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09-12-1 22:43:00的发言: 在哪里? ( C S# N# j9 L( ]% K( p j
民国时期 电信改属交通部
$ a- P9 h5 f8 s+ o2 ^ ' G% q4 L |# z7 Z; L5 _
: c" v& q$ S& ~2 G% k 1912年,民国政府接管清政府邮传部,改组为交通部,设电政、邮政、路政、航政四个司。这一年:
1 v0 d$ z/ C6 Q, e$ Z7 |
* a7 A! c1 c6 s5 h/ B0 N ◆ 上海电报局开始用打字机抄收电报。
3 Q1 A- b7 ^$ z; z
, D7 e$ i# I% X! d8 T0 g" ~! n ◆ 京津长途电话线路加装加感线圈(即普平线圈或负载线圈),提高通话质量。
D: V2 L2 v) @
" b) y$ K- U6 S7 \/ w+ { ◆ 国际无线电报公会规定我国无线电的呼号范围为XNA--XSZ。
$ E' w& B1 d: {' V" K
K% x. p" Z; W 1913年 -最早的邮电学校和无线电报局建立。
7 P. a, y4 Y5 b9 S" ^- v# C. b B$ S0 {2 C5 E( {( E6 f% @ w
8月,交通部传习所设有线电工程班和高等电气工程班,分别学习有线电、无线电各项工程。同年,北京设立邮电学校。设高等班(二年毕业)和中等班(一年毕业)。1919年4月增设"电话专修班"(入学学生以国内外大专学校电机科毕业生为限),招收学员20名。成立北京无线电报局,装设5千瓦无线电发报机,地址在东便门外。
) i4 u7 h. S" i" a8 c1 T2 v+ }& v
1919年 -设立无线电远程收报处
0 k8 B0 t4 Y# P5 Q) G! [7 k/ L& \$ u; h# \- `
1919年4月,北京无线电报局迁至天坛。在北京无线电报局东便门原址设立远程收报处,应用真空管式无线电接收机直接接收欧美各国的广播新闻。6月28日,将直接收到的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签对德和约的消息,传报给正在总统府前静坐示威的学生,鼓舞了"五四"后的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打破了外商大北、大东、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垄断传递国外新闻的局面。
! c# ~7 a9 b9 A% G( N, x0 L8 ?0 b B& _: Y- E6 o
1921年 -1月7日,中国加入国际电报公约(万国电报公约)。
. d$ ?$ |0 @" X8 R5 L k
7 K9 d5 [1 E7 b d 1924年 -沈阳开始建设远程无线电台
, U2 T# Z: ~! q; v% ]
' B& ^1 G* o; j/ [ 1924年,在沈阳故宫八角亭先建立了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世界各国的新闻,并与德国、法国订立了单向通信(即单向接收欧洲发至中国的电报)。同年秋天,北大营长波电能台竣工,装设了10千瓦真空管发报机,实现了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和云南的远程通信。
- W$ \' ?! g% D% y; l+ O0 X4 B! G
5 y- p/ f/ \' L) |: m) j+ f1 ^ 1927年 -中国与欧洲实现双向通报
' f4 [7 o9 f! m; a
2 l" b7 G) ?; H% Z A 1927年6月,沈阳大型短波电台竣工,装设了10千瓦德制无线电发报机。年底,成立了沈阳国际无线电台,与德国建立了双向通报电路。这是中国与欧洲直接通信之始。1928年,又增设了美制10千瓦短波发报机。沈阳国际无线电台承接转发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等各地的国际电报,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国际电台。
5 O$ T' F+ b* A8 [
" a+ G# `) O* K# |" { 1930年 -上海国际电台建成。
6 r1 a) C* t8 l4 x1 R6 C, a0 q7 h6 a+ @, q! j$ k* `( R: C, \
1930年12月,与旧金山、柏林、巴黎建立了直达无线电报通信。正式开通中美、中德、中法电路。这是当时唯一由国家经营的国际电信通信机构。
6 Z( h' G" B% ~. u# f U# M4 Z. I: \0 }
1933年 -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2 L% B9 K) A, |5 f5 A5 B2 [' B) T# X' \0 e& ~- v4 l
1937年 -中国在长途干线上开始装用单路或三路载波机。 5 y9 y5 M3 E% P) S% _* j
|