 2009-12-26 0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当局下不可能建馆 即使有也会沦为某些人政绩的屁帘儿 只有实实在在的做才对得起梁公的人格
发表于 2009-12-25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必要帮梁先生建座纪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9 15:28 , Processed in 1.573880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