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9月到1919年12月期间,普林斯顿大学中国中心的田野工作者就访问过这里(taiyechi注:指龙泉寺孤儿院),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北京(北平)的社会学调查。(taiyechi注:“北平”二字可能由译者所加。但“北京”应是正确的)。他们在报告中写到: 3 F& |% v( K9 B- m' S' a
这个孤儿院由寺僧负责。他们照看着大约250个男孩,这些孩子或是孤儿,或只有妈妈,他们的亲属无法照顾他们。他们只收那些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且行为必须由亲友担保……
" c! `6 q2 {4 v0 t这些孩子都要受学校教育和工作培训,每天听一小时左右的宗教讲座。其中有十二个男孩在读高小,五个男孩在读中学,还有一个甚至已经读了大学。工作培训包括印刷、裁剪、木工、染色、做鞋、纺织以及做垫子。
3 o1 F( x0 v. O5 b& _ v" T孩子们的宿舍,十八个人住在一个三开间的屋子里,大约有十二英尺长,三十英尺宽见方。他们全部睡在炕上或者睡在整间房子那么长的大通铺上。孤儿院每天为他们提供三餐,而不是像大多数官方机构那样只有两餐。 1 F( V* z! E" V3 S
--引自《中国佛教的复兴》[美] 霍姆斯·维慈著 王雷泉 包胜勇 林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p102
# x8 ]# \+ W! T* ~ 1 l8 w! d9 V3 r0 ?
[分享] 这里可能就是民国初年的龙泉寺孤儿院
标题:Buddhist Orphanage Reform School, Orphanage Buildings,摄于1917~1919年,以下同。 # Y; j, Y y- X& W+ d* G T( Q
% Z' a) s3 o" L' K0 Y
[分享] 这里可能就是民国初年的龙泉寺孤儿院
标题:Buddhist Orphanage Reform School, Weaving Shed
/ e0 `$ |1 g# i4 O& T5 X( b
8 E k4 C% D3 C! u4 l- h# u7 `/ M
[分享] 这里可能就是民国初年的龙泉寺孤儿院
标题:Buddhist Orphanage Reform School, Lithographing ! {# O' C8 i- k+ i( J
8 q; M' V( Z4 x( o
[分享] 这里可能就是民国初年的龙泉寺孤儿院
标题:Buddhist Orphanage Reform School, Dormitory 2 o6 D: ?7 O, k4 I
6 j$ A+ J# |# @- S) L3 R' H可以肯定,照片作者应为这次普林斯顿大学中国中心北京社会学调查组(Princeton Court)的成员。
: B7 B. a3 C3 ~1 X4 x
! i" f5 p6 y; X* N& l+ O # c: v, a3 _( K& v9 i, F, o
1 ?6 y$ F2 H& L& m2 T, T. e; e' T
5 Z8 O2 y5 s+ x- `: ] ( `: t2 u# L2 I2 |$ q. o: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